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安和
曹安和(1905年6月3日—2004年12月4日),女,音樂理論家,江蘇無錫人。常年研究崑曲、爲崇明派、無錫派琵琶(最後一代)傳人。
曹安和 | |
---|---|
傳統音樂 |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 | |
逝世 | 2004年12月4日 | (99歲)
職業 | 琵琶演奏家、理論家 |
親屬 | 楊蔭瀏(表兄) |
音樂類型 | 中國傳統音樂 |
演奏樂器 | 琵琶 |
生平
她從幼時就對音樂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最初,是聽到鄰居吹奏的簫聲而愛上了這件樂器。後來和她的胞妹、表姊四人在家裏從表兄楊蔭瀏學唱崑曲,總共學會了十幾齣戲的唱腔,立下進一步學習中國傳統音樂的厚實基礎。為鞏固崑曲的歌唱水平,在楊蔭瀏無法教唱的情況下,她憑着幼年聽八叔曹成章彈奏琵琶的印象,再從楊蔭瀏處借到一面琵琶和剛出版的《雅音集》第一冊,自學勤練,初步掌握了《三六》《花六板》等小曲。[1]
1924年,她從競志中學畢業後,就獲知劉天華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琵琶並向全國招生的消息。為了能繼續學習音樂,她隻身北上。但音樂系的考試科目中鋼琴演奏成了一大障礙。意外的是,主考官之一的蕭友梅發現她的聽辨力很好,加上她在命題作文《子期死終身不復鼓琴論》發揮了獨立的見解,最終順利考入女子師範大學,從劉天華先生學習崇明派琵琶,並從俄籍鋼琴家嘉祉學鋼琴。[1]
1929年畢業時,女子師範大學更名為北京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曹安和留校任教,教授琵琶、鋼琴、笛、簫、笙等。劉天華於1932年去世後,她一人擔任了女子文理學院全系的琵琶教學,成為近代中國專業音樂教育領域第一位琵琶女導師。1930年至1935年間,在劉半農的領導下,兼任故宮博物院審音員,對故宮收藏的各類古樂器進行科學測試。[1]
1941年起,出任國立音樂院副教授、教授,擔任琵琶、崑曲、笛等專業課導師。1946年國立音樂院遷回南京,曹安和除了繼續在該校任教,也開始在金陵女子大學兼任。1949年後,歷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音樂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顧問。長期從事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和琵琶、崑曲的演唱、演奏與教學。[1]
學術研究
1949年以前,她與楊蔭瀏先生共同整理出版了數種民間樂譜;1950、1960年代她參與了一系列重要的民間音樂考察活動,其中包括和楊蔭瀏一同於無錫採訪瞎子阿炳,同時為民族音樂研究所收集古代樂器、樂譜及珍貴民間音樂文獻等做了大量工作。[1]
著有《時薰室琵琶指徑》、《民族器樂獨奏曲選》、《文板十二曲琵琶譜》(1942)、《現存元明清南北曲全折樂譜目錄》(1989)、《蘇南吹打》(1954)、等,與楊蔭瀏合編《瞎子阿炳曲集》(1952)、《定縣子位村管弦曲集》、《蘇南十番鼓曲》(1982)、《關漢卿戲曲樂譜》、《西廂記四種樂譜選曲》,與簡其華譯譜《弦索十三套》(1955),與楊蔭瀏、文彥整理《單弦牌子曲選集》,與李廷松合編琵琶譜《潯陽夜月》,等以及論文《琵琶柱位定法》、《關於琵琶的問答》、《民族音樂家劉天華》、《我國古代樂譜簡介》、《楊蔭瀏與音律》、《楊蔭瀏與音樂史》等論文20餘篇。[1]
琵琶藝術
劉天華教她崇明派沈肇州〈瀛洲古調〉、平湖派傳人吳夢非傳譜的〈平沙落雁〉、〈霸王卸甲〉、〈陽春古曲〉、〈將軍令〉等,以及劉天華在傳統曲目基礎上創作的《歌舞引》、《改進操》、《虛籟》。同時,又先後向楊蔭瀏、劉天華學習吳畹卿所傳華秋蘋一派的〈月兒高〉、〈海青拿天鵝〉等。轉益多師、廣泛吸納、不拘一格。[2][1]
參考文獻
- 文彥,《鋪路的基石默默地奉獻———女音樂學家曹安和》。
- 向延生,《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第一冊,百花文藝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