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君主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法國君主列表從第一位法蘭克人之王法拉蒙德開始列起。法國君主(法語:monarque de France)自中世紀開始統治,其正式頭銜起先是「國王」(法語:Roi),拿破崙一世增添了「皇帝」(法語:Empereur)的稱號,一直到1870年法蘭西的君主制被徹底推翻,法蘭西歷代君主的統治才告終結。[參 1][參 2][參 3]

法國君主
末代法國「國王」路易-腓力一世[1]
末代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2]
詳情
開國君主克洛維一世[3]
末代君主拿破崙三世
建立486年
終結1870年9月4日
居所西岱宮(首)
羅浮宮
楓丹白露宮
凡爾賽宮
杜伊勒里宮(末)
產生方式繼承制
覬覦者爭議:
路易二十
波旁王朝
讓四世
奧爾良王朝
拿破崙八世
波拿巴王朝
法蘭克人之王路易八世王后卡斯蒂利亞的布蘭卡於1223年在蘭斯大教堂加冕圖,繪於1450年代,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關於「法國」或「法蘭西」何時開始以國家形式存在,素來頗多爭論。其中對於「法國」一詞首次出現的時間點,一說為從公元486年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國王克洛維一世擊敗西羅馬蘇瓦松王國末代君主夏克立烏斯算起。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王在8世紀時被廢黜,加洛林王朝取而代之,查理曼加冕稱帝,國名更改為法蘭克帝國。然而在843年的《凡爾登條約》中,查理曼的三個孫子把帝國一分為三,禿頭查理(即查理二世)獲得西部,建立西法蘭克王國。許多歷史學家把西法蘭克王國看作近代法國的雛形,也就把843年西法蘭克的建國年作為法國建國年。另一個被認為是「法國」開始的日期是許多中世紀歷史學家所傾向的987年,那一年西法蘭克的末代國王路易五世駕崩,統治巴黎法蘭西島法蘭西公爵英語Duke of the Franks于格·卡佩選舉為國王,建立法蘭西王國,開始了直系的卡佩王朝的統治。然而,以上關於近代法國起源問題的傳統觀點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是有問題的(見以下參考書目中的現代研究)。根據近來史學界的傾向,本列表從843年禿頭查理建立西法蘭克王國開始算起,因為西法蘭克直接發展成為了如今的法國。關於之前的法蘭克人的君主,請參見法蘭克國王列表

除本表列出的君主之外,自1340年到1360年和1369年到1801年的英格蘭大不列顛歷代君主也聲稱擁有「法蘭西國王」的頭銜(參見英格蘭王室對法蘭西王位的主張)。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這種「聲稱」曾經成為現實——根據1420年簽訂的《特魯瓦條約》的條款,法國國王查理六世確認他的女婿即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攝政和法蘭西王位繼承人。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先後死去,仍在襁褓中的亨利六世繼承了父親的英格蘭王位和外祖父的法蘭西王位,成為英、法兩國的共主。直到1435年,法蘭西北部的大部分領土被英格蘭軍隊佔領,但到了1453年,英格蘭失去了除加來港和海峽群島之外的所有法蘭西領土,而1558年加來港也被法國人收復。儘管如此,以後的歷代英格蘭君主仍然宣稱擁有「法蘭西國王」的頭銜直到1801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才放棄。從1337年到1422年的許多英格蘭君主也聲稱擁有「法蘭西國王」的頭銜,但只是斷斷續續的。

儘管西法蘭克王國在987年就已經滅亡,但歷代法國國王仍然使用「法蘭克人之王」(拉丁語Rex Francorum)的頭銜直到腓力四世時才改用「法蘭西國王」(法語:Roi de France,或譯「法國國王」)。[參 4]在《法國1791年憲法》短暫生效的時期(1791年-1792年)和1830年七月革命以後,路易-腓力一世奧爾良王朝將「法蘭西(和納華拉)國王」(法語:Roi de France (et de Navarre))的頭銜形式被「法蘭西人之王」(法語:Roi des Français)所取代。這是一項憲法上的創新,它把君主的頭銜和法蘭西人民而不是法蘭西領土聯繫在一起,試圖使法蘭西的君主制更受人民大眾歡迎。[參 5]拿破崙三世稱帝後,也如法炮製,採用「法國人的皇帝」(法語:Empereur des Français)頭銜。[參 6][參 7]

