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健(?—441年10月19日),魏明元帝拓跋嗣第五子,生母尹夫人,北魏宗室、官員。

生平

封王

泰常七年夏四月甲戌(422年5月8日),拓跋健被封永昌王,加號撫軍大將軍[1][2][3]。拓跋健身材魁梧強壯,善於騎馬射箭,通曉兵法,各處征戰常有大功,才能武藝可比陳留桓王拓跋虔,智謀卻超過了拓跋虔[4][5]

西征胡夏

始光四年(427年),拓跋健跟隨魏太武帝拓跋燾攻擊胡夏赫連昌。六月,魏軍抵達統萬城,魏太武帝派遣拓跋健和娥清分兵五千騎兵,向西掠奪胡夏的居民[6][7][8],於是拓跋健向西進攻到木根山[4][5]

討伐北燕

延和元年(432年)七月,魏太武帝親自帶兵征討北燕和龍。八月,魏太武帝詔令平東將軍賀多羅猴固攻打北燕帶方郡太守慕容玄,拓跋健攻打建德,驃騎大將軍、樂平王拓跋丕攻打冀陽,三路軍隊都攻下城池,取得俘虜,賜給將士多少不等[9][10]。延和元年十二月,馮崇佔據遼西郡歸降北魏,燕昭成帝馮弘派遣將領封羽圍困馮崇,魏太武帝詔令拓跋健都督各路軍隊前往援救[11][12]。延和二年春正月乙卯(433年2月20日),拓跋健都督北魏各路軍隊救援被北燕圍困的遼西郡[13][14]。延和二年(433)六月,魏太武帝派遣拓跋健和尚書左僕射安原都督各路軍隊討伐和龍[15][16][17][18]。延和三年六月辛亥(437年7月25日),拓跋健和司空汝陰公長孫道生、侍中古弼都督各路軍隊討伐和龍,北燕固守城池,魏軍割掉北燕種的穀物,遷徙百姓返回[19][20][21][4][5]

平定山胡

太延三年七月戊子(437年8月31日),魏太武帝派遣拓跋健和司空上黨王長孫道生,在西河平定叛亂胡人白龍的殘餘黨徒,將他們消滅[22][23][24][4][5]

北征柔然

太延四年七月,魏太武帝親率軍隊抵達五原,派樂平王拓跋丕和河東公賀多羅統帥十五個將軍從東道出兵,永昌王拓跋健和宜都王穆壽統帥十五個將軍從西道出兵,魏太武帝從中道出兵,進攻柔然[25][26][27],北魏軍隊翻越涿邪山,返回時魏太武帝詔令拓跋健行軍位於最後。柔然一萬騎兵追擊北魏軍隊,拓跋健與數十騎兵攻擊,箭無虛發,所射中的人都隨着弦聲而死,柔然於是退兵,拓跋健聲威震動漠北[4][5]

討伐北涼

太延五年,魏太武帝拓跋燾親征北涼,秋七月己巳(439年8月2日),北魏軍隊抵達上郡屬國城,大宴群臣,練習騎馬射箭。七月壬午(439年8月15日),北魏留下車輛物資,分別部署各路軍隊,以拓跋健和尚書令、鉅鹿公劉潔都督各路軍隊,與常山王拓跋素分兵兩路同時進軍,擔任前鋒,驃騎大將軍、樂平王拓跋丕和太宰、陽平王杜超都督平涼、鄜城各路軍隊為後續部隊[28][29]。八月甲午(439年8月27日),拓跋健收穫北涼牛馬畜產二十多萬頭[30][31]。平定涼州,拓跋健功勞最多[4][5]

平定禿髮

太延六年四月丙戌(440年6月14日),魏太武帝詔令拓跋健都督略陽王拓跋羯兒和安南將軍漁陽公尉眷等各路軍隊討伐反叛的禿髮保周[32][33][34]太平真君元年七月己丑(440年8月16日),拓跋健抵達番禾,和尉眷擊敗禿髮保周,禿髮保周逃走,拓跋健派遣尉眷追擊禿髮保周[35][36][37]。禿髮保周之後自殺[38],首級被傳送到京城[4][5]

