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義

新城市主義(英語:New urbanism)是一種城市設計的理念,該理念希望建設可以容納各種不同住房和工作崗位的步行社區,並改善環境[1]。新城市主義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美國,並逐漸影響了地產開發城市規劃和市政土地利用戰略的許多方面。

佛羅里達希賽德英語Seaside, Florida

新城市主義強烈地受到二戰前的主流城市設計實踐影響,當時城市設計並不以汽車為主體。它包含十個基本原則,如傳統鄰里社區設計(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sign, TND)和公共交通導向型開發(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TOD[2]。這些理念都可以歸結為兩個概念:建立社區意識和生態實踐的發展[3]

新城市主義主要推廣機構為成立於1993年的新城市主義協會(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 CNU)。該協會編有《新城市主義憲章》(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

背景與歷史

1950年代之前,城市通常在可從市中心步行到的範圍內發展,而且商店比鄰住家。隨着大眾運輸系統的演進,城市的範圍逐漸沿着系統線路向外延伸,發展出了有軌電車郊區英語Streetcar_suburb等市郊社區。然而在汽車普及以後,城市的設計發展開始專注於滿足汽車的需求[4]。以美國而言,因為道路不斷地向郊外延伸,使得城市的發展也向郊區蔓延,低密度單戶獨立式的街區無序地擴張。且因為城市規劃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分隔了住宅區與工商業發展區域,上班路途的遙遠和經濟活動的物理隔閡使得民眾不得不依賴小汽車,這更讓汽車的地位變得不可或缺,甚至產生了大眾運輸虧損、交通壅擠、侵蝕開放空間、污染空氣等城市發展的問題[5]

1960年代珍·雅各文森特·史考利英語Vincent_Scully等人開始探討城市過度現代化所產生的問題,珍·雅各1961年於專書《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中提到,「步行」是人們最常使用的方式,應該注重土地的混合使用和人行步道的舒適性與安全性[6]。同時,法國建築師索瓦·斯波里法語FrançoisSpoerry也提出了「軟建築」的概念,並應用於法國的格里莫港法語Port_Grimaud,取得了相當的成功。

上述學者在1960年代各自提出了他們的理念後,新城市主義的概念在1970年代逐漸成型,其中包括萊昂·克里爾英語Léon_Krier提出的「歐洲」城市重建的城市願景和理論模型,以及克里斯托佛·亞歷山大模式語言理論英語Pattern_language。「新城市主義」一詞在1980年代中期出現[7][8]。但直到1990年代初期「新城市主義」才獲當作普遍的學術名詞使用[9]

1991年,加州沙加緬度的一個非營利公民團體,地方政府委員會英語Local Government Commission (Sacramento, California),邀請彼得·卡爾索普安德魯·杜安尼等建築師制定一套社區規劃的原則,因為會議舉行地點位於阿赫瓦尼酒店,因此這套原則也稱為「阿赫瓦尼原則」[10]。彼得·卡爾索普、安德魯·杜安尼、伊利沙伯·普雷特-茲伯格英語Elizabeth Plater-Zyberk、伊麗莎白·穆勒(Elizabeth Moule)等建築師在1993年芝加哥成立了新城市主義協會,希望能突破二戰以來城市無止境擴展的囹圄,創造多樣化、人性化、緊湊、混合的鄰里社區[11]1996年的CNU第四次大會中提出了《新城市主義憲章》[12]

2009年CNU創始人其中的伊麗莎白·穆勒、漢克·迪特馬爾(Hank Dittmar)和Stefanos Polyzoides提出了「可持續的建築和城市計劃」解釋新城市主義和可持續發展的關係[13]

概念

新城市主義希望能夠回復傳統的城市型態,並設想了一個以鐵路車站為中心沿周圍向外發展出商業區與住宅區的城市模型。為了解決過度依賴小汽車的問題,城市構造以鐵路或公車等大眾運輸作為基礎。在美國的波特蘭市等地,實施了包含「以鐵路車站為中心泊車轉乘」在內的許多計劃[14]

新城市主義者希望能改善與土地使用相關的各種方面,不僅影響各行政區的城市計劃,更能滲透到街區層級的城市計劃或設計。透過城市開發、城市再開發或是城市再生等方法,冀望縮短城市內商業區與住宅區的距離到人們可方便到達的程度。並且注重自行車與大眾運輸的發展[15]

相近的名詞與概念

有許多的專有名詞或概念與新城市主義相近或與之重複。新傳統發展(Neotraditional Development)[16]、傳統鄰里社區設計或新傳統設計(Neo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sign)[17]的概念通常和新城市主義有關,這三種設計手法指的是以傳統建築風格與城市風貌建造完整的新城鎮或新社區,而不是規模較小的填入式發展或再開發。 而在美國發展新城市主義的同時,歐洲地區提倡的緊湊城市其概念也與新城市主義類似。傳統城市主義(Traditional Urbanism)這個術語也被反感「新」這個字的學者用來描述新城市主義的概念。也有學者認為應使用人行城市主義(Walkable Urbanism)這個詞彙來取代新城市主義[18]空間工作者(Placemaking)則用來泛指研究新城市主義的群體。公共交通導向型開發(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有時也認為由新城市主義提議者彼得·卡爾索普所提出[19]