「法蘭西」或「法國」(法語:France)的名稱來自日耳曼人部落之一——法蘭克人。墨洛溫王朝的國王最初僅僅是部落的首領,今人所知的法蘭克人最早的首領是法拉蒙德。克洛維一世是其中第一個真正登上王位的首領,他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在他死後,他的王國被他的兒子瓜分為蘇瓦松國(後成為紐斯特里亞國)、巴黎國、奧爾良國(後成為勃艮第國)和梅斯國(後成為奧斯特拉西亞國)四個獨立王國。雖然後來這四個王國的某些國王不時得以統一整個王國,但在日耳曼人的傳統影響下,統一的王國往往在國王死後被分給他的兒子們。除了巴黎國之外,其他三個國家都設立了宮相(宮廷總管),由於國王不理朝政(被稱為「懶王」),政事委託宮相,使得宮相漸漸奪取國家的大權。

法國皇帝

「法國人的皇帝」一稱強調皇帝所統領的是「法國人民」而非法國這一共和國。原先的「法蘭西國王」頭銜體現法國為國王的私有領域,而新的頭銜則表明這一國家為君主立憲制[1],其創立在表面上保全了法蘭西共和國,並表明在法國大革命後封建制度被廢除,新的民族國家建立,人民權利平等,共同為皇帝的子民(1809年1月1日後該國正式被稱為法蘭西帝國)[2]。這一頭銜的寓意是拿破崙的加冕並不代表君主制的復辟,而是全新的政治體制「法國人的帝國」(Empire des Français)的建立。

宮相

加洛林王朝諸王的統治比墨洛溫王朝諸王更有力。起初,他們是奧斯特拉西亞宮相,但到了丕平二世時擊敗了所有對手,成為法蘭克唯一的宮相和實際的最高統治者,也是自克洛維一世以後第一次真正統一了全法蘭克王國。丕平三世更篡奪了法蘭克王位,取墨洛溫王朝而代之以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王朝是第一個真正的法國王朝。丕平三世的兒子查理一世(即查理曼查理大帝)極大地拓展了法蘭克王國的疆域並將之變為法蘭克帝國(亦被稱為查理曼帝國或查理大帝帝國,通常被認為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或是開始),但帝國被查理曼的兒子路易一世(即虔誠者路易)所分割。在843年路易一世的長子洛泰爾一世治世時,法蘭克帝國最終分裂。日耳曼路易分得的帝國東部(即東法蘭克王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和德意志德國的前身,洛泰爾一世的帝國中部(即中法蘭克王國)成為意大利羅泰凌吉亞洛林)和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而禿頭查理(即查理二世)分得的帝國西部(即西法蘭克王國)成為法蘭西或法國。查理二世是第一位獨立的西法蘭克王國的國王,也被認為是第一位法國君主。

君主的配偶

法國王室嚴格地遵守《薩利克繼承法》,規定女性不能繼承王位,所以整個法國歷史上沒有事實上的女性君主,也沒有所謂的「法國女王」或「法國女皇[4]。關於法國男性君主的配偶,即法國的王后皇后,請參見法國君主配偶列表

國王登基時,在世的妻子自動成為王后。路易十世和查理四世登基時,各自的妻子瑪嘉烈和布朗歇都因獲罪被關在獄中,沒有一併加冕也沒有獲釋,但仍然自動成為王后。

加洛林王朝[參 8]

法蘭克帝國的末代君主是路易,在830年代一次宮廷政變中,路易被他的兒子們扣押,喪失實權,而他的兒子們則在各自的領地中互相攻擊,最終在843年的《凡爾登條約》中,查理曼的三個孫子把帝國一分為三,法蘭克帝國自此結束。其中禿頭查理(即查理二世)獲得西部,建立西法蘭克王國。許多歷史學家把西法蘭克王國看作近代法國的雛形,也就把843年西法蘭克的建國年作為法國建國年。

751年,丕平廢黜了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繼承了王位,創建了加洛林王朝。[參 9]

