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通報艦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通報艦SMS Preussischer Adler[b]是一艘最初於19世紀40年代中期為普魯士王國波羅的海俄羅斯帝國之間的郵包航線所建造的明輪蒸汽船。在1848年第一次什列斯威戰爭期間,該艦被普魯士海軍徵用,並改裝成一艘通報艦,這是普魯士委託建造的第一艘這種類型的船隻。戰爭期間,該艦參加了與丹麥雙桅船「聖·克羅伊」號英語St. Croix[c]的戰鬥,這也是普魯士海軍艦隊的第一次海戰,然而並未取得明確戰果。戰爭結束後,該艦被解除武裝,在斯德丁-聖彼得堡航線上平靜地進行商業運作。1862年因普魯士東方鐵路的擴張使海上航線變得多餘,普魯士海軍購下了這艘船並重新武裝,再次成為一艘通報艦。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的繪畫作品,基斯杜化·雷夫英語Christopher Rave繪製
概況
前級
次級 尼克斯級通報艦
完成數 1
退役數 1
歷史
艦名 Preussischer Adler
艦名出處 普魯士之鷹
使用者
建造者 倫敦布萊克沃爾迪奇伯恩和馬雷廠英語Ditchburn & Mare[a]
動工日 1846年
下水日 1846年
除籍日 1877年11月27日
結局 1879年6月26日被作為靶艦擊沉
技術數據(依1848年配置)
艦級 通報艦
排水量
  • 設計:1,171 t(1,153 long ton)
  • 滿載:1,430 t(1,410 long ton)
全長 62.72米(205英尺9英寸) o/a
全寬
  • 船體:9.6米(31英尺6英寸)
  • 槳輪箱:16.2米(53英尺2英寸)
吃水 3.3米(11英尺)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速度 10.5節(19.4公里每小時;12.1英里每小時)
乘員
  • 10名軍官
  • 100名水兵
武器裝備 2門25磅迫擊炮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與兩艘炮艇一同於1863年9月被派往地中海,但在它們到達後不久,就由於普魯士和丹麥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而被召回,導致了第二次什列斯威戰爭的爆發。在返回普魯士的途中,這三艘艦與普魯士盟友奧地利的兩艘蒸汽巡防艦會合。這支聯合艦隊襲擊了強制封鎖德國北海港口的丹麥艦隊,引發了1864年5月的赫爾戈蘭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Heligoland (1864)。這場戰鬥在戰術上沒有明確結果,但奧地利艦隊成功迫使丹麥一方放棄了對德國的封鎖。由於鍋爐問題,「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未能參加隨後的軍事行動,於1867年至1868年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

該艦在19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曾擔任過各種角色。在1868年,在該艦帶領下,一批高級海軍軍官考察了俄羅斯的海軍演習,並在次年協助完成了鐵甲艦「威廉國王」號的建造。在普法戰爭期間,該艦雖然於1870年在波羅的海擔任普魯士艦隊的旗艦,然而並沒有參與任何行動。從1872年開始,該船在工程師的訓練船和漁業保護船這兩個角色間交替變換。到1877年4月時由於船體狀態較為糟糕而退役,並於11月從海軍序列中除籍。最終在1879年的一次魚雷實驗中被作為靶船擊沉。

設計

從1843年開始,普魯士郵政與俄羅斯政府展開談判,旨在建立聖彼得堡與斯德丁之間的定期郵政航線。雙方協議於1845年最終敲定,協議要求兩國各提供一艘輪船來專門服務於這條航線。普魯士為履行這項協議要求而專門下單訂購了一艘船。然而訂單要求最初在英國建造的船隻在1845年海試中被證明設計有缺陷,因而普魯士在次年從倫敦布萊克沃爾的迪奇伯恩和馬雷船廠又訂購了一艘船隻作為替代。該船被命名為「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意為「普魯士之鷹」,是普魯士紋章上的一部分。該船由普魯士海軍的首席設計師卡爾·埃爾伯茨哈根(Carl Elbertzhagen)設計。歷史學家漢斯·希爾德布蘭德(Hans Hildebrand)、阿爾伯特·羅爾(Albert Röhr)和奧托·斯坦梅茨(Otto Steinmetz)指出,雖然最初的記錄已經遺失,且作為普魯士皇家商船航運組織的普魯士國家銀行德語Seehandlungsgesellschaft[d]在當時已經停止了航運、郵運業務,但埃爾伯茨哈根的參與表明這艘船最初的所有者仍應該是一個國家機構。[7][8]

