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述(1913年—1980年9月27日),本名楊德基江蘇淮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生平

早年經歷

1928年入淮安縣中學,閱讀大量中外文學名著及進步報刊,並組織「魯迅讀書會」。

1931年在南京中學就讀,寒假返淮安,在讀書會的基礎上成立進步學生組織「古堡烽火社」,發表《古堡烽火社宣言》,呼籲知識青年到工農群眾中去,作反帝前哨。

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積極投身愛國學生的救亡運動,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民先」),編輯《北平學生》等報刊。在一二·九運動中發揮了骨幹作用。

抗戰時期

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清華大學支部宣傳委員。

抗戰爆發後,南下赴武漢,任「青年救國團」組織委員。此時從武漢給家裏寫信,叫全家趕快出來,不要留在家鄉作亡國奴。其母肖禹(1891年-1948年)遂盡棄家產,率領楊述的哥嫂弟妹一齊來到武漢。楊述令三個較大的弟妹一起去了延安。在其母親與哥嫂和小弟弟及侄兒撤到四川後,楊述又叫他們一切都聽在成都的黨組織安排。以後,其母肖禹與其大哥楊道生夫婦都加入了中共,在成都創辦「成都戰時出版社」和「英文日報館」,由楊道生任社長兼經理,用以資助四川黨組織的活動(其時楊道生的黨內職務是成都市西城區委書記)。楊道生在前往樂山縣就任中心縣委書記途中被捕犧牲。周恩來得知後,指示八路軍辦事處找到肖禹及其家人,送往延安。這是抗戰當中毀家紓難的鮮見事跡。[1]

1938年,楊述到四川擔任中共川東特委組織部長兼青委書記。

1939年,楊述到延安馬列學院學習。次年任綏德師範、米脂中學黨總支書記。

1942年,在延安「搶救運動」中,楊述在綏德被隔離審查,被組織上「決定」將作為「特務」處置。但他仍以滿腔熱情工作,主編《抗戰報》。後來他偷跑去延安,直接向中共中央領導告狀,「問題」始獲解決。[2]

嗣後先後在馬列學院、新華社、延安《解放日報》社工作。曾任新華社日語廣播組組長、《解放日報》編輯和秘書。

內戰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新華社特派記者身份隨中共代表團前往重慶,參加報道重慶談判

1948年,調到中共中央「青委」,籌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並籌備恢復《中國青年》雜誌。

建國以後

團中央成立後,任常委、宣傳部長、書記處候補書記兼《中國青年》雜誌社社長、《中國青年報》社社長。

1953年,調中共北京市委任常委、宣傳部長。

1961年調任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傳部副部長兼文教辦公室主任。

1965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簡稱「學部」)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

1966年5月23日,吳傳啟、林聿時在學部貼出大字報,批判楊述著作《青春漫語》,稱其是「反黨反社會主義大毒草」。[3]此後在「文革」中,楊述被誣為走資派、叛徒、特務,遭受嚴酷折磨,尤以精神摧殘為甚。

1978年11月,「文革」結束後兩年多後,經過一再拖延才得到結論——「維持原有結論」,即文革前的審幹結論。[1]

1979年,被任命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

1980年9月2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67歲。

註釋

  1. ^ 1.0 1.1 參見韋君宜楊述妻子)《思痛錄》中《當代人的悲劇》一章。
  2. ^ 全部細節見韋君宜思痛錄》中《「搶救失足者」》一章。
  3. ^ 可參見「盧正義」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