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焚柴記
《折焚柴記》(日語:折りたく柴の記,中文譯名又作《折柴記》),是日本江戶時代政治家兼學者新井白石的自傳,於1716年寫成。該書敍述從新井白石本人幼年時開始,直至晚年被解除官職,內容談及他的從政時的經歷,揭露大將軍德川家宣、德川家繼時期的政治內幕。在日本史學界裏,該書以其文學、史料等方面的價值,為後世所稱道。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折りたく柴の記 |
假名 | おりたくしばのき |
平文式羅馬字 | Oritaku Shiba no Ki |
《折焚柴記》的編撰
本書作者新井白石(生卒年:1657─1725年),日本江戶時代武士家庭出身,1693年(元祿六年)在甲斐藩擔任儒者職務,1709年(寶永六年)任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宣幕臣,1712年(正德二年)德川家繼繼任為征夷大將軍,白石仍參與政事。至1716年(正德六年、享保元年),家繼去世,由德川吉宗繼位,革退前任將軍舊臣,其中包括本書的作者新井白石。白石解職隱退後,仍從事著述。[1]新井白石一生著書甚多,據統計有七十九種,一百九十三卷,善於以批判精神研究日本歷史和古典著作,在史學方面有所貢獻。[2]
撰寫本書的時間,序中稱自「享保元年十月四日動筆」[3],完成時期是在本書末尾所稱的「正德六年丙申五月下旬停筆」[4]。然而享保元年和正德六年,都是西曆1716年(該年農曆六月由正德改元為享保),因此作者說的動筆及停筆時間前後矛盾。日本學界對此有說法指「十月四日是德川家宣逝世四周年忌日前十天,選這日子動筆,表示對已故將軍的懷念。停筆時間則在將軍家繼逝世(四月三十日)後不久,表示一個時代的結束」。中國學者周一良對該說法並不滿意,認為仍「有待進一步探討」。[5]
新井白石編撰本書的動機,新井白石自述是避免前事「無人傳之後代」。他在「序」中有詳細的說明:
“ |
如今我已成為悠閑之身,隨時想起過去的事,隨筆記下。既不供外人閱讀,遑計言詞之笨拙與內容之煩雜?其中涉及前代將軍(德川家宣),深感惶恐。但世人熟知其事跡者不多,自亦無人傳之後代,未免令人有寂寞之感。我子孫後代讀此書者,如理解爾父祖起家不易,受前代將軍之恩澤非同一般,庶幾就不悖於忠孝之道了吧![6] |
” |
本書之所以命名為「折焚柴記」,日本學界認為是取義於日本後鳥羽天皇的和歌:「砍斷了木柴,晚飯的炊煙燃起。雖使人硬咽,卻依然歡喜,因為引起思念與回憶。」[5]
內容
《折焚柴記》的內容,分為如下各部份[7]:
- 序
- 祖父母及父母事跡
- 白石的出生及少年時期
- 青年時期的白石
- 出仕大名家
- 參與幕府政治(一)─家宣時代
- 參與幕府政治(二)─家繼時代
評價
由於新井白石曾是德川家宣的幕臣近侍,並曾輔佐德川家繼,在幕府裏作出種種干預。[8]基於這點,日本學者坂本太郎認為白石得以在書中公開政治內幕,且行文流暢,使本書兼具文學、史料價值。但白石在書中強調自身的政治正當性和勝利,同時亦透過此書向政界訣別,和向後世留下遺言,因此本書並非一部廣泛收集史料、持平撰寫的歷史。與客觀的史學著作相比,它「猶如直接聽到白石其人之聲那樣滲透血肉的作品,是一部能使人廣泛地聯想起歷史潮流的第一流的自敍傳」。[9]
中文翻譯情況
《折焚柴記》有中國學者周一良的中文譯本。翻譯過程據周一良所述,是在1989年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借得此書,1990年着手翻譯,1993年完成初稿,1996年校訂,1997年修訂完畢。翻譯時依據宮崎道生《定本折焚柴記釋義》增訂版,並參考松村明的註釋和桑原武夫口語譯本。周一良又指出,本書前半部原文是近乎口語,因而主要譯成白話文,後半部涉及幕府文件,故該部分譯文含較多文言文。[11]其譯本得到「卡樂B日本研究基金」資助,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2]
引用來源
- ^ 《折焚柴記》周一良《代序:新井白石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2頁。
- ^ 伊文成、王金林、賈玉芹等主編《日本歷史人物傳 (古代中世篇)·新井白石》,266頁。
- ^ 新井白石《折焚柴記·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2頁。
- ^ 新井白石《折焚柴記·參與幕府政治(二)─家繼時代》,北京大學出版社,193頁。
- ^ 5.0 5.1 《折焚柴記》周一良《後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14頁。
- ^ 新井白石《折焚柴記·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1─22頁。
- ^ 散見於新井白石《折焚柴記》,北京大學出版社。
- ^ 伊文成、王金林、賈玉芹等主編《日本歷史人物傳 (古代中世篇)·新井白石》,263頁。
- ^ 坂本太郎《日本的修史與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53頁。
- ^ 《折焚柴記》周一良《代序:新井白石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7─18頁。
- ^ 《折焚柴記》周一良《後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14─215頁。
- ^ 新井白石《折焚柴記》,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