諸元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水線長56.6米(185英尺8英寸),全長62.72米(205英尺9英寸),舷寬9.6米(31英尺6英寸),在槳輪箱位置為16.2米(53英尺2英寸),吃水深度3.3米(11英尺),設計排水量為1,171 t(1,153 long ton),滿載排水量為1,430 t(1,410 long ton)。該船的船體採用橫向鐵架建造,為鐵製船殼和木質甲板提供了內部結構支撐。艦上一般配有十名軍官和一百名水兵。此外,艦上還配備了一艘大艇和五艘類型未知的小艇。在早期作為郵輪運作時,該船可以搭載168名乘客。「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耐波性較好,但操縱性較差、轉彎困難且速度較慢。[8][9]

該船的推進系統由一座水平雙缸單脹船用蒸汽機,以及船兩側的一對槳輪組成。槳輪的直徑是6.34米(20英尺10英寸),每個槳輪有20枚槳葉。蒸汽機的蒸汽由三台主鍋爐提供,廢氣被通入單個煙囪排出。引擎額定功率為900匹公制馬力(888匹指示馬力),最高速度為10.5(19.4公里每小時;12.1英里每小時),但在實際使用中,該艦能夠以990匹公制馬力(976匹指示馬力)達到11.5節(21.3公里每小時;13.2英里每小時)。船上的煤炭儲量為200 t(200 long ton)。儘管該船在航行中表現不佳,但為了給蒸汽機動力做備補,船上還配備了一個總帆面積為600 m2(6,500 sq ft)的上桅縱帆平台。[8]

該船建成時沒有任何武裝。在1848年改裝為通報艦後,最初配備了兩門25磅迫擊炮,次年又被安裝了兩門口徑較小的32磅火炮。1849年恢復民用服務後,船上的火炮被移除。在1862年恢復海軍服務後,該艦獲得了新的武裝,包括四門36磅火炮。之後在1867年,艦上的武裝再次被改為四門24磅火炮,其中兩門是膛線炮,另外兩門則是滑膛炮[8][10]

服役記錄

商業服務和第一次什列斯威戰爭

 
1911年的波羅的海地圖,顯示了斯塞新和聖彼得堡的位置(在右上角)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於1846年開工,並在同年下水。該船於1847年作為郵輪投入在斯德丁和聖彼得堡之間的郵包航線上使用。在1848年至1849年的德國革命期間,由於1848年3月德意志邦聯與丹麥之間爆發了第一次什列斯威戰爭,該船被普魯士海軍徵用。當時,普魯士海軍無力阻止實力更強大的丹麥皇家海軍封鎖德國海岸。為此,德國各港口的商船主向普魯士政府施壓,要求徵用並武裝「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和另一艘郵輪「伊利沙伯女王」號(Königin Elisabeth[e]。郵政總監最初拒絕將這些船隻移交給海軍,因為這樣做將違反國際郵政條約。然而持續的壓力迫使普魯士郵政服務最終決定將該船移交給軍隊。被徵用後,該艦的甲板被加固以支撐增加的火炮重量。在海軍服役期間,該艦艦名帶有「SMS」前綴。在此期間,從1848年8月到1849年8月,該艦由民用船長保羅·巴蘭登(Paul Barandon)指揮,同樣其民用船時期的船員也被保留。1848年8月,該艦首次作為輔助軍艦出航,從斯德丁到斯維訥明德。然而就在此時,《馬爾摩停戰協定英語Armistice of Malmö[f]於8月26日簽署,這場衝突暫時結束。[2][11][8][12][13]

到了8月份,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五十人委員會德語Fünfzigerausschuss[g]得知普魯士艦隊已經獲得「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為此要求普魯士將該艦移交給國民議會艦隊,但普魯士拒絕了。當月晚些時候,該艦協助火炮艇3號和4號的下水活動。隨着戰鬥的停止,普魯士海軍指揮部就「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是否應當繼續服役進行了討論。資深海軍軍官們於9月5日召集了一個委員會來評估這艘船的去留問題。有鑑於波羅的海地區的政治形勢不確定,導致俄普郵輪航線遲遲無法恢復,普魯士海軍最初決定讓「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退出軍役。但在丹麥於1849年2月重新動員其部隊,並重燃與什列斯威公國之間的軍事衝突後,普魯士海軍決定將「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重新投入使用,並額外增加了兩門32磅火炮。該艦最終於5月重新投入使用,巴蘭登再次擔任艦長,而此時他已成為普魯士海軍的一員,並獲得了海軍少尉的軍銜。該艦此時的任務是保護斯德丁周圍地區的德國航運免受丹麥封鎖的影響,並阻止丹麥戰艦襲擊普魯士海岸。[15]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與丹麥雙桅船「聖·克羅伊」號在戰鬥中