降服沮渠

太平真君元年八月甲申(440年10月10日),沮渠無諱派遣中尉梁偉拜謁拓跋健請求投降,送歸酒泉郡,又將俘虜的弋陽公拓跋潔及北魏軍士送到拓跋健軍中[39][40][41][4][5]

去世

太平真君二年九月戊戌(441年10月19日),拓跋健在沒有生病的情況下去世[42][43][44][45],諡號莊王,兒子拓跋仁繼承了爵位[4][5]

兒子

  • 拓跋仁,北魏徵西大將軍、永昌王

延伸閱讀

[]

 魏書·卷17》,出自魏收魏書
 北史·卷016》,出自李延壽北史

參考

  1. ^ 《魏書·卷三·帝紀第三》:夏四月甲戌,封皇子燾為泰平王,燾,字佛釐,拜相國,加大將軍;丕為樂平王,加車騎大將軍;彌為安定王,加衛大將軍;范為樂安王,加中軍大將軍;健為永昌王,加撫軍大將軍;崇為建寧王,加輔國大將軍;俊為新興王,加鎮軍大將軍;獻懷長公主子嵇敬,封長樂王,拜大司馬、大將軍。
  2. ^ 《北史·卷一·魏本紀第一》:夏四月甲戌,封皇子燾為太平王,拜相國,加大將軍;丕為樂平王,加車騎大將軍;彌為安定王,加衛大將軍;范為樂安王,加中軍大將軍;健為永昌王,加撫軍大將軍;崇為建寧王,加輔國大將軍;俊為新興王,加鎮軍大將軍;獻懷長公主子嵇敬為長樂王,拜大司馬、大將軍。
  3.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宋紀一》:夏,四月,甲戌,魏立皇子燾為太平王,拜相國,加大將軍;丕為樂平王,彌為安定王,范為樂安王,健為永昌王,崇為建寧王,俊為新興王。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魏書·卷十七·列傳第五》:永昌王健,泰常七年封。健姿貌魁壯,善弓馬,達兵法,所在征戰,常有大功。才藝比陳留桓王,而智略過之。從世祖破赫連昌,遂西略至木根山。討和龍,健別攻拔建德。後平叛胡白龍餘黨於西河。世祖襲蠕蠕,越涿邪山。車駕還,詔健殿後,蠕蠕萬騎追之,健與數十騎擊之,矢不虛發,所中皆應弦而斃,遂退。威震漠北。尋從平涼州,健功居多。又討破禿髮保周,自殺,傳首京師;復降沮渠無諱。無疾薨,諡曰莊王。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北史·卷十·列傳第四》:永昌王健,泰常七年封。健姿貌魁壯,所在征戰,常有大功。才藝比陳留桓王而智略過之。從太武破赫連昌,遂西略至木根山。討和龍,健別攻拔建德。後平叛胡白龍餘黨於西河。太武襲蠕蠕,越涿邪山,詔健殿後。矢不虛發,所中皆應弦而斃,威震漠北。尋從平涼州,健功居多。又討破禿髮保周,自殺,傳首京師。復降沮渠無諱。薨,諡曰莊王。子仁襲。
  6. ^ 《魏書·卷九十五·列傳第八十三》:遣永昌王健及娥清等分騎五千,西掠居民。
  7. ^ 《北史·卷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太武惡之,退軍城北,示昌以弱,遣永昌王健及娥清等分騎五千,西掠居人。
  8.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魏主患之。乃退軍以示弱,遣娥清及永昌王健帥騎五千西掠居民。
  9.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上》:詔平東將軍賀多羅攻文通帶方太守慕容玄於猴固,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攻建德,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攻冀陽,皆拔之,虜獲生口,班賜將士各有差。
  10.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二》:平東將軍賀多羅攻帶方,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攻建德,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攻冀陽,皆拔之。
  11. ^ 《魏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文通遣其將封羽率眾圍崇,世祖詔永昌王健督諸軍救之。
  12. ^ 《北史·卷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弘遣其將封羽率眾圍崇,太武詔永昌王健督諸軍救之。
  13.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二年春正月乙卯,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督諸軍救遼西。
  14.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二》:春,正月,乙卯,魏主遣永昌王健督諸軍救遼西。
  15.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六月,遣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尚書左僕射安原督諸軍討和龍。
  16.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六月,遣永昌王健、尚書左僕射安原督諸軍討和龍。
  1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二》:六月,魏永昌王健、左僕射安原督諸軍擊和龍,將軍樓教別將五千騎圍凡城。燕守將封羽以凡城降,收其三千餘家而還。
  18. ^ 《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七·偏霸部十一》:三年六月,魏永昌王健來伐。
  19.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辛亥,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司空、汝陰公長孫道生,侍中古弼,督諸軍討和龍。芟其禾稼。徙民而還。
  20. ^ 《魏書·卷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又與永昌王健等討馮文通。文通嬰城固守,弼芟其禾而還。
