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妮亞·豪斯納

捷妮亞·豪斯納(Xenia Hausner,1951年),奧地利畫家,她是20世紀90年代初崛起的藝術家之一。[1]

生平

捷妮亞·豪斯納生於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父親魯道夫·豪斯納是奧地利畫家、姊妹天婭·豪斯納是電影人和戲服設計師。她於1972年至1976年在維也納美術學院、倫敦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舞台設計。從1977年至1992年,她陸續為舞台劇和歌劇設計了上百台佈景,其中包括維也納的城堡劇院、倫敦的考文特花園、布魯塞爾的皇家鑄幣局劇院等。自1992年起,捷妮亞·豪斯納開始專門從事繪畫,並在國內外展出。她在柏林、維也納兩地生活和工作。

作品

舞台設計

她最初的舞台設計是用從危樓、廢院和垃圾場搜集來的材料建成的拼貼作品。她運用這種原料組成了一個戲劇化空間,介乎自然主義的明晰與抽象演繹之間,在衝撞中獲得生命。[2]

繪畫

自1990年以來,捷妮亞·豪斯納開始專注於繪畫。人是她關注的焦點。她的圖像是謎樣的、描繪的情境是曖昧的。捷妮亞·豪斯納的大型作品是社會場景的刻畫,情境是故意碎片化的、採自日常生活的快照。[3] 與古典繪畫截然不同,她圖像中的人物扮演別人的角色,而非他們自己,仿彿一齣戲劇當中的演員陣容。其風格富於表現力,色彩濃烈洋溢,這一點明顯地反映在她主角們的肉體色調上。[4]捷妮亞·豪斯納也在紙上和混合材質上作畫。她將大型照片改造為繪畫;取決於她當時所運用的具體材質,將各種材料融入其中。如此繪畫與攝影便泯然若一,被帶到當下藝術意識的邊界。[5]她的技法不拘一格,提煉了圖像,建造出一種新現實。在手工紙上製作藝術作品的特別版,近來成了豪斯納最新的實驗領域。這些獨特的限量版處理的是她繪畫中既有的題材,但其圖像已通過技法和材質而被重構,演化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在準備2011年上海美術館《毀傷》展覽期間,豪斯納對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各種主題產生濃厚興趣,開始融之於她個人的藝術基因中——這不啻是當代藝術全球交流之明證。[6]

項目

她積極投身於「無國界女性」運動及其「姊妹對抗暴力極端主義」(縮寫為SAVE)項目,該項目着眼於全世界,尤其是處於極端境況中的人。她對建築計劃深感興趣,譬如曾在2011年裝飾維也納Ringturm大廈外牆,並設計過教堂窗戶(海爾布隆的基利安教堂、格爾登的聖約翰尼斯教堂,及梅澤堡的聖若望和聖勞倫斯大教堂)。

文獻

引用

  1. ^ 03.11. 2015[永久失效連結]
  2. ^ [Knut Boeser: Auf der Suche nachmöglichen Orten. In: Xenia Hausner: Rätselraum Fremde Frau, Braus Verlag, Heidelberg 1990, S. 16-18.]
  3. ^ [Xenia Hausner
    Ich bleibe mir selbst ein Rätsel
    . In: Global Art Affairs Foundation: 「PERSONAL STRUCTURES – Crossing Borders」. European Cultural Centre, Venice 2015, ISBN 978-94-90784-18-8]
  4. ^ [Xenia Hausner, You and I, Prestel Verlag, München, Berlin, London 2008, S. 108-111]
  5. ^ [Peter Assmann, Damage, Hirmer Verlag, 2011, ISBN 978-3-7774-4281-5]
  6. ^ [Chang Tsong-Zung: Xenia Haunser in China. In: Xenia Hausner Look Left – Look Right. Brandstätter Verlag, 2014, ISBN 978-3-85033-841-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