肖像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查理二世
禿頭王
(Charles II le Chauve)
(823年6月13日—877年10月5日)
840年
6月20日
877年
10月6日
路易一世的兒子 法蘭克人之王
Roi des Francs
羅馬皇帝
Imperator Romanorum
(875年—877年)
  路易二世
口吃者
(Louis II le Bègue)
(846年11月1日—879年4月10日)
877年
10月6日
879年
4月10日
查理二世的兒子 法蘭克人之王
Roi des Francs
  路易三世
(Louis III)
(863年11月1日—882年8月5日)
879年
4月10日
882年
8月5日
路易二世的兒子
卡洛曼二世
(Carloman II)
(866年12月6日—884年12月12日)
884年
12月12日
  胖子查理[5]
(Charles le Gros)
(839年6月13日—888年1月13日)
884年
12月12日
888年
1月13日
日耳曼人路易的兒子
路易三世和卡洛曼二世的王叔
路易一世的孫子
法蘭克人之王
Roi des Francs
羅馬皇帝
Imperator Romanorum
(881年—887年)

羅拔王朝[參 8]

羅拔王朝是效忠於加洛林王朝的法蘭克貴族,是後來的卡佩王朝的祖先。巴黎伯爵厄德在國王胖子查理被廢後被選為西法蘭克人的王。他於888年2月在貢比涅被桑斯大主教華特加冕。[參 10]

肖像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厄德
巴黎的
(Eudes de Paris)
(860年1月1日—898年1月3日)
888年
2月29日
898年
1月3日
強者羅貝爾的兒子
與胖子查理對立的當選國王
法蘭克人之王
Roi des Francs

加洛林王朝

路易二世的遺腹子查理是加冕於聖勒彌爵隱修院法語La basilique Saint-Remi de Reims的厄德的對立國王,儘管他是在厄德死後才獲得了有效的王位。[參 11]

肖像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查理三世
糊塗王
(Charles III le Simple)
(879年9月17日—929年10月7日)
898年
1月1日
922年
6月30日
路易二世的遺腹子
路易三世和卡洛曼二世的同父異母弟弟
法蘭克人之王
Roi des Francs

羅拔王朝

肖像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羅貝爾一世
(Robert Ier)
(865年8月15日—923年6月15日)
922年
6月30日
923年
6月15日
強者羅貝爾的兒子
厄德的弟弟
法蘭克人之王
Roi des Francs

博索尼德王朝

博索尼德王朝是一個貴族家庭,是長者博索英語Boso the Elder的後裔。他們的成員,魯道夫(拉烏爾),是在公元923年被選為「法蘭克人之王」。

肖像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拉烏爾
(Raoul de France)
(890年—936年1月15日)
923年
7月13日
936年
1月15日
勃艮第公爵李察英語Richard, Duke of Burgundy的兒子
羅貝爾一世的女婿
法蘭克人之王
Roi des Francs

加洛林王朝[參 8]

肖像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路易四世
海外歸來者
(Louis IV d'Outremer)
(920年9月10日—954年9月30日)
936年
6月19日
954年
9月10日
查理三世的兒子 法蘭克人之王
Roi des Francs
  洛泰爾
(Lothaire de France)
(941年—986年3月2日)
954年
9月10日
986年
3月2日
路易四世的兒子
  路易五世
無所事事的
(Louis V le Fainéant)
(967年—987年5月22日)
986年
6月8日
987年
5月22日
洛泰爾的兒子

法蘭西王國 (987年–1792年)

卡佩王朝 (987年–1328年)

卡佩王朝的開國君主于格·卡佩及其男系後代從987年開始統治法國直到1792年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推翻,歷時800多年,而1814年至1848年更成功地復辟了兩次(見波旁復辟)。1328年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絕嗣,之後其兩大支系瓦盧瓦王室波旁王室相繼統治法國,但一般把它們與卡佩王朝的直系區別開來而分別叫做瓦盧瓦王朝波旁王朝。本段僅列出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諸王。

法國君主 肖像 紋章 出生 婚姻 逝世 繼承權
于格·卡佩
Hugues Capet

987年7月3日

996年10月24日
(9年113天)
  941年
西法蘭克王國巴黎
巴黎伯爵大于格薩克森的哈德維希之子
阿基坦的阿德萊德
969年
3個孩子
996年10月24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55歲
法國貴族選舉出的國王;巴黎伯爵大于格的兒子、法蘭克國王羅貝爾一世的孫子
虔誠者 英明王
羅貝爾二世
Robert II le Pieux, le Sage

