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棠華
李棠華(1926年—2016年9月7日),湖南益陽人,雜技師,1945年在上海創立棠華技術團,1949年至臺灣繼續演出,有「台灣特技之父」之稱。
李棠華 | |
---|---|
出生 | 1926年 中華民國湖南省湘江道益陽縣 |
逝世 | 2016年9月7日 臺灣新北市中和區雙和醫院 | (89—90歲)
國籍 | 中華民國 |
生平
李棠華生於湖南益陽[1][2][3],李薔華與李薇華姊妹之兄[4],家族為漢口新市場的大股東[3][5]。李棠華八歲時加入潘玉珍為首的雜技團,成為潘家八兄妹老四潘玉喜唯一的徒弟[5]。日後,潘玉喜曾帶着李棠華遊歷菲律賓等國[3][5]。1945年冬,李棠華邀請潘家名下的師兄弟,在上海自立棠華技術團、少壯技術團,在上海十三家夜總會中紅極一時,直到1949年5月上海政權易主,才帶十六名團員來臺灣[5]。團員中以黃忠強在特技最好,能在鼻子上頂着一根上面有小孩的二丈多竹桿作表演[4]。
依據1956年報導的描述,李棠華長相英俊、皮膚白哲,被認為女人緣好,甚至妻子都會緊密監看[4]。據團員說,李棠華的配偶就有四名,子女超過十名[6]。
戰後初期,國民黨政府需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李棠華特技團就受到重視,連蔣經國家人生日,都邀請他的團表演[6]。在1956年到1958年這三年內,李棠華所領導的特技團在泰國、柬埔寨、越南、老撾、菲律賓巡迴表演,已有713處、2540餘場[7]。因為李棠華每次出國用的不是同一團名,他的頭銜就有「世界高空特技團」團長、「國際高空特技團」團長及「中國歌舞特技團」團長等多種頭銜[5]。李棠華雜技團因肩負海外宣傳任務,會穿插像是從口袋裏變出國旗等愛國橋段[3][6]。團員出國表演時,胸口還貼著中華民國國旗[8]。越南戰爭期間,李棠華曾到越南各地慰問反共華僑,籌募基金義演義演,因此1960年2月4日他在堤岸接受退伍軍人協會會長阮玉禮、駐越大使袁子健頒贈榮譽狀、感謝狀[7]。
1978年10月,李棠華獲教育部准許在台北市成立中華民族技藝訓練中心[9]。該團每年獲教育補一千餘萬經費的專案[10]。原先設址於民生東路公寓頂樓[11]。他免費招收孩童,讓這些學生附讀於民生國小、南港國中[9]。雖然這些學徒能以新台幣3000元作表演出場車馬費,但李棠華入不敷出,為培這一百多名學徒,在1981年他說已賣掉之前的8棟房子[11]。
1986年11月12日,李棠華在台北市社教舘獲頒薪傳獎團體獎[12]。
1989年10月20日,教育部社教司官員與李棠華商議,將李棠華的訓練學校併入復興劇校[13]。次年7月1日,李棠華就任復興劇校的復興綜藝團團長時,表示教育部特准由他擔任團長,而非校長兼任,對今年已60多歲的他非常禮遇,對能有機會再為國家做事,感到無限光榮與責任重大[14]。該團成立時,李棠華上海時期的第一代團員多已謝世[15]。至於原先的李棠華特技團在1996年改由李棠華兒子李正森領導,但難以經營而解散[16]。
在臺灣,雜技團申請政府補助時,會因雜技屬傳統表演,在申請資格上都很難定位[17]。2009年,李棠華弟子王光華成立的新象創作劇團因經營困難,李棠華向當時的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兩次鞠躬請託,但依然未成[8]。王光華回憶,他9歲就跟着老師學雜技,小時候覺得老師很有威嚴,老師這種事是他從未見過[2]。
在以往台灣,李棠華三字幾乎就是「雜耍團」、「綜藝團」代名詞[2]。金門縣作家林黛琿就曾以「李棠華特技雜耍」這詞形容竊賊的身手俐落[18]。戴立忍在《劍雨》的燃火雙刀等表演就是來自李棠華[19]。王光華曾幫李棠華申請文化部「人間國寶」認證,但因李棠華戶籍在台北市,新象創作劇團在新北市,而沒通過[8]。
2016年9月7日下午,91歲的李棠華在子女陪侍下因大腸癌病逝於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1]。新象創作劇團在臉書發悼文,寫下「縱使,獎牌刻字已經模糊,陳舊的照片已經泛黃,那璀璨的年代卻不曾斑駁...」[3][17]。文化部替「台灣特技之父」美譽的李棠華申請褒揚令,22日由行政院通過[20]。10月5日,褒揚令公佈[21]。
