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海(韓語:최서해,1901年1月21日—1932年7月9日),朝鮮小說家。本名鶴松。他在以《出走記》和《大水之後》為代表的一批短篇小說里真實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呼籲反抗和鬥爭,是「新傾向派」的代表作家。

崔曙海

生平

崔曙海出生於咸鏡北道城津郡(今金策市)一個東醫家庭。父親通曉中國古典文學。幼年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只上了三年小學就因無力支付學費輟學。1917年崔曙海背井離鄉飄泊到中國東北延邊地區流浪,期間當過小販,做過苦工,直接接觸到了社會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1918年他讀到了李光洙的《無情》,非常感動,給李光洙寫了一封信。1920年崔曙海結婚。工作的勞累讓他患上了嚴重的胃病,而當時通行的使用鴉片治療胃病又讓他對鴉片成癮。

1923年歸國,不久家鄉又遇到風災。1924年崔曙海前往漢城見到李光洙,李光洙建議他在揚州奉先寺居住下來。崔曙海便在奉先寺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他「要把久久凝結在胸中的痛苦、辛酸傾瀉出來」。不久他的處女作《故國》問世,但未引起太大影響。隨後,他積極參加致力於反映工農生活風貌的「新傾向派」的文學創作活動。1925年朝鮮無產階級文學團體「卡普」成立,他和李箕永、韓雪野等作家加入其中。同年他發表了《出走記》,震動文壇,被譽為新傾向派的代表作品。

1925年他離開奉先寺,結識了金光仁等作家。之後他開始當記者,邊採訪邊創作,完成了《朴石之死》《飢餓與殺戮》《大水之後》幾個短篇小說,後編入短篇小說集 《血痕》於1926年出版。1929年《中外日報》社以崔曙海學歷低微為理由將其解僱,崔曙海又陷入了赤貧之中。1931年他擔任了《每日申報》的文藝編輯,但他已經重病在身,無力再寫小說,只能以文藝評論為主,如《文藝與時代》《勞動大眾與文藝運動》《內容與技巧》等。1959年,中國出版了《崔曙海選集》的中譯本。

主要作品

在藝術上,崔曙海和其他卡普的作家有所不同,他善於運用對比的方法,揭露社會矛盾,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生活。並擅長通過描寫景色來襯托和渲染氣氛,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其主要作品有:

  • 《出走記》(1925)書信體短篇小說,「開闢新生活」的主人公逆來順受,仍然求生不能,逐步發現社會的黑暗和無情,走向鬥爭和反抗的道路。
  • 《朴石之死》(1925)寫朴石食物中毒之後,孤苦伶仃的老母無錢求醫,眼看獨生子死去,咒罵那個社會「只認得金錢」。
  • 《飢餓和殺戮》(1925)寫主人公京洙,中學畢業後找不到職業,最後被逼得殺妻子,砸商店,刺巡警,發狂地吼叫:「統統殺死!砸爛這個鬼世界!」
  • 《大水之後》(1925)
  • 《紅焰》(1927)

參考資料

  •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4冊 第二版.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120. 
  • 馮劍秋. 外国名作家传(上).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79年: 234-2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