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吾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7年6月4日) |
張靜吾,曾用名張凝(1900年—1998年)是一位中國醫學教育家,河南大學醫學院創始人,河南省西醫和神經內科創始人。
生平
1900年農曆7月27日出生於河南省鞏縣(現鞏義市)北窯灣興仁溝一個耕讀為生詩禮傳家的家庭。1911年隨其兄張長庚到縣城高小讀書,數年後隨其父到蘭封縣縣署內聘請胡宗宿先生為中文教師。1913年,張靜吾考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德文班。該預備學校為袁世凱所辦,是當時中國唯一的出國培訓機構(目前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學制為五年。1918年、由北京大學法科的兄長張長庚引薦見北大校長蔡元培,經蔡元培校長推薦入北大文科學習。1919年,因性不近文,隨同學郭世堯去日本東京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在東京參加了留日學生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1920年回上海同濟大學學習醫學本科,次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醫學,1926年獲德國國家醫學博士學位。由於回國心切,婉拒了當時德國神經內科專家舒爾茨(Schultz)留他做助教的心意。
1926年底張靜吾回到中國。1927年春見河南大學校長凌濟東、力陳在河南大學設立醫學院之必要性。同年,經民國上將劉鎮華的推薦任囯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八方面軍醫院院長。1928年被派往上海購買醫藥及醫療器械。返途中患傷寒病、離開軍隊。病癒後在同年7月赴北京德國醫院(現北京醫院)。張靜吾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德國醫院第一位中國醫師、也是該醫院唯一的一個中國醫師。1931年、應河北大學主持醫科的馬馥庭教授(後為河北醫學院院長)的邀請到保定,教授內科學。四年教學,編了一整套內科學講義、由河北醫學院出版印刷使用。
1934年,應河南大學校長張仲魯的聘請、張靜吾為河南大學醫學院教授兼醫學院院長。 河南大學醫學院在1927年經張靜吾向河南大學校長凌濟東力陳建立醫學院之必要後,在1928年設立醫科,陳雨亭為醫科主任(陳雨亭之後為閻仲彝),當時名為河南中山大學醫科。1933年開始,始稱為河南大學醫學院。1934年張靜吾被任命為河南大學醫學院院長。同年張靜吾向中英庚款委員會申請補助15萬現大洋,創建了河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1937年元月,張靜吾赴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併兼任設在江灣的上海市中心醫院主任。此醫院為上海同濟的教學醫院。在同濟醫科創辦時,學生在上海白克路寶龍醫院實習。同濟改為醫學院時,仍以此為實習醫院。然此醫院為德國醫生私人所辦,不宜長久。1936年,上海市政府在江灣建立市中心醫院,其建築質量非凡、而其院內空地也多、大有發展空間,同濟大學代表翁之龍和張靜吾幾經周折與上海市市政府商談,終於薟定合同:醫院的所有權歸市政府、醫院的使用權歸同濟大學。至此,同濟大學終於有了自己的教學與實習醫院,一個當時較為完善的醫院。上海大商人周宗良平素熱心教育,歐戰期間曾為同濟大學校董、出資維持學校。1937年春,又願出資數佰萬現洋,在滬西籌辦一個大醫院、永久與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作。翁之龍派張靜吾、梁之彥同周宗良協商並薟定了合同,送教育部備案。同濟大學醫學院既有了市中心醫院、又有了這個永久合作的醫院,則臨床醫學的教學與實習就沒有什麼大的憂患了。
八一三滬淞戰役,日宼鐵蹄踏進上海,同濟大學倉促遷入公共租界之內。翁之龍呼籲醫護人員救死扶傷,不到一周、一個可以收容幾百張病床的傷兵醫院就籌備完畢。張靜吾找到任職于軍醫總署的留德醫學博士張建中將,向張建陳述:日宼鐵蹄、長驅直入、從東北到淞滬,從宛平蘆溝橋到華北戰埸,淪陷區多、軍醫人員嚴重缼少,為了在戰時增加軍醫成員並有效救死扶傷國軍的傷病員,任何醫學院當以抗戰第一而不可躲在大後方,軍醫總署可責令每個醫學院承辦一個重傷醫院以支援抗戰! 這個建議被張建採納。不久,軍醫總署任命張靜吾為第一重傷醫院院長(上海同濟大學承辦),後攺任為第五重傷醫院院長。 張靜吾於九月底奉命趕到蘇州、院址定在太湖之濱的胥口鎮的張家祠堂內,在當地士紳與民眾的協助下,半個月即開始收治傷兵員600餘人。1937年11月期間,政府軍隊從上海撤退時、蘇州形勢危急,張靜吾院長即率領第五重傷醫院千餘名傷病員及全院職工渡過太湖、到達太湖中的洞庭西山、才在宜興縣登岸、然後直奔蕪湖…,再從蕪湖坐船到九江…,又從九江到南昌…,達南昌後適逢同濟校長翁之龍,始知同濟大學已由浙江金華遷到江西贛州,他與張靜吾商量:準備把原留上海的醫學院臨床部與第五重傷醫院都留在江西吉安、作為同濟大學的實習醫院,由張靜吾統一負責。1938年夏,需臨床實習的同濟學生們來吉安醫院上課,在開課典禮的禮堂里,翁之龍宣佈張靜吾為同濟大學醫學院院長。後來,廣州淪陷,同濟只得遷校於昆明。 在昆明,許多淪陷區的大學及醫院也多在此城不期而遇……恰恰在春城,偶遇軍醫總署張建,他此時任貴州安順軍醫學校(國防醫學院之前身) 教育長。軍醫學校的教學設備與醫療設備當時是全國最先進的、且許多教官都是德國留學或者同濟大學出身。張建盛情邀請張靜吾到安順,張靜吾欣然接受。