資深雜技藝術家、新象創作劇團藝術指導李棠華,器宇軒昂,敦厚堅卓。幼歲拜師習藝,淬礪奮勉,早擅英聲,嗣於上海成立棠華技術團、少壯技術團,藝壓群倫,時論詠贊。來臺後,籌組李棠華特技團,賡續發揚雜技美學,招數架式豐贍多變,膾炙人口,風采當代,蔚開臺灣傳統雜技先河。復創辦中華民俗技藝訓練中心,戮力培植特技新血,悉心海內外巡演,篳路藍縷,殫精竭慮;長技薪傳,卓然有成。多次率團代表國家出訪,行跡遍佈全球三十餘國,拓展民俗藝術交流,丕奠國民外交宏基,睦誼揚聲,弘邦勵僑,夙享「臺灣特技之父」令稱。曾獲頒僑務委員會海宣榮譽紀念章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傳統與創新」紀念獎牌等殊榮。綜其生平,盡瘁民俗特技傳衍,恢弘雜技藝術精微,宗匠絕詣,允臻化境;懋業碩望,楷範垂芬。遽聞嵩齡殂謝,軫悼彌殷,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崇禮耆賢之至意。
參考
- ^ 1.0 1.1 王揚傑. 享壽91歲 特技之父李棠華 告別人生舞台. 中國時報. 2016-09-09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馮靖惠. 特技祖師爺 李棠華91歲辭世. 聯合報. 2016-09-09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3.3 3.4 鍾元. 台國寶級特技大師李棠華逝世 享壽91歲. 大紀元時報. 2016-09-08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中文(臺灣)).
- ^ 4.0 4.1 4.2 鏘鏘. 藝文春秋 挺講義氣的李棠華. 聯合報. 1956-08-21~22 (中文(臺灣)).
- ^ 5.0 5.1 5.2 5.3 5.4 應鎮國. 湖海涵英光 身手不尋常 中華技藝源遠流長 李棠華江湖小史 韓泰日菲皆知姓字 一枚勳章一個故事. 聯合報. 1967-01-21 (中文(臺灣)).
- ^ 6.0 6.1 6.2 趙靜瑜. 那些追夢的人 特技馬戲在台灣. 中央網絡報. 2020-05-9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中文(臺灣)).
- ^ 7.0 7.1 劉朗. 李棠華特技 揚名東南亞. 經濟日報. 1968-04-21~22 (中文(臺灣)).
- ^ 8.0 8.1 8.2 楊明怡. 特技之父李棠華辭世 享壽91歲. 自由時報. 2016-09-06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30) (中文(臺灣)).
- ^ 9.0 9.1 周梓萱. 李棠華辦訓練中心 民俗特技得以流傳 一群孩子白天練功夫晚上讀書 民生國小南港國中特設夜間部. 合報. 1979-12-25 (中文(臺灣)).
- ^ 陳長華、陳碧華. 李棠華技藝團 應否繼續支持 教部與文建會 各有不同主張. 聯合報. 1988-12-08 (中文(臺灣)).
- ^ 11.0 11.1 石靜文. 培植民俗技藝新生代 李棠華斥資布置新「家」. 民生報. 1981-04-14 (中文(臺灣)).
- ^ 薪傳獎明晚頒發 華視將轉播實況. 聯合報. 1986-11-11 (中文(臺灣)).
- ^ 曹韻怡. 李棠華徘徊傳薪十字路 教育部有意將該團與復興綜藝團歸併辦理 奈何他有心授藝卻不願放棄創辦的技藝團. 聯合報. 1989-10-22 (中文(臺灣)).
- ^ 紀慧玲. 結合“中國民俗綜藝團”人馬 李棠華出任團長“復興綜藝團”成立 照樣要你好看. 民生報. 1990-07-02 (中文(臺灣)).
- ^ 曹韻怡. 從中華特技團到復興綜藝團 李棠華培育特技人才 馬不停蹄. 聯合報. 1991-02-07 (中文(臺灣)).
- ^ 蔣永佑. 李棠華二代傳人吸毒被逮 特技團名存實亡 李正森自稱四海幫堂主. 中國時報. 2004-03-10 (中文(臺灣)).
- ^ 17.0 17.1 王鴻國. 李棠華師徒情深 為延續表演藝術而折腰. 中央日報網絡報. 2016-09-08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中文(臺灣)).
- ^ 林黛琿. 星空下來自七樓的訪客. 金門日報. 2012-01-10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中文(臺灣)).
- ^ 吳文智. 《劍雨》魔術熱 戴立忍大玩神仙索. 中國時報. 2010-08-15 (中文(臺灣)).
- ^ 黃阡阡. 肯定李棠華 行政院22日通過褒揚令申請. 旺報. 2016-09-22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中文(臺灣)).
- ^ 明令褒揚. 總統府公報. 2016-10-05 [202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