在1849年6月26日,就在「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於斯塞新潟湖進行射擊訓練時,接到消息稱一艘丹麥軍艦正在斯維訥明德外海巡航並劫持了兩艘普魯士商船。為此,海軍準將英語Kommodore[h]珍·施羅德德語Jan Schröder (Admiral)[i]登上了「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並指揮該艦前往斯維訥明德尋找荷蘭軍艦。次日下午大約16:00,該艦在布呂斯特港俄語Majak (Kaliningrad)[j]附近遇到了丹麥的「聖·克羅伊」號。兩艦分別在750、1,350米(2,460、4,430英尺)的距離上交火併一直持續到21:30,這也是普魯士海軍重建後的第一次海戰。在這場戰鬥中,丹麥軍艦向普魯士一方發射了約200發炮彈,而「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則回敬了63發迫擊炮彈和6發32磅炮彈。在這次戰鬥中,儘管「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被一顆炮彈擊中導致一人死亡——這是普魯士艦隊的第一位戰鬥犧牲者,但雙方在戰鬥中都沒有受到重大損害。[18]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返回港口對之前戰鬥中炮彈造成的損傷進行修理,並於1849年7月下旬返回斯維訥明德。由於《柏林停戰協議》的簽署,雙方再次停止了敵對行動,該艦也沒有再次返回戰場。之後,該艦返回斯德丁並在那裏一直停留到當年11月,接着被解除武裝並歸還給郵政部門。接下來由於漫長的冬季導致聖彼得堡-斯德丁航線的恢復,「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直到1890年5月才恢復郵政航運作業,直到1862年之前都沒有發生被記載的事故。[19][20]

1862年時,普魯士東方鐵路終於向東延伸到了聖彼得堡。由於鐵路運輸比船運要快得多,使得海上航線變得多餘。「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也在這個時候結束了其作為郵輪的職業生涯。之後當普魯士海軍尋求更多的船隻來加強艦隊實力的時候,該船再次加入海軍以替代稍早前退役的老式明輪船「但澤」號英語SMS Danzig (1851)[k]。「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於當年7月18日再次正式入役,並被帶到但澤進行改裝以供海軍使用。在這一時期,該艦被換裝為36磅火炮。[19][20]

海軍服役

 
普丹戰爭期間的什列斯威和荷爾斯泰因地圖

重新入役後,「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於1863年6月投入使用並進行了一次海外巡航。在此之前,海軍指揮部和政府之間就船隻的蒸汽機在長時間海外航行中的可靠性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之後,「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與炮艦「巴吉里斯克」號英語SMS Basilisk (1862)[l]「閃電」號英語SMS Blitz (1862)[m]一起被派往東地中海。當時,希臘王國的動盪局勢威脅到德國的利益,並且最終在1862年演變為希臘國王奧托(德國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成員之一)被廢黜。海軍少校英語Korvettenkapitän[n]古斯塔夫·克拉特德語Gustav Klatt[o]擔任此次巡航的艦隊指揮官。此次巡航的次要目的是在黑海蘇利納多瑙河口巡邏。參照1856年終結了克里米亞戰爭的《巴黎條約》中相關條款,這是授予普魯士和其他歐洲大國(不包括俄羅斯)的權利。[19]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於9月19日離開基爾,並於10月9日抵達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從那裏,該艦穿過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黑海,執行對多瑙河的巡邏任務。但因為丹麥和德意志邦聯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該艦隻在那裏停留了很短的時間就於12月3日接到了返航的命令。然而鍋爐故障和大量燃煤的問題,該艦返回普魯士的航行速度變慢,直到1864年2月3日才抵達法國布雷斯特,而此時丹麥和德意志邦聯之間的戰爭再次爆發。[19]