  21.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二》:辛亥,魏主遣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等伐燕,收其禾稼,徙民而還。
  22.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秋七月戊子,使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司空、上黨王長孫道生,討山胡白龍餘黨於西河,滅之。
  23.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秋七月戊子,使永昌王健、上黨王長孫道生討山胡白龍餘黨於西河,滅之。
  24.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三》:秋,七月,戊子,魏永昌王健等討山胡白龍餘黨於西河,滅之。
  25. ^ 《魏書·卷一百三·列傳第九十一》:四年,車駕幸五原,遂征之。樂平王丕、河東公賀多羅督十五將出東道,永昌王健、宜都王穆壽督十五將出西道,車駕出中道。
  26. ^ 《北史·卷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至太延二年,乃絕和犯塞,四年,車駕幸五原,遂征之。樂平王丕、河東公賀多羅督十五將出東道,永昌王健、宜都王穆壽督十五將出西道,車駕出中道。
  2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三》:秋,七月,自五原北伐柔然。命樂平王丕督十五將出東道,永昌王健督十五將出西道,魏主自出中道。
  28.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上》:秋七月己巳,車駕至上郡屬國城,大饗群臣,講武馬射。壬午,留輜重,分部諸軍: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尚書令、鉅鹿公劉潔督諸軍,與常山王素二道並進,為前鋒;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太宰、陽平王杜超,督平涼、鄜城諸軍為後繼。
  29.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三》:魏主自雲中濟河;秋,七月,己巳,至上郡屬國城。壬午,留輜重,部分諸軍,使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尚書令劉潔與常山王素為前鋒,兩道並進;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太宰陽平王杜超為後繼;以平西將軍源賀為鄉導。
  30.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下》:八月甲午,永昌王健獲牧犍牛馬畜產二十餘萬。
  31.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三》:八月,甲午,永昌王健獲河西畜產二十餘萬。
  32.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下》:丙戌,詔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等督諸軍討保周。
  33. ^ 《魏書·卷十六·列傳第四》:後與永昌王健督諸軍討禿髮保周於番和,徙張掖民數百家於武威,遂與諸將私自沒入。
  34.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三》:庚辰,沮渠無諱寇魏張掖,禿髮保周屯刪丹;丙戌,魏主遣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督諸將討之。
  35.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下》:己丑,永昌王健至番禾,破保周,保周遁走。
  36.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己丑,永昌王健大破禿髮保周,走之。
  37.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三》:秋,七月,己丑,魏永昌王健擊破禿髮保周於番禾;保周走,遣安南將軍尉眷追之。
  38. ^ 《魏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四》:張掖王禿髮保周之反也,徵眷與永昌王健等率師討之,破保周於番禾。保周遁走,眷率騎追之,保周窮迫自殺。
  39. ^ 《魏書·卷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時永昌王健鎮涼州,無諱使其中尉梁偉詣健,求奉酒泉,又送潔及統帥兵士於健軍。
  40. ^ 《北史·卷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時永昌王健鎮涼州,無諱使其中尉梁偉詣健,求奉酒泉。又送潔及統帥兵士於健軍。
  41.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三》:八月,甲申,沮渠無諱使其中尉梁偉詣魏永昌王健請降,歸酒泉郡及所虜將士元絜等。
  42.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下》:九月戊戌,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薨。
  43. ^ 《魏書·卷一百五之二·志第二》:十一月丁未,月犯東井。占曰「將軍死」。真君二年九月戊戌,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薨。
  44. ^ 《北史·卷十·列傳第四》:九月戊戌,永昌王健薨。
  45.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三》:九月,戊戌,魏永昌王健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