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古效果
經濟學名詞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1月16日) |
庇古效應(Pigou Effect),又稱財富效應或利率效應,古典經濟學家阿瑟·皮古認為,凱恩斯效應僅僅考慮了價格下降,影響利率,進而影響私人投資,卻忽略了價格下降對消費的影響。消費不僅僅是實際收入的函數,也是私人部門淨財富實際價值的函數。可表示為:C=C(Y, W/P)。在未達到完全就業的情況下(經濟中存在較大量失業),工資和價格水平的下降,會使得私人部門的淨財富的實際價值上升,從而拉動消費需求上升。
皮古在1930年代指出:實際貨幣餘額(M/P)是家庭財富的一部分,隨着物價水平P的下降,實際貨幣餘額(M/P)增加,消費者會感到富有,並更多地進行支出(消費)。這被稱作是「庇古效應」,可以表示為:價格P下降-貨幣持有者更加富有-支出(自發性消費)Ca增加-產出Y增加。
M:貨幣數量。當貨幣這種金融資產作為財富(W)的一般代表時,M=W。
在IS-LM模型中,價格下降不僅僅引起LM曲線右移(凱恩斯效應),也會引起IS曲線右移(庇古效應),從而使經濟恢復到充分就業。
凱恩斯學派的爭議
人的行為是由預期決定的,如果預期通貨膨脹率為負,雖然當前價格水平在下降,自主性投資繼續減少,反而會持幣觀望,從而形成使IS曲線左移的動力。
參見
這是一篇經濟學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