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榜語
楠榜語是一種南島語言或方言集群,約有150萬母語人士,主要屬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南部的楠榜族群。 它分為三個變種:Lampung Api(也稱為Pesisir方言)、Lampung Nyo(也稱為Abung方言)和Komering。 後者有時包含在Lampung Api中,有時被視為一種完全獨立的語言。 Komering人認為自己與楠榜人在種族上是分開的,但語言與之相關。
楠榜語 | |
---|---|
cawa Lampung[1] |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印度尼西亞 |
區域 | 楠榜省 西蘇門答臘省 |
族群 | 楠榜人 Komering人 |
母語使用人數 | 1.5萬(2000年普查)[a] |
語系 | |
早期形式 | Proto-Lampungic
|
方言 | Lampung Api Lampung Nyo Komering |
文字 | 楠榜文字 拉丁文字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分別為:ljp – 阿比-楠榜語abl – 尼奧-楠榜語kge – 科梅林語 |
Glottolog | lamp1241 [3] |
蘇門答臘的楠榜方言分佈。
Lampung Api
Lampung Nyo
Komering | |
雖然楠榜語的使用者人數較多,但在大多數使用者居住的楠榜省,它是一種少數民族語言。 由於擔心語言受到威脅,省政府在全省中小學實施楠榜語言和文字教學。[4]
分類
語言關係
楠榜語是南島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分支的一部分,儘管它在馬來波利尼西亞語中的位置很難確定。 幾個世紀以來的語言接觸模糊了楠榜語和馬來語之間的界限,[5][6][7] 以至於它們在較早的作品中被歸入同一類,例如1965年的Isidore Dyen的作品,其中楠榜語被認定為與馬來諸語相似。[8]
Nothofer(1985)將楠榜語與Dyen的馬來語區分開來,但仍將其與馬來語、巽他語、馬都拉語以及更遠的爪哇語包含在更廣泛的「爪哇-蘇門答臘語」中。
語言統計和地位
與印度尼西亞的其他區域語言一樣,楠榜語在該國任何地方都不被視為官方語言,因此主要用於非正式場合。[10]
楠榜語在楠榜人佔多數的農村地區被大量使用。 這些地區的大部分人幾乎只在家中使用楠榜語,並在更正式的場合使用印度尼西亞語。[11][12]
在不同背景的人相遇的市場中,人們使用多種語言,包括當地通用語,如巨港馬來語。[13] 在 1970年代,雖然楠榜語在農村地區還很活躍,但城市地區的楠榜青年已經更喜歡使用印尼語了。[5]
自20世紀初荷蘭殖民時期以來,楠榜省一直是人口遷移的主要目的地,該計劃將人們從人口密集的印度尼西亞島嶼轉移到人口密度較低的島嶼 [14][15] 該計劃在二戰爆發後停止 ,但政府在印度尼西亞獨立幾年後恢復了它。[14] 到1980年代中期,楠榜人已成為少數族裔,在該省的人口比例不超過15%,顯著低於1920年的70%。[16] 這種人口變化也反映在語言使用上; 印度尼西亞1980年人口普查報告說,該省78%的人口以爪哇語、巽他語、馬都拉語或峇里語為母語。[17]
註釋
- ^ Combined figure of all dialects from Ethnologue.[2]
參考資料
- ^ Aliana 1986,第39頁.
- ^ Lampung Api於《民族語》的連結(第22版,2019年); Lampung Nyo於《民族語》的連結(第22版,2019年); Komering於《民族語》的連結(第22版,2019年)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Lampungic.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Katubi 2007,第9頁.
- ^ 5.0 5.1 Walker 1976,第1頁.
- ^ Anderbeck 2007,第7–8頁.
- ^ Smith 2017,第459頁.
- ^ Dyen 1965,第26頁.
- ^ Nothofer 1985,第298頁.
- ^ Amisani 1985,第1頁.
- ^ Katubi 2007,第4–5, 8–9頁.
- ^ Amisani 1985,第7頁.
- ^ Katubi 2007,第6頁.
- ^ 14.0 14.1 Kusworo 2014,第23–24頁.
- ^ Aliana 1986,第18頁.
- ^ Kusworo 2014,第25頁.
- ^ Katubi 2007,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