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第一戰區
抗日戰爭第一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一戰區所轄範圍為河北北部及山東北部,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一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與1944年做過三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
1937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7月10日設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石家莊行營,徐永昌為主任,林蔚為參謀長。8月14日石家莊行營改為保定行營,在石家莊改設軍事委員會石家莊辦事處,徐永昌為保定行營主任,林蔚主持石家莊辦事處。8月22日大本營頒發關於全面抗戰作戰指導方案,成立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介石兼。作戰地境為冀省和魯北。司令長官部設於保定。由徐永昌「分達該區各集團軍總司令」[1]。部隊編成方面,有宋哲元率領第一集團軍,劉峙率領第二集團軍及衛立煌率領第十四集團軍。
9月11日冀魯北、津浦鐵路沿線劃為第六戰區。9月23日程潛至石家莊代行司令長官職權。10月25日程潛實任司令長官,鹿鍾麟為副司令長官。11月河北淪陷,一戰區退至黃河以南。
1938年
1938年,增援日軍迅速於華北取得優勢,並佔領上海,切斷中國軍隊之華北運輸線。同年1月發表之1938年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當中,將第一戰區區域略作更動,以北平至武漢連接線為主,也就是平漢鐵路沿線帶狀擴張區域。而所轄軍隊以商震率領第20集團軍與宋哲元率領第1集團軍;共25個步兵師,2步兵旅,2騎兵師構成部隊,以整編師8000人計算,人數超過20萬人。11月28日,衛立煌任司令長官,戰區改轄河南及安徽之一部。
1938年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第一戰區部分
1939年
1939年1月,衛立煌出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兵力:12步兵師、1步兵旅、1騎兵師、1騎兵旅,其他特種部隊在外
1942年
1942年1月,軍事委員會西安辦公廳主任蔣鼎文與衛立煌對調職務,湯恩伯升任副司令長官。蔣鼎文回憶:「我本來只管軍事,征糧是河南省政府的事,但明知道河南缺糧,李培基卻報告說河南的收穫還好,這使我不能向它處求糧。」第一戰區轄8個集團軍,17個軍。
1944年豫中會戰前後
民國33年(1944年)5月,豫中會戰失敗。胡宗南的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部奉令增援,赴華陰指揮所部署陝州反擊戰。蔣憂心河南戰事,5月8日派侍從室主任林蔚登門勸陳誠中斷休養出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收拾豫西殘局。5月12日晚陳誠飛抵西安下榻城南杜工祠。陳誠建議加緊聯絡失去行蹤的湯恩伯,第五戰區出一個軍向魯山、襄城,第一戰區部隊集結密縣、登封、洛陽,胡宗南部出隴海路正面,第二戰區部隊向晉南、豫東部隊向西北出擊。但遭到蔣鼎文的反對。5月20日下午,湯恩伯到達西峽口,與西安恢復了電訊聯絡;第十二軍、第十三軍、第二十九軍均回復聯絡;豫東部隊完整,周口、界首、舞陽、葉縣、沈丘、阜陽均未淪陷。陳誠以通訊問題尚無解決為名,拒絕接收湯恩伯部與第五戰區支援的劉汝明集團軍的指揮權。5月23日陳誠回重慶匯報戰況,並允諾暫負責洛陽方面會戰。5月25日陳誠飛安康設營。5月25日洛陽失守。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支持反攻豫西、確保豫南方案,派出第五十五軍支援。6月5日陳誠在西峽口召開當地士紳、豫省黨政幹部和湯恩伯等開座談會。6月10日陳誠飛回重慶匯報,提出當務之急是解決第一戰區和河南省政府人事,蔣鼎文、湯恩伯「易地為官」。日軍攻佔洛陽後,西進陝州,胡宗南派5師出潼關,未能守住靈寶、虢略防線,幸日軍未繼續西進;蔣在日記中稱「胡宗南在靈寶擅自撤退,實為五年來最大之打擊」。6月20日蔣介石親勸陳誠到西北就職,陳誠提出四項權力:
- 對於轄區內所有部隊有整編訓練及指揮作戰之權
- 人事、經理、衛生、武器、裝備、補給、軍法等,有統一處理之權
- 軍委會各部會所屬之單位,如軍糧、被服、訓練等機關,以及各留守處、辦事處等,有指揮、整飭之權
- 各黨政機關有配合軍事、予以指導之權
蔣「所請均予照准」。
1944年7月,蔣鼎文引咎辭職。蔣介石將豫、陝、晉地區併入第一戰區內;陳誠出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總部設在漢中,轄39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及其它特種部隊。胡宗南改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撤銷西安的副司令長官部,幕僚機構改為另設第一戰區西安指揮所(主任為羅澤)。陳因與胡素有積怨,便下令胡宗南、郭寄嶠兩個副司令長官分別派往潼關和商南建立前進指揮所。
陳誠決定「對日軍暫取攻勢防禦,以有力部隊配置於嵩縣、洛寧、官道口、虢略、靈寶及陝東沿河之線,確保現在態勢,掩護主力整補訓練,完成反攻準備,並以一部向嵩山及陝州、洛陽間挺進,樹立反攻基礎。」[3]
1944年11月
民國33年(1944年)11月,陳誠調重慶任參謀總長,胡宗南代理第一戰區司令長官。1945年1月,胡宗南將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遷至西安,並將第一戰區西安指揮所併入,在薦福寺故址設立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6個集團軍及其他一些直屬和代管部隊,合計為25個軍,50多個師另8個特種兵團,正規軍達50餘萬人。
- 副司令長官:陶峙岳、裴昌會、曾萬鍾(後增加石敬亭、范漢傑、於達、高桂滋)
- 總參議龔浩
- 參謀長羅澤闓(後范漢傑、盛文)
- 辦公廳主任趙龍文
- 第一處(人事)
- 第二處(軍事情報)
- 第三處(參謀)
- 第四處(交通通訊)
- 軍務處
- 黨政處
- 經理處
- 外事處
- 副官處
- 軍法處
- 軍醫處
- 特種會報處
- 政治部 督導: 李民彝 軍簡二階(少將)
- 調查統計室
- 機要室
- 警衛團
- 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興中)
- 第二十九集團軍(總司令李鐵軍)
- 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王仲廉)
- 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李文)
- 第三十七集團軍(總司令劉戡)
- 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董釗)
民國35年(1946年)春,因第三十四、第三十一集團軍等部隊先後撥歸其他戰區或綏靖公署,另有屬下若干軍、師單位又實行合併或裁撤,胡宗南軍事集團已不足10個整編師,約有20個整編旅及若干直屬特種兵部隊等,總兵力降至20萬人左右。民國36年(1947年)春,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奉命改組為西安綏靖公署。
戰後改組
1945年9月22日在鄭州接受日本第12軍投降。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 書籍
-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1982年,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 張明金、劉立勤 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 劉壽林、萬仁元、王玉文、孔慶泰 編:《民國職官年表》,1995年,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