第二次什列斯威戰爭

第二次什列斯威戰爭(也稱普丹戰爭)起因於丹麥於1863年通過的《十一月憲法》,該憲法將什列斯威公國、荷爾斯泰因公國以及勞恩堡公國整合到丹麥境內。此舉違反了雙方為結束第一次什列斯威戰爭而締結的《倫敦議定書英語London Protocol (1852)[23]。丹麥和德意志邦聯之間的危機在1864年2月1日爆發為公開衝突,此前普魯士帝國和奧地利帝國向丹麥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將有爭議的公國割讓給奧普兩國控制。而在當時,丹麥海軍實力遠遠優於普魯士,使得丹麥人能夠輕易封鎖德國海岸。為了幫助普魯士,奧地利海軍派遣威廉·馮·特格特霍夫[p]上校率領「施瓦岑貝格」號德語SMS Schwarzenberg (1853)[q]「拉德茨基」號螺旋槳巡防艦英語SMS Radetzky (1854)[r]打破丹麥的封鎖。[27][28]

特格特霍夫的艦隊在從地中海返回時,由於北海地區形勢不確定,三艘普魯士艦隻在布雷斯特停留了幾天。普魯士方面不確定丹麥艦隊的位置,不想冒險讓小型艦隊與敵方的優勢力量發生戰鬥。到了2月15日,普魯士一方確認丹麥海軍只派遣了螺旋槳巡防艦「尼爾斯·尤爾」號丹麥語Niels Juel (fregat)[s]進入英倫海峽,於是海軍指揮部下令克拉特返回本土。從布雷斯特出發後,這支艦隊前往法國瑟堡補給煤炭,然後順着海岸線航行以避免與「尼爾斯·尤爾」號接觸。最終,艦隊於2月15日停靠在荷蘭的登海爾德。這支艦隊計劃在此等待與特格特霍夫的巡防艦隊匯合後開始返回庫克斯哈芬。在此期間,丹麥方面已經組織了一支北海艦隊,專門負責在此巡邏和搜尋德方艦船。特格特霍夫於5月1日率隊與普魯士艦隊匯合併接這支管奧地利-普魯士分艦隊指揮權,兩天後率隊出發前往庫克斯哈芬。[19]

 
1864年的赫爾戈蘭海戰,作者約瑟夫·卡爾·伯托爾德·皮特納;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是左起第三艘軍艦

5月9日早晨,特格特霍夫得知一支由蒸汽巡防艦「尼爾斯·尤爾」號、「日德蘭」號英語HDMS Jylland[t]和輕巡洋艦「海姆達爾」號組成的丹麥艦隊正在赫爾戈蘭島附近巡邏。特格特霍夫帶領麾下的五艘軍艦前去襲擊丹麥艦隊,結果爆發了赫爾戈蘭海戰[30]。儘管命中率不高,「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還是和其他普魯士艦隊艦隻與奧地利巡防艦隊一起伺機向丹麥艦隻開火。在「施瓦岑貝格」號着火後,特格特霍夫停止行動撤到赫爾戈蘭島周圍的中立水域,並在那裏停留到第二天早上。在赫爾戈蘭島附近期間,普魯士艦隊派遣醫生登上奧地利巡防艦只協助治療傷員。「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沒有受到任何攻擊或傷亡。第二天早上,「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隨艦隊一同返回庫克斯哈芬,將眾多傷員送往阿爾托納的一家醫院。儘管丹麥艦隊在赫爾戈蘭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奧地利戰艦抵達北海後,還是迫使丹麥方面撤銷了封鎖。[19][31]

戰鬥的第二天,雙方同意進行臨時停火,「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航行至漢堡。6月,第二支奧地利艦隊抵達,其中包括風帆戰艦「皇帝」號英語SMS Kaiser (1858)[u]鐵甲艦「奧地利的胡安」號英語SMS Don Juan d'Austria (1862)[v],由海軍中將英語Vizeadmiral[w]伯恩哈德·馮·沃勒斯多夫-烏爾拜爾英語Bernhard von Wüllerstorf-Urbair[x]指揮。此時戰力不足的丹麥艦隊在接下來的戰爭中一直留在港口內,沒有與奧普艦隊正面交戰[35]。此後,奧普艦隊發起了北非里西亞群島攻佔行動。「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也是沃勒斯多夫-烏爾拜爾艦隊的一員,被分配主要負責進攻任務。但由於鍋爐異常,該艦在戰鬥期間一直停留在漢堡,沒有積極參與作戰任務的執行。7月12日,奧地利和普魯士士兵在沒有海軍支援的情況下渡過敘爾特島弗爾島英語Föhr[y],僅有部分艦隻在他們攻擊防守的丹麥部隊時提供了支援。[19][37]

