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轉補瀉

捻轉補瀉是一種針灸技法,在《靈樞·官能》中被較為詳細的提到。瀉法時用「切而轉之」,補法時用「微旋」。兩者比較,瀉法轉動針身的時候,用力較重、角度較大且速度也較快。而補法就正好相反,這說明捻轉法之中也有徐疾之分。在《靈樞·官能》中提到,捻轉的瀉法一定要與針的疾進徐出同用,才能使「其(經)氣乃行」,「氣出乃疾」。同樣捻轉的補法一定要與針的「徐推」、「疾出」同用,才能使「真氣乃存」。這也充分說明了補瀉手法的核心是徐疾的提插法,捻轉只是協同提插完成引陽氣入深,引邪氣外達的補瀉方法。

其實捻轉補瀉的方法也受到針具的影響。在《內經》中對於此針法只有「轉針」和「微旋」的記載,因為當時的毫針針柄為扁四棱形,操作時不可能來迴轉動,只能在180°一下的微旋或轉動針身。到宋代,毫針的針柄製成了圓柱形,用手指搓動針柄使針身更大角度的旋轉成為可能,從而促使了捻轉針法的發展。而到元代《針灸指南》明確提出「捻針」的概念。而《標幽賦》中更加明確指明左捻為補,右捻為瀉,而這種方法在元代時期很受歡迎,但在進出針和催氣時捻轉則不可分左右。捻轉不可以只以平面轉動為主,更應結合針身的上下提插才能達到最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