996年10月24日

1031年7月20日
(34年269天)
  972年3月27日
西法蘭克王國奧爾良
于格·卡佩阿基坦的阿德萊德之子
(1) 意大利的羅扎拉英語Rozala of Italy
988年
沒有孩子
(2) 勃艮第的貝兒塔
996年
沒有孩子
(3) 阿爾勒的康斯坦絲
1003年
5個孩子
1031年7月20日
法蘭西王國默倫
59歲
于格·卡佩的獨子
亨利一世
Henri Ier

1031年7月20日

1060年8月4日
(29年15天)
  1008年5月4日
法蘭西王國蘭斯
羅貝爾二世阿爾勒的康斯坦絲之子
(1) 菲士蘭的瑪蒂爾德
1034年
沒有孩子
(2) 基輔的安娜
1051年
2個孩子
1060年8月4日
法蘭西王國維特里歐洛日
52歲
羅貝爾二世的長子
多情者
腓力一世
Philippe Ier l' Amoureux

1060年8月4日

1108年7月29日
(47年360天)
  1052年5月23日
法蘭西王國香檳和楓丹
亨利一世基輔的安娜之子
(1) 荷蘭的貝兒塔
1072年
5個孩子
(2) 蒙福爾的貝特蕾德
1092年
3個孩子
1108年7月29日
法蘭西王國默倫
56歲
亨利一世的長子
胖子 戰士
路易六世
Louis VI le Gros, le Batailleur

1108年7月29日

1137年8月1日
(29年3天)
  1081年12月1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菲臘一世荷蘭的貝兒塔之子
(1) 羅什福爾的呂希安英語Lucienne of Rochefort
1104年
沒有孩子
(2) 薩伏依的阿德萊德
1115年
7個孩子
1137年8月1日
法蘭西王國貝蒂西聖皮埃爾
55歲
腓力一世的長子
年輕者
路易七世
Louis VII le jeune

1137年8月1日

1180年9月18日
(43年48天)
  1120年
法蘭西王國巴黎
路易六世薩伏依的阿德萊德之子
(1) 阿基坦的伊莉諾
1137年
2個孩子
(2) 卡斯提爾的康斯坦莎
1154年
2個孩子
(3) 香檳的阿黛勒
1160年
2個孩子
1180年9月18日
法蘭西王國聖蓬
60歲
路易六世的次子
奧古斯特
腓力二世
Philippe II Auguste

1180年9月18日

1223年7月14日
(42年299天)
    1165年8月21日
法蘭西王國戈內斯
路易七世香檳的阿黛勒之子
(1) 埃諾的伊莎貝爾
1180年
3個孩子
(2) 丹麥的英格堡
1193年
沒有孩子
(3) 梅拉涅的阿格尼絲
1196年
2個孩子
1223年7月14日
法蘭西王國芒特拉若利
57歲
路易七世的長子
雄獅
路易八世
Louis VIII le Lion

1223年7月14日

1226年11月8日
(3年118天)
    1187年9月5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菲臘二世埃諾的伊莎貝爾之子
卡斯提爾的布蘭卡
1200年5月23日
13個孩子
1226年11月8日
法蘭西王國奧弗涅蒙龐西埃城堡英語Château de Montpensier
39歲
腓力二世的長子
賢王
聖路易九世
Saint Louis IX le Prudhomme

1226年11月8日

1270年8月25日
(43年290天)
    1214年4月25日
法蘭西王國普瓦西
路易八世卡斯提爾的布蘭卡之子
普羅旺斯的瑪嘉烈
1234年5月27日
桑斯主教座堂
12個孩子
1270年8月25日
哈夫斯王朝突尼西亞
53歲
路易八世的長子
勇敢者
腓力三世
Philippe III le Hardi

1270年8月25日

1285年10月5日
(15年41天)
    1245年4月30日
法蘭西王國普瓦西
聖路易九世普羅旺斯的瑪嘉烈<之子
(1) 阿拉貢的伊莎貝爾
1262年5月28日
4個孩子
(2) 布拉邦的瑪麗
1274年8月21日
3個孩子
1285年10月5日
法蘭西王國佩皮尼昂
40歲
聖路易九世的長子
美男子 鐵國王
腓力四世
Philippe III le Bel, le Roi de fer

1285年10月5日

1314年11月29日
(29年55天)
    1268年4月28日
法蘭西王國楓丹白露宮
菲臘三世阿拉貢的伊莎貝爾之子
納華拉女王胡安娜一世
1284年8月16日
7個孩子
1314年11月29日
法蘭西王國楓丹白露
46歲
腓力三世的長子
愛爭吵者
路易十世
Louis X le Hutin

