小調 (中國音樂)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1年3月29日) |
特徵
相對於民歌的其他類型(號子、山歌),小調的形式相對更規整、結構更勻稱、曲調更婉轉流暢、感情更細緻曲折,亦稱「里巷之曲」。
主要在人們生活的閒暇和風俗性的節日、集會時演唱。演唱者除了一般的群眾歌手外,另有職業和半職業的民間藝人歌手。半職業藝人日常仍從事農業或手工業勞動,有風俗性集會或娛樂活動時,則從事商業性表演。[1][2]
分類
小調可分為吟唱調、謠曲和時調三類。[2]
吟唱調
吟唱調是小調中實用性較強的種類,一般因為日常生產生活中基於某種實際需要而歌唱,包括兒歌、搖籃曲、叫賣調、風俗儀式(如婚嫁歌、喪歌、祭祀歌等)中的吟唱調等。吟唱調的音樂以吟誦性為主,旋律接近自然語言,結構相對簡單,完整性和獨立性略差。
謠曲
謠曲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哼唱的小調民歌,一般篇幅不大,但樂段結構完整,節拍比較規範,沒有吟唱調那樣強的實用性功能,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結合的非常密切,其藝術形式發展比吟唱調成熟。謠曲包括訴苦歌、情歌、生活歌和嬉遊歌等類型。
時調
時調是小調類民歌中藝術形式上最為規範和成熟的一類,結構嚴謹規整,節奏和音調富於變化,非常講究潤腔方式,演唱時一般都有絲竹樂伴奏。這些小調不僅由一般群眾在休息、娛樂時傳唱,而且還常常有職業或半職業的藝人在人群聚集處演唱以換取報酬。部分作品還會因取悅聽眾而包含低俗的內容。時調的內容相當廣泛,除了一般的生活感受外,還涉及歷史人物事件、民間傳說、戲曲、說唱等題材。
藝術特徵
典型作品
全國各地都有流傳的《孟姜女》,流傳於山陝北部的《走西口》、《繡荷包》、《走絳州》(又稱《一根扁擔》),各地流傳以河北、江蘇為典型的《茉莉花》,江蘇民歌《拔根蘆柴花》,蘇州民歌《姑蘇風光》,揚州民歌《楊柳青》,四川民歌《採花》、《猜花》、《對花》,河北兒歌《小白菜》,福州兒歌《後奶歌》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