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孜寺 (江孜縣)

拉孜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江孜縣江孜鎮恰才棟村,是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夏魯派格魯派共存的尼姑寺院。[1][2]

拉孜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江孜縣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薩迦派/夏魯派/格魯派
母寺白居寺

歷史

拉孜寺位於日喀則地區江孜縣境內,白居寺以北的格如拉山口處,海拔4000米。距離江孜飯店2公里。[3]

1959年以前,比丘尼在西藏雖然像喇嘛一樣奉佛,但既不控制權力,也無經濟特權。她們一般被稱作「阿尼」或「宗瑪」,又被稱作「JO-MO」(「珠穆」,意為佛母,與珠穆朗瑪峰的「珠穆」意思相同)。據藏文古籍記載,8世紀蓮花生在西藏建成首座寺廟桑耶寺之後,桑耶寺內已有30餘位比丘尼隨宗師學經。女伏藏大師意希措甲曾經留下詩歌稱:「我是一個女人——抵禦危險之力甚小;不管我怎麼幹,我都不會幸福;因為我是個女人,所以要尊奉佛法很難 ,甚至難以為生。」根據英國學者勞倫斯·沃德爾英語Laurence Waddell19世紀後期在西藏考察的結果,除桑頂·多吉帕姆活佛系統的轉世女活佛外,藏傳佛教中阿尼的地位大多和一般信眾相等。藏傳佛教不許喇嘛參加農業勞動,但耕作卻是阿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959年以前,外國旅行家在江孜附近的寺廟中見到阿尼與普通婦女一樣赤裸着上身在田間勞動。[2]

拉孜寺的前身是仁青崗寺,據說創建於五世達賴時期。[2]鼎盛時期,該寺曾有阿尼70多人。[3]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一些和十世班禪關係密切的人士,決定恢復江孜縣境內的兩座尼寺,其中一座便是仁青崗寺。1980年代準備重建仁青崗寺時,人們發現山上該寺原址處的環境已十分惡劣,沙化嚴重,缺乏水源。最終,人們決定在山下的蓮花生舍利塔處興建一座新的尼寺,稱作「拉孜寺』。來自江孜縣農村的旦增曲珍成為該寺第一批阿尼,當時該寺共有7位阿尼。[2]

拉孜寺初建時,條件並不好。由於晚上天氣寒冷,即便在夏季也常需要生火取暖,但該寺附近山上光禿一片,到冬季連柴火都要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約在1989年,該寺各項工作基本安定下來,主要出資建寺的幾位老人為該寺的阿尼們留下三句話:一是政治上不要出錯;二是認真修行並擴建寺廟;三是在寺廟兩側的山上種樹。2009年,該寺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旦增曲珍回憶說:「他們說,廟是江孜人民捐的,綠化改造環境,是為江孜人民造福,是大修行。」所以阿尼們省吃儉用,從那時起每年都種將近一萬棵樹苗。[2]

21世紀初,該寺有阿尼28人,由白居寺的一位喇嘛擔任住持。[3]2009年,旦增曲珍說,該寺有30位阿尼,絕大多數為本地人,有的就是江孜縣城人。[2]

拉孜寺阿尼的生活充滿現代氣息,每日除誦經、學經外,晚間還學習藏語文、數學等知識。阿尼們平時捻羊毛、紡毛線、織卡墊,以增加該寺的收入。[3]拉孜寺在江孜縣城還開有兩個小店面。這些收入加上香火錢,寺院每年可收入六、七萬元人民幣。與普通藏族婦女不同,該寺即便年輕的阿尼們也幾乎全都不會講漢語。拉孜寺內有電視、收音機。2008年北京奧運會,全寺阿尼一起收看了開幕式,中共江孜縣委統戰部還特地派懂漢語的人來用藏語為阿尼們解說。[2]

2007年,相當於該寺創始人的老阿尼圓寂,她留下嚴格的要求:不得隨意離開寺廟。2009年,旦增曲珍回憶說:「她說,出去看得多了, 心就要變。」所以此後即便念經,阿尼們也不去民眾家中,而是由民眾帶酥油和錢來到寺內。蔬菜和生活用品則由寺院管理委員會負責人購買。實際上從該寺走到江孜縣城商店林立的街上,用時不到30分鐘。[2]

阿尼們嚴格遵守格魯派的教規,所以每天早晨6點至9點、中午1點至3點,阿尼們均要誦經。此外,阿尼們還坐禪、閉齋。坐禪大都在寺院的房間內進行,阿尼獨自坐在室內的陰暗處,不說話、不會客,門上還做標記,以防打擾。閉齋則是阿尼特有的修行方式,每次三日,每月數次,自第一天吃過午飯起,第二天除飲水之外不吃飯也不說話,第三天恢復正常活動。[2]阿尼們還根據亡者家屬的請求,派4到8名阿尼赴天葬台(位於該寺1500米的小山頂上)舉行天葬,為亡者超度念經。每年藏曆元月,該寺舉辦傳召大法會。藏曆4月12日至15日,舉辦「薩嘎達瓦」節。藏曆6月4日舉辦「珠巴慈西」(轉山)活動。藏曆9月29日舉辦「拉布特欽」(神仙下凡)活動。藏曆每月進行3天齋戒。[3]拉孜寺還有修行洞,常有阿尼在洞內修行數個月。[2]

拉孜寺非常重視綠化工作。為了澆樹,阿尼們在寺前的小河上築有多道小壩以囤水,用電泵將水提到山上,再澆下來。21世紀初,每月澆水的電費平均將近2000元,每年澆水、購買並維修電泵的開支要兩萬元。該寺剛開始種樹時,周邊民眾認為她們接受了政府的綠化要求,不安心於佛事,所以有些不恭的意見。過了兩年,周邊民眾發現山腳下的這片樹林,是風沙天最舒服之處。2009年,中共江孜縣委統戰部部長旦增歐珠說,當前江孜縣其他大寺如白居寺,都已經開始動員僧人種樹,但能獲得西藏自治區先進綠化單位的還只有拉孜寺。[2]

建築

拉孜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700多平方米。有條小河從寺前流過。[2]拉孜寺由大經堂、千佛殿、轉經殿、3座舍利塔、修行洞、兩排尼姑宿舍等建築組成。寺內主供釋迦牟尼像,肉髻螺發,身穿右袒式大衣,左手托缽盂,右手指地結「觸地印」,結跏趺坐在蓮花座上;文殊菩薩左手執青蓮花,結跏趺坐在白色蓮座上。此外,該寺還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強瑪多吉等佛像。大經堂的四壁繪有宗喀巴米拉日巴湯東傑布藏傳佛教人物。[3]

3座舍利塔並排,最高的一座為「蓮花生舍利塔」,高16米;次高的一座為「英都舍利塔」,高8米;最低的一座為「南木佳舍利塔」,高4米。關於蓮花生舍利塔還有一段傳說:14世紀末,有位名叫格龍烏巴(「格龍」為喇嘛的學位)的人希望興建一座蓮花生舍利塔,便向一位活佛請教「何處修塔為好?」活佛答:「今後大象會告訴你的。」三年以後,印度一個部落的酋長贈給五世班禪一頭大象,大象自亞東牽來,用鐵鏈鎖在江孜東吉希嘎(歷世班禪的莊園,距離江孜鎮3公里)。一日,大象忽然掙脫了鐵鏈,逃向格如拉山口,快到山口時停下並倒在地上打滾,鳴叫了三聲。格龍烏巴便在大象打滾鳴叫處興建了蓮花生舍利塔。蓮花生舍利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9年由當地群眾集資重建。[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