這場戰爭以丹麥的失敗而告終,雙方於10月30日在維也納簽訂了《維也納和約》。此後「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開始修復麻煩不斷的鍋爐。修復工作於1865年3月完成,之後該艦被帶到但澤,在那裏對其進行全面檢修。這一工程一直延遲到1867年10月才啟動,並在1868年2月完工。[38]

後期服役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於1868年8月11日歸隊,被指派運送一隻由海軍高級軍官組成的代表團前往俄羅斯進行訪問。該艦於8月20日出發,載着海軍部長艾杜德·馮·積曼英語Eduard von Jachmann[z]海軍中將及其副官、總參謀長萊茵霍爾德·馮·沃納英語Reinhold von Werner[aa]海軍上尉,總指揮部參謀長卡爾·費迪南德·巴斯赫德語Karl Ferdinand Batsch[ab]海軍上校英語Kapitän zur See[ac],以及炮兵部長格奧爾格·馮·施萊尼茨英語Georg von Schleinitz[ad]海軍少校等人。他們與俄羅斯海軍部長、海軍中將尼古拉·克拉爾別英語Nikolay Krabbe[ae]會面,並觀摩了由格里戈里·布塔科夫英語Grigory Butakov[af]海軍中將指揮的俄羅斯海軍演習。隨後,「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將普魯士軍官們帶回基爾,並立即接載德皇威廉一世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腓特烈·法蘭斯二世和新任的什列斯威-荷爾斯泰因省主席卡爾·謝爾-普萊森德語Carl von Scheel-Plessen[ag],並將他們載到炮兵訓練艦「忒提斯」號英語HMS Thetis (1846)[ah]上視察在基爾峽灣進行的魚雷水雷實驗。由於1868年至1869年冬季溫暖,該艦保持在役狀態直到1869年初,只是艦員數量有所減少。[45]

在1869年1月20日,「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將建造材料運送到了倫敦泰晤士鐵廠英語Thames Iron Works[ai]以幫助建造鐵甲艦「威廉國王」號。除此之外,該艦還將驗收委員會的負責人海因里希·科勒(Heinrich Köhler)海軍少校帶到了建造現場。「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在倫敦為驗收委員會提供支持,並在在「威廉國王」號的工期最後幾個月一直留在那裏。5月4日,「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護送「威廉國王」號返回德國基爾,之後又參加了從5月29日到6月22日在亞德河口英語Jade Bight[aj]舉行的威廉港成立儀式。在8月和9月,該艦與新組建的鐵甲艦隊一起進行了首次演習,之後一直服役到10月13日後因冬季到來而停用。該船在1870年初短暫重新服役,用作基爾港的港口船隻。[46]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在普法戰爭爆發後於7月被動員起來,並成為波羅的海司令部英語Marinestation der Ostsee[ak]指揮官、海軍上將艾杜德·黑爾特德語Eduard Heldt[al]旗艦。黑爾特組織起了波羅的海艦隊,以協助保衛普魯士的波羅的海沿岸。「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在腓特烈索爾特英語Friedrichsort[am]待命,觀察為保護基爾灣而佈設的水雷陣。法國海軍派遣了一個艦隊進入波羅的海,但由於沒有登陸部隊,也沒有適合近岸作戰的淺吃水艦艇,並未有效展開行動。最終,法軍在9月24日撤退。戰爭結束後,德國海軍指揮部於1871年3月19日解散了波羅的海艦隊。[49]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一開始在基爾擔任警備艦英語Guard ship[an]的職務,後來被調整為基地指揮部的供應艦英語Ship's tender[ao]。該艦在6月29日至7月1日協助鐵甲艦「王儲」號從斯維訥明德拖曳一艘新的浮動船塢到基爾。在7月底,該艦被分配到第一船厂部以幫助工程師和鍋爐房英語Fire room[ap]成員進行訓練。8月,該艦將腓特烈·卡爾王子弗倫斯堡送往海利根哈芬,並在8月中旬,該船從基爾轉移到威廉港,繼續擔任輔助船隻的職務。9月,「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載着海軍總監阿達爾貝特王子,最後一次從北海航行到波羅的海。航行結束後,該艦返回威廉港並被除役。[53]

