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蘭巴南
普蘭巴南(印尼語:Candi Prambanan,或譯作巴瑪南[1]:163)位於中爪哇,離日惹市約18公里,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印度教建築,院內最初有240座廟宇。[2]
世界遺產 | |
---|---|
官方名稱 | Prambanan Temple Compounds(英文) Ensemble de Prambanan(法文) |
位置 | 印度尼西亞(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
標準 | 文化:(i)(iv) |
參考編碼 | 642 |
登錄年份 | 1991年(第15屆會議) |
歷史
普蘭巴南大約建造於公元850年。它的建造者可能是馬塔蘭王朝的第二個國王,或者三佛齊王朝的 Balitung Maha Sambu。普蘭巴南建成後很快就被遺棄並開始破敗。其重建始於1918年。1953年前後人們完成了對其主建築的重建。該建築的很多原始石材時常被盜用於遠處的建築。根據原物歸位的原則,重建必須保證75%的原始材料可用,因此普蘭巴南的多數小神廟只剩下地基和危牆,而未被列入重建計劃。
今天普蘭巴南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印度教廟宇。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其高聳的尖頂建築、印度教建築的典型風格和高達47米的中心建築。
普蘭巴南在2006年的爪哇地震中受到了嚴重的損毀。儘管建築整體完好,但是大塊的石料破碎,包括一些石雕都被震落在地上。當地政府一度關閉普蘭巴南以評估地震的破壞。日惹古蹟保護局稱需要數月才能準確評估。不過數周之後普蘭巴南就再次對遊客開放,只是出於安全限制遊人靠近建築。
建築
- 以下內容未考慮 2006年爪哇地震
普蘭巴南由8座主廟(坎蒂 candi)和250餘座孤立的坎蒂組成。其中三座主要神廟(Trisakti)分別供奉印度教的三位主神:濕婆(毀滅之神)、毗濕奴(秩序之神)和梵天(創造之神)。
濕婆神廟位於正中,有東、南、西、北四個石室。其中主室供奉一座3米高的濕婆像,其它三個石室分別供奉濕婆的妻子難近母、他的化身投山仙人和兒子象頭神。
據說難近母像的原型是一位爪哇公主(Boko 國王之女),因此該石室也被稱為「窈窕處子之廟」(Loro Jonggrang)。傳說這位公主被迫嫁於她所不愛的 Bandung Bondowoso。最終她同意了這樁婚事,但駙馬必須在一夜之間為她建造一座有1000尊石像裝飾的廟宇。駙馬有鬼神相助,眼看大功告成。這時公主遣人在廟宇的東方縱火,公雞受騙報曉,鬼神應聲逃竄。駙馬識破公主的詭計,盛怒之下將她變成最美的最後一尊石像。
毗濕奴神廟位於北方,梵天神廟位於南方。每座主神廟之前均有兩座小坎蒂立於兩旁,分別供奉主神的坐騎:濕婆的神牛(Nandi)、毗濕奴的大鵬金翅鳥和梵天的孔雀。其中大鵬金翅鳥是印度尼西亞的吉祥物,或稱印度尼西亞鷹。
神廟迴廊的浮雕描述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故事:羅摩的妻子悉多被魔王羅波那劫持,神猴哈奴曼幫助羅摩救回悉多。
神廟的周圍建有250多座大小不同的獨立神廟(佩瓦拉,Pewara)。人們認為佩瓦拉象徵着國王的臣民。佩瓦拉排列成四圈,最裏面的一圈只允許婆羅門進入,其它的三圈分別供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使用。
圖片
-
浮雕1
-
浮雕2
參閱
參考文獻
- ^ 單樹模. 外国名山大川辞典. 中國山東: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32820627. OCLC 1105077020.
- ^ 欣傳媒編輯部. 重返古文明神秘之域 勇闖失落時空. 欣旅遊 Bon Voyage. 2017, (55): 71 [2018-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進一步閱讀
- Bernet Kempers, A.J. (1959) Ancient Indonesian ar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Dumarcay, Jacques. (1989)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Michael Smithies) The temples of Java,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Holt, Claire (1967) Art in Indonesia: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Leemans, C. (1855) Javaansche tempels bij Prambanan BKI, vol.3. pp.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