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羅德曼分區系統
布羅德曼分區(英文:Brodmann area)是一個根據細胞結構將大腦皮層劃分為一系列解剖區域的系統。[1] 神經解剖學中所謂細胞架構,是指在染色的腦組織中觀察到的神經元的組織方式。
布羅德曼分區系統 | |
---|---|
基本資訊 | |
屬於 | 大腦 |
標識字符 | |
NeuroNames | 427 |
FMA | FMA:68596 |
《神經解剖學術語》 [在維基數據上編輯] |
布羅德曼分區最早由德國神經學家科比尼安·布洛德曼提出,他的分區系統包括每個半球的52個區域。[1] 其中一些區域今天已經被細分,例如23區被分為23a和23b區等。
從物種間差異來講,同一分區號碼在不同的物種間並不一定代表相似的區域。
人及靈長類大腦皮層分區
- 1、2、3區:體感皮層(中央後回)
- 4區 - 初級運動皮層(中央前回、運動皮層)
- 5區 - 頂上小葉(頂葉)[2]
- 6區 - 前運動區、輔助運動區(運動皮層)
- 7區 - Brodmann area 7
- 8區 - 包括額葉眼動區
- 9區 - 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前額葉皮質)
- 10區 - 前側前額葉皮層(前額葉皮質)
- 11區 - 眶額皮質
- 12區 - 眶額皮質
- 13、14區 - 島葉
- 15區 - 顳葉前部
- 16區 - 島葉
- 17區 - 視覺皮層
- 18區 - 視覺皮層
- 19區 - 視覺皮層
- 20區 - 顳下回
- 21區 - 顳中回
- 22區 - 顳上回(韋尼克區)
- 23區 - 後扣帶皮層
- 24區 - 前扣帶皮層
- 25區 - 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前扣帶皮層)
- 26區 - Ectosplenial area 26
- 27區 - 前下托
- 28區 - 內嗅皮層
- 29區 - 壓後皮層(後扣帶皮層)
- 30區 - 壓後皮層(後扣帶皮層)
- 31區 - 後扣帶皮層
- 32區 - 前扣帶皮層
- 33區 - 前扣帶皮層
- 34區 - 內嗅皮層(位於海馬旁回)
- 35區 - 鼻周皮層(位於嗅腦溝)
- 36區 - 鼻周皮層(位於嗅腦溝)
- 37區 - 梭狀回
- 38區 - 顳極區
- 39區 - 角回(韋尼克區)
- 40區 - 緣上回(韋尼克區)
- 41、42區 - 聽覺皮層
- 43區 - 味覺皮層
- 44、45區 - 布若卡氏區
- 46區 - 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前額葉皮質)
- 47區 - 額下回眶部
- 48區 - Brodmann area 48(顳葉內側的一小部分)
- 49區 - 旁下托
- 52區 - 副島區(位於顳葉和島葉的交界處)
參見
參考文獻
- ^ 1.0 1.1 Jacobs, Kimberle M. Brodmann’s Areas of the Cortex. Kreutzer, Jeffrey S. (編). Encyclopedia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New York, NY: Springer. 2011: 459–459 [2021-04-04]. ISBN 978-0-387-79948-3. doi:10.1007/978-0-387-79948-3_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6) (英語).
- ^ 顶上小叶. IMAIOS. [2021-04-04] (cn).[失效連結]
延伸閱讀
- Gerhardt von Bonin, Percival Bailey, The Neocortex of Macaca Mulatta,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Illinois, 1925.
外部連結
- brodmann x func—Functional categorization of Brodmann areas.
- Brodman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Mark Dubin pages on Brodmann areas.
- Brodmann areas of cortex involved in langua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