1872年4月,「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被委以漁業保護的新任務。當時,英國的漁船侵犯了德國的水域,並驅逐和襲擊德國漁民。這引發了總理奧托·馮·俾斯麥向海軍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呼籲。「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被派遣巡邏德國水域,驅逐非法捕魚的英國船隻。該艦於7月1日開始取代「閃電」號執行這一任務。1873年2月,該艦再次退役,但又在次年恢復了對引擎房和鍋爐房成員的訓練活動。同年7月,該艦再次擔任漁業保護船,此後在1875年至1877年間短暫恢復訓練角色,最終於1877年4月30日最後一次退役。由於船體狀況不佳,該艦於11月27日被從海軍登記冊中刪除。該艦此後一直被留在艦隊的庫房中,直到1879年11月被啟用作魚雷實驗靶艦。新任魚雷部門負責人阿佛烈·馮·鐵必制海軍上尉想要測試這種武器對鐵殼艦隻的效果。於是,在6月26日進行的測試中,該艦被「齊騰」號英語SMS Zieten[aq]通報艦以兩枚魚雷擊沉。在隨後的打撈作業中,該艦的船頭雕像英語Figurehead (object)[ar]被取下來並保存在米爾維克海軍軍官學校英語Mürwik Naval School[as]中。[8][56][57]

腳註

註釋

  1.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1]
  2.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2],另有來源譯作「普魯士鷹」號[3]。「SMS」為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的縮寫,是「國王和女王陛下的船艦」(His/Her Majesty's Ship)的意思[4]
  3.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5]
  4. ^ 普魯士國家銀行的前身是始建於1772年的普魯士海運公司,1820年改組為前者。[6]
  5.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2]
  6.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11]
  7. ^ 譯名參考自《德國通史 第4卷 民族國家時代 1815-1918》[14]
  8.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16]
  9.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17]
  10.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11.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5]
  12.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21]
  13.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21]
  14.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22]
  15.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16. ^ 譯名參考自《戰艦圖文史 第3冊 從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24],另有來源譯作「威廉·馮·特蓋特霍夫」[25]
  17.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26]
  18.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26]
  19.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29]
  20.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21. ^ 譯名參考自《戰艦圖文史 第3冊 從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32]
  22.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33]
  23. ^ 譯名參考自《德漢詞典》[34]
  24.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26]
  25. ^ 譯名參考自《德國》。[36]
  26.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39]
  27.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40]
  28.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41]
  29.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40]
  30.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42]
  31.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32.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33.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34.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43],另有來源譯作「西蒂斯」號[44]
  35.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36.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37.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47]
  38.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41]
  39.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48]
  40. ^ 譯名參考自《簡明英漢辭典》[50],另有來源譯作「警戒艦」[51]
  41. ^ 譯名參考自《船舶名詞術語 第1冊》[52]
  42.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43.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54]
  44.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45. ^ 譯名參考自《二戰最後五天 歐洲親歷者講述的故事》。[55]

