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前 (1894年)

張光前(1894年—1969年),家名謙元,原名張光,字自謙,號尊我廣東梅縣(今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人,中華民國軍事人物,先後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南京陸軍大學,曾在廣東福建等地擔任軍職,先後參加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1948年5月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後投誠,1951年因歷史原因被捕入獄,1969年獲釋後在回鄉途中去世。[1][2]

張光前
自謙
尊我
本名張光
出生張謙元
1894年
 大清廣東省嘉應直隸州三鄉小都村宋公坑(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三鄉村)
逝世1969年(75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
母校春華學校、三鄉公學、梅州中學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大學

生平

早年

張光前出生於一個歸國的馬來西亞華僑的家庭,是家中的第三子,父親在梅縣宋公坑務農[3]。自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起,張光前在家鄉的三鄉公學和春華學校學習,民國2年(1913年)小學畢業後升入梅州中學就讀。中學畢業後的民國4年(1915年),張光前在他在廣州成為國民革命軍中將、總部參議的大哥張文的資助下前往上海學習,並在4年後轉入保定軍官學校預科班就讀。民國10年(1921年),張光前成功考入保定軍官學校的學生班,主攻炮科,並在學習中結識了陳誠羅卓英張簡孫等人。[2]

軍校經歷

民國12年(1923年)8月,張光前自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回到廣東參加粵軍,在第一師先後任排長連附上尉副官等職。民國14年(1925年)秋,張光前到潮州,擔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炮科戰術教官(少校軍銜),民國16年(1927年)轉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炮兵大隊長、南京中央軍官訓練團教官(中校軍銜),同年進入陸軍大學深造,並於民國20年(1931年)10月畢業。畢業後,張光前回到廣東。[1][2]

軍事生涯

回到廣東的張光前先後擔任了廣東軍事政治學校炮科主任教官,以及廣東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炮兵指揮所的副主任、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光前調任國民革命軍第12集團軍第62軍第157師的副參謀長兼作戰科科長,駐防在龍溪縣(今漳州市市區),民國28年(1939年)先後轉任廣東省軍管區司令部徵募處處長、師管區司令直至民國34年(1945年)。[1][2]

抗日戰爭結束後,張光前任廣東省軍管區司令部軍訓督導員,民國37年(1948年)2月初,調任閩粵贛邊區剿共總指揮部顧問(高級參議)[4]:1101,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粵東支隊對抗。5月,張光前試圖策反粵東支隊中與他有宗親關係的獨二大隊隊長張其耀,但張其耀隨即將該情報匯報給其所在的黨委,黨委遂要求張其耀假意同意,要求張光前單獨與他會面,在到達指定地點後,粵東支隊在二人會面時將張光前俘獲[5][4]:1103。被俘後,張光前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投降。[1][2]

晚年

中國共產黨投誠後,張光前先後被委任為中共興梅地委通訊班軍事訓練員、粵東支隊軍事教練員、參謀組主任[2]、閩粵贛邊縱隊司令部參謀、幹部訓練班教員、興梅專區支前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和興梅專區臨時行政公署建設科副科長等職務。[1]

1951年5月,張光前因歷史問題被逮捕,在獄中服刑18年。1969年刑滿釋放後,張光前在回鄉途中去世,享年75歲。[1][2]

身後

1987年,梅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1951年對張光前的判決為錯判,為張光前恢復「起義投誠人員」的名譽。[1]

家庭

張光前有兩位兄長和三位弟弟,父親張鏡清,又名張喜郎,是馬來西亞歸國華僑,回國後因生意失敗返鄉務農。大哥張文(家名芹元)曾是國民革命軍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民主黨派人士的身份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二哥張麟元生子後早逝,四弟張權元在北平讀書時早逝,五弟張均元在老家幫父母務農,六弟張孤梅(家名琪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大校,轉業到地方後曾主持福建師範學院福州大學的校務工作,1969年在文革中受迫害去世。[3]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陳予歡. 黄埔军校将帅录. 廣州市: 廣州出版社. 1998: 664.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梅縣委員會文史委員會. 梅县文史资料 第29辑 梅县将帅录(第1卷). 梅州市. 1997: 109–110. 
  3. ^ 3.0 3.1 张孤梅. 1996 [2023-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7). 
  4. ^ 4.0 4.1 中共福建省委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中国共产党福建历史 第1卷(1921—1949). 北京市: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09857281. 
  5. ^ 中共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和分区“清剿”. 中国共产党梅州地方史 第1卷(1919—1949). 北京市: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1: 389 [2024-08-31]. ISBN 97875098117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