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盤
散氏盤,也稱散盤、
散盤 | |
---|---|
年份 | 西周晚期 西元前9-8世紀 |
類型 | 銅器 |
尺寸 | 20.6 cm × 54.6 cm × 41.4 cm(8.1英寸 × 21.5英寸 × 16.3英寸) |
收藏國家/地區 | 中華民國(臺灣) |
收藏地 | 臺北市士林區國立故宮博物院 |
登錄號 | 故銅002376N000000000 |
網址 |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
形制
外觀
散氏盤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盤底直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盤附雙耳,盤腹飾有夔紋及獸首,高圈足上則為獸面紋飾。[4]
銘文
散氏盤腹內鑄有19行,357字銘文,記載夨(音同「仄」,ㄗㄜˋ)國侵略散國的田邑,後來議和,夨國割田地賠償散國。和議時,夨國派15名官員進行土地的交割事務,散國由10名官員來接收,在周天子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之下,兩諸侯國訂立協約,成立交田的正式契約,田界契約內容便鑄刻銘文於盤內,成為宗邦重器。[1]其隸定如下:
用夨𫼆散邑,廼即散用田。履自𬉄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封;以陟,二封;至于邊,柳。復涉𬉄,陟𩁹,□𨺰(美)
以西,封於𫿓城、楮木;封于芻逨,封于芻□(道);內陟芻,登于厂湶,封𪟈𣐼、𨺰陵、剛𣐼。封于原道,封于周道;以東封于□(⿰𣳂卓)東彊右;還,封于履道;以南,封於□(⿰谷者)逨道;以西,至于𨾊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以東一封;還,以西一封;陟崗,三封;降,以南,封於同道;陟州崗,登𣐼;降,棫;二封。
夨人有𤔲(司)履田:鮮且、𢼸、武父、西宮𬡫、豆人虞丂(考)、彔、貞、師氏右眚、小門人□(繇)、原人虞艿、淮𤔲(司)工虎、𫪡、豐父、𨾊人有𤔲(司)㓝、丂(考),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𤔲(司)徒屰(逆)寅𤔲(司)單堒、邦人𤔲(司)工𬳮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𢼸父、𢼂(效)𪳐父、襄之有𤔲(司)橐、州□(⿱高京)、修從𩰫,凡散有𤔲(司)十夫。
隹(唯)王九月,辰在乙卯,夨卑(俾)鮮且、□(⿱上為三個「皿」,下為廾)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實余有散氏心賊,則爰千罰千,傳棄之。」鮮且、□(⿱上為三個「皿」,下為廾)旅則誓。廼卑(俾)西宮𬡫、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隰田𬌅(畛)田,余有爽𫴥(䜌),爰千罰千。」西宮𬡫、武父則誓。厥受圖,夨王于豆新宮東廷。厥左執䌁(要)史正中農。
流傳
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由散氏盤銘文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周厲王時期。[1]
根據清朝張廷濟《清儀閣題跋》、陳介祺《簠齋積古金文》等資料,散氏盤於康熙年間在陝西鳳翔出土,[1]經多人收藏之後,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清仁宗50歲壽辰之際,由江南鹽運使阿林保進貢內務府。經由內務府著名金石學家阮元鑑定為西周時期物品,並製作銘文拓片,收藏於內務府庫房。後有傳聞散氏盤在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時被燒毀,並多年不見蹤跡。1924年,時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的馬衡在清查故宮物品的時候再次發現了散氏盤,後來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盤拓片,經比較鑑別考證,確定該盤是散氏盤原件,燒毀一說純屬傳聞。1933年隨文物南遷離開故宮,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3][1]
價值
散氏盤腹內357字銘文記載着中國最早的田界契約,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2]其書法字形寬綽大氣,意拙高古,取橫勢;結構上變化多端,有趣味,整體重心較低(導致橫勢);章法上行列比較有序,兼有欹側之感;風格上顯雄壯、粗實、遒厚、豪邁的特徵,有別於商、周同時期金文體勢,書體開創草篆之先,在碑學體系中極具分量,對後世書法家如鍾繇書法點畫的厚重感和結體橫向的字勢,王獻之書法章法上的欹側感等,都產生了間接性影響,故列名晚清「四大國寶」之一。[4][5][6]
相關
參考來源
註釋
文獻
- ^ 1.0 1.1 1.2 1.3 1.4 《散盤》.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 ^ 2.0 2.1 仲屯鄉. 《散氏盤》地籍資料解讀——再談我國最早的地籍資料. 浙江國土資源 (嘉善縣國土資源局). 2012, (2) [2013-12-01]. ISSN 1672-6960. doi:10.3969/j.issn.1672-6960.2012.02.0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3.0 3.1 國寶檔案 第29、30集 《散氏盤》. CCTV-4. 2004-11-12.
- ^ 4.0 4.1 《散氏盤》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3-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中国书法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中国书法史》. 遼寧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