引文

  1. ^ 李昊 2019,第152頁.
  2. ^ 2.0 2.1 2.2 羅倫士 2013,第33頁.
  3. ^ 劉楊 (2021),第28頁.
  4. ^ 朱鴻飛 2016,第87頁.
  5. ^ 5.0 5.1 羅倫士 2013,第36頁.
  6. ^ 林榮遠 1997,第389頁.
  7.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8頁.
  8. ^ 8.0 8.1 8.2 8.3 8.4 8.5 Gröner,第79頁.
  9. ^ Sondhaus,第37頁.
  10.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7頁.
  11. ^ 11.0 11.1 羅倫士 2013,第21頁.
  12.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7–19頁.
  13. ^ Sondhaus,第37, 40頁.
  14. ^ 邢來順 2019,第619頁.
  1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9頁.
  16. ^ 羅倫士 2013,第34頁.
  17. ^ 羅倫士 2013,第10頁.
  18.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9–20頁.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20頁.
  20. ^ 20.0 20.1 Sondhaus,第72–73頁.
  21. ^ 21.0 21.1 羅倫士 2013,第71頁.
  22. ^ 羅倫士 2013,第46頁.
  23. ^ Sondhaus,第72頁.
  24. ^ 朱鴻飛 2016,第58頁.
  25. ^ 布魯士·泰勒 2021,第265頁.
  26. ^ 26.0 26.1 26.2 羅倫士 2013,第73頁.
  27. ^ Greene & Massignani,第197–198, 205頁.
  28. ^ Embree,第280–281頁.
  29. ^ 羅倫士 2013,第74頁.
  30. ^ Embree,第282–283頁.
  31. ^ Embree,第283–286頁.
  32. ^ 朱鴻飛 2016,第60頁.
  33. ^ 張恩東 2018,第252頁.
  34. ^ 王昭仁, 宋鍾璜 & 韓文殿 1985,第1475頁.
  35. ^ Greene & Massignani,第210–211頁.
  36. ^ (澳)LONELYPLANET公司 2009,第613頁.
  37. ^ Embree,第332–338頁.
  38.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20–21頁.
  39. ^ 羅倫士 2013,第9頁.
  40. ^ 40.0 40.1 羅倫士 2013,第45頁.
  41. ^ 41.0 41.1 羅倫士 2013,第89頁.
  42. ^ 羅倫士 2013,第92頁.
  43. ^ 李昊 2019,第70頁
  44. ^ 羅倫士 2013,第51頁.
  4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21頁.
  46.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21–22頁.
  47. ^ 章騫 2013,第18頁.
  48. ^ 羅倫士 2013,第155頁.
  49.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22頁.
  50. ^ 徐鍾 2006,第813頁.
  51.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572頁.
  52. ^ 《船舶名詞術語》編訂組 1979,第9頁
  5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22–23頁.
  54. ^ 羅倫士 2013,第129頁
  55. ^ 洪漫 2013,第253頁.
  56.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23頁.
  57.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131頁.

參考文獻

  • Embree, Michael. Bismarck's First War: The Campaign of Schleswig and Jutland 1864. Solihull: Helion & Co. 2007. ISBN 978-1-906033-03-3. 
  • Greene, Jack & Massignani, Alessandro. Ironclads at Wa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mored Warship, 1854–1891. Pennsylvania: Da Capo Press. 1998. ISBN 978-0-938289-58-6.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7)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7)].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67-1 (德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8)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8)].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德語).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 (澳)LONELYPLANET公司. 德国. 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9-03. ISBN 978-7-108-03106-8 (中文(中國大陸)). 
  • (德)馬克斯·韋伯. 经济与社会 上. 由林榮遠翻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7-12. ISBN 978-7-100-01935-4 (中文(中國大陸)). 
  • 羅倫士·桑德豪斯 著,NAVAL+工作室 譯. 德国海军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权. 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 2013. ISBN 978-7-89429-177-6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布魯士·泰勒 (編). 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 邢天寧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5594-5404-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山姆·威利斯. 战舰图文史 第3册 从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 朱鴻飛 譯.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7-01. ISBN 978-7-5155-1348-5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卷1 铁甲舰之前 战舰设计与演变 1815-1860. 指文海洋文庫. 李昊 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07. ISBN 978-7-5594-3746-4 (中文(中國大陸)). 
  • 邢來順; 吳友法 (編). 德国通史 第4卷 民族国家时代 1815-1918. 鳳凰文庫·歷史研究系列·大國通史叢書.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9-01. ISBN 978-7-214-21488-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艾丹·多德森. 德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71—1918年 = The Kaiser's Battlefleet: German Capital Ships 1871-1918. 指文海洋文庫L005. 由劉楊翻譯. 北京: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21-05. ISBN 978-7-5139-3493-0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恩東.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國大陸)). 
  • 章騫. 无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3-07. ISBN 9787547405413 (中文(中國大陸)). 
  • 王昭仁; 宋鍾璜; 韓文殿 (編). 德汉词典.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5-06. CSBN 9017·1200 (中文(中國大陸)). 
  • 《船舶名詞術語》編訂組 (編). 船舶名词术语 第1册.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79-12. CSBN 17034·36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75-09. CSBN 17034·25 (中文(中國大陸)). 
  • 徐鍾. 简明英汉辞典.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6-08. ISBN 7-80198-534-6 (中文(中國大陸)). 
  • (美)貝斯特. 二战最后五天 欧洲亲历者讲述的故事. 新華軍事文庫. 由洪漫翻譯. 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13-07. ISBN 978-7-5166-0539-4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