批評

美國的一名記者亞歷克斯·馬歇爾英語Alex_Marshall_(journalist)1996年大都會雜誌英語Metropolis_(architecture_magazine)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譴責新城市主義是「一場大騙局」[20],他認為新城市主義本質上是一個營銷計劃,以重新包裝傳統郊區蔓延背後的懷舊概念和空洞口號[21]。反對新城市主義的人認為,透過混合社區內居民的收入來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法缺乏統計證據[22]。雖然有些研究指出混合社區內的收入發展可以解決貧困的問題[23][24],但也有部分研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25]

不同於上述的意見,有些人反對新城市主義的原因是因為新城市主義不夠激進,無法促進步行、自行車或大眾運輸的發展。他們認為應該完全禁止汽車進入社區內,米高·亞瑟提出新徒步主義(New Pedestrianism),通過發展行人專用道路來進一步提升行人的地位。史蒂芬·米莉亞(Steve Melia)則提出了街區滲透率英語Permeability_(spatial_and_transport_planning)的概念,限制汽車的方便性,並且提升行人和自行車路網的連通性,讓行人和自行車比汽車更具有時間和便利優勢,且保持了囊底路提升社區治安的能力[26]

參考文獻

  1. ^ Boeing; et al. LEED-ND and Livability Revisited. Berkeley Planning Journal. 2014, 27: 31–55 [2015-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4). 
  2. ^ Kelbaugh, Douglas S. 2002. Repairing the American Metropolis: Common Place Revisited.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61.
  3. ^ Urbanism Principles. www.newurbanism.org. [2016-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4. ^ James Howard Kunstler. Home from nowhere: remaking our everyday world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Touchstone book. New York City: Simon & Schuster. 1998: 28 (英語). 
  5. ^ 凌瑞賢. 運輸規劃原理與實務. 鼎漢. 2015-03: 16–2. ISBN 9786669735903. 
  6. ^ 凌瑞賢. 運輸規劃原理與實務. 鼎漢. 2015-03: 16–3. ISBN 9786669735903. 
  7. ^ Reid, Barton. The New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er City Revitalization in Canada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Middle Class.. 1985 [2019-06-20] (英語). 
  8. ^ Meinig, Donald. The Shaping of Americ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on 500 Years of History, Volume 2. Yale University. 1986: 255. ISBN 9780300173949 (英語). 
  9. ^ Urban Design Update: Newsletter of the Institute for Urban Design, Volumes 7–15. Institute for Urban Design. 1991 [2019-06-20] (英語). 
  10. ^ Final evaluation by imma-san. "Principles – Local Government Commission". Local Government Commission. Local Government Commission. [2019-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0). 
  11. ^ 凌瑞賢. 運輸規劃原理與實務. 鼎漢. 2015-03: 16–4. ISBN 9786669735903. 
  12. ^ 佐々木宏幸、齊木崇人. ニューアーバニズム理論の特徴と変容に関する研究 (報告) (日語). 
  13. ^ The Canons of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Archived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6-25) (英語). 
  14. ^ 足立麻衣、西山徳明. 特集ニューアーバニズム最新事情 (PDF). 家とまちなみ. 2007-03, 55 [2019-06-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9-04) (日語). 
  15. ^ ニューアーバニズム入門. 家とまちなみ. 2001, 43 (日語). 
  16. ^ http://facweb.arch.ohio-state.edu/jnasar/crpinfo/research/NeoTradJPER2003.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永久失效連結]
  17. ^ 凌瑞賢. 運輸規劃原理與實務. 鼎漢. 2015-03: 16–9. ISBN 9786669735903. 
  18. ^ Leinberger, Christopher. The Option of Urbanism.. District of Columbia: Island Press. 2009. ISBN 9781597261371 (英語). 
  19. ^ Does China's Urbanization Spell Doom or Salvation? Peter Calthorpe Weighs In .... ArchDaily. [2019-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0) (英語). 
  20. ^ Alex Marshall. Suburbs in Disguise. Metropolis. 1996-07: 70 [2019-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1) (英語). 
  21. ^ Alex Marshall. Building New Urbanism: Less Filling, But Not So Tasty. Builder Magazine. 1999-11-30 [2019-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1) (英語). 
  22. ^ Popkin, S.; et al. A Decade of HOPE VI. (報告). The Urban Institute. 2004. 
  23. ^ Goetz, Edward G. Clearing the Way: Deconcentrating the Poor in Urban America. Clearing the Way: Deconcentrating the Poor in Urban America. 2003 (英語). 
  24. ^ Chaskin, R.J., Joseph, M.L., Webber, H.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ddressing Poverty Through Mixed-Income Development.. Urban Affairs Review. 2007, 42 (3): 369–409 (英語). 
  25. ^ Grant, J. and K. Perrott. Producing diversity in a new urbanism community.. Town Planning Review. 2009, 80 (3): 267–289 (英語). 
  26. ^ Steve Melia. Neighbourhoods Should be Made Permeable for Walking and Cycling but not for Cars Local. Transport Today (英語). 

延伸閱讀

  • Bohl, Charles C. "New Urbanism in the City: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Distressed Inner-City Neighborhoods." Housing Policy Debate 11.4 (2000): 761–801.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611102029/http://www.botsfor.no/publikasjoner/litteratur/new%20urbanism/new%20urbanism%20and%20the%20city%20by%20charles%20bohl.pdf)
  • Brooke, Steven (1995). Seaside. Gretna, La.: Pelican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0-88289-997-X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