1940年元月,張靜吾離開昆明抵達安順。任附屬醫院的院長兼任內科總教官。在此之前、內科總教官是楊濟時、歐美學派名人。醫學界在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有南楊北張的傳說。南楊、指長江以南揚濟時。北張、指長江以北張靜吾。延續至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仍有此彥之傳聞。在安順軍醫學校的教學及管理附屬醫院的工作中,張靜吾果然不負眾望。張靜吾把二十年代初在德國潛心學習的神經及神經內科學編入教材的必修課,解圖及講課栩栩如生,闡明剖析時邏輯分明,引用病歷及病案時一通百通。多年後安順當地人仍津津樂道附屬醫院的醫術精湛醫德亷潔的工作作風(見張建之女張麗安所著的《張建與軍醫學校》對張靜吾籌建與管理附屬醫院的業績進行了中肯的評論)。在安順軍醫學校附屬醫院、張靜吾接待過抗日著名將軍孫立人、杜聿明、戴安瀾…。
1943年冬,張靜吾受河南大學邀請離開安順,辭去軍職,經重慶、漢中、洛陽而達河南嵩縣縣城(抗日時期後方),被河南大學校長王廣慶任命為河南大學醫學院院長兼附屬醫院院長。故鄉人如此熱枕,沿途十幾里迎接。中原父老如此親切,河南大學如此純樸,使張靜吾渾感其誠,熱淚縱橫…,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歸來後張靜吾夜以繼日的工作,整頓醫學院、整頓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奮力開設門診、親自坐鎮醫病,周圍外縣的民眾紛紛聞訊而來…;整理開放圖書館,提倡聲像教學法,啟發醫學的教學能力;擴大招生、使伏牛山這一帶許多縣學醫的人數倍增,給久居山中的沉沉暮氣與蒼茫帶來了勃然清新的生機與發展…。在這漠漠的嵩縣的群山中,河南大學醫學院的學生系統地學到張靜吾教授主編的《內科學》。 1944年,日本人侵入河南嵩縣潭頭,張靜吾在帶領學生與日本人周旋的路途中,他的妻子吳芝蕙不幸被日本人殺害,跟隨他身邊的侄子張宏中被日本人刺為重傷,河南大學幾個師生也不幸遇難。張靜吾家庭及河南大學師生在抗日戰爭期間遷徙河南嵩縣遭遇了重創。
1945年日本投降, 河南大學醫學院從寶雞附近的姬家店遷至蘇州市怡園。教育部常委次長田培林召集郝象吾、張靜吾、馬非百組成河南大學三人小組,全權決定河大的一切事宜。1949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派郭海長為代表,到蘇州市接河南大學回開封。中共華東軍政委員會陳毅派專列送河南大學回到開封。張靜吾堅定地站在共產黨人這一方,使河南大學回到了中原大地 -開封。1949年底,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張靜吾為河南大學醫學院院長兼附屬醫院院長。院系調整之後,醫學院從河南大學獨立出來、成為一所直屬於教育部的大學:河南醫學院。1956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任命張靜吾為河南醫學院副院長。
1949至1956年,張靜吾到南方各地為河南大學醫學院聘請了全國一流的專家和教授數名,他還親自為河南醫學院遷至省會鄭州繪製了醫院的門診和病房大樓設計圖。 1957年因反對以盧長山為主的官僚主義領導和發表了「專家治校」「外行不能領導內行」等言論被劃為右派達20年之久。1977年平反後,恢復院長等職務,恢復國家一級教授。
在被劃為右派的20年歲月里,張靜吾主要從事神經內科的研究和門診治療。平反後(77歲)從事院報校刊和教學研究,80高齡後翻譯了德國新版《神經內科學》。 張靜吾右派平反後曾擔任中華愛國衛生委員會河南省分會副主席,河南省科協副主席,河南醫學院副院長等職務。
參考來源
- 《九十年滄桑》張宏錦 任德東主編,香港泰德時代出版有限公司, 2008年;
- 《張建與軍醫學校》張麗安著,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0年 香港
家庭
- 前妻 吳芝蕙(1944年被日本人殺害)
- 妻子 毋愛榮(河南大學醫學院畢業,河南醫學院兒科教授,主任醫師)
- 兒子 張宏時,
- 兒媳 霍平,
- 孫子 張楠;
- 大女兒 張宏錦 ,
- 女婿 任德東,
- 外孫 任啟嵩,外孫女 張暘;
- 二女兒 張宏改,
- 女婿 周靜宇,
- 外孫 周蘊;
- 兄長 張長庚 (北京大學法科畢業)
- 侄子 張宏毅, 張宏任,張宏勛,張宏中,張宏遠
- 侄女 張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