1314年11月29日

1316年6月5日
(1年189天)
    1289年10月4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菲臘四世納華拉女王胡安娜一世之子
(1) 勃艮第的瑪嘉烈
1305年9月23日
1個孩子
(2) 匈牙利的克萊門西婭
1315年8月19日
1個孩子
1316年6月5日
法蘭西王國萬塞訥
26歲
腓力四世的長子
遺腹子
約翰一世
Jean Ier le Posthume

1316年11月15日

1316年11月20日
(5天)
    1316年11月15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路易十世匈牙利的克萊門西婭之子
不適用 1316年11月20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0歲
路易十世的遺腹子
高個子
腓力五世
Philippe V le Long

1316年11月20日

1322年1月3日
(5年44天)
    1292年11月17日
法蘭西王國里昂
菲臘四世納華拉女王胡安娜一世之子
勃艮第女伯爵讓娜二世
1307年1月21日
科爾貝伊-埃松
4個女兒
1322年1月3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29歲
約翰一世的叔叔、路易十世的弟弟、腓力四世的次子
美男子
查理四世
Charles IV le Bel

1322年1月3日

1328年2月1日
(6年29天)
    1294年6月18日
法蘭西王國克萊蒙
菲臘四世納華拉女王胡安娜一世之子
(1) 勃艮第的布朗歇
1308年1月
埃丹
2個孩子
(2) 盧森堡的瑪麗英語Marie of Luxembourg, Queen of France
1322年9月21日
巴黎
沒有孩子
(3) 埃夫勒的讓娜
1324年7月5日
2個孩子
1328年2月1日
法蘭西王國萬塞訥
33歲
腓力五世路易十世的弟弟、腓力四世的次子

瓦盧瓦王朝 (1328年–1589年)

由於卡佩王朝直系的末代國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最終由支系瓦盧瓦家族安茹伯爵菲臘繼位,是為腓力六世,開始了卡佩王朝瓦盧瓦支系的統治,又稱瓦盧瓦王朝,而該王朝又分為瓦盧瓦嫡系、奧爾良支系和昂古萊姆支系。

瓦盧瓦王朝嫡系即瓦盧瓦王室,由腓力六世建立,至查理八世死後無嗣,王位轉入奧爾良旁系

法國君主 肖像 紋章 出生 婚姻 逝世 繼承權
幸運者
腓力六世
Philippe VI le Fortuné

1328年4月1日

1350年8月22日
(22年143天)
    1293年
法蘭西王國楓丹白露
瓦盧瓦伯爵查理安茹女伯爵瑪嘉烈英語Margaret, Countess of Anjou之子
(1) 勃艮第的讓娜
1313年6月
2個孩子
(2) 納華拉的布蘭奇英語Blanche of Navarre, Queen of France
1350年1月11日
1個孩子
1350年8月22日
法蘭西王國諾讓勒魯瓦
56歲
查理四世的堂弟、瓦盧瓦伯爵查理的長子、腓力三世的孫子
好人
約翰二世
Jean II le Bon

1350年8月22日

1364年4月8日
(13年230天)
    1293年
法蘭西王國楓丹白露
腓力六世勃艮第的讓娜之子
(1) 盧森堡的邦妮
1332年7月28日
9個孩子
(2) 奧弗涅和布洛涅女伯爵讓娜一世
1350年2月19日
3個孩子
1364年4月8日
英格蘭王國薩伏伊宮
44歲
腓力六世的長子
賢明王
查理五世
Charles V le Sage

1364年4月8日

1380年9月16日
(16年161天)
   
 
1338年1月21日
法蘭西王國萬塞訥
約翰二世盧森堡的邦妮之子
波旁的讓娜
1350年4月8日
8個孩子
1380年9月16日
法蘭西王國馬恩河畔諾讓
42歲
約翰二世的長子
受愛戴者 瘋王
查理六世
Charles VI le Bien-Aimé, le Fol

1380年9月16日

1422年10月21日
(42年35天)
    1368年12月3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查理五世波旁的讓娜之子
巴伐利亞的伊薩博
1385年7月17日
12個孩子
1422年10月21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53歲
查理五世的次子
英格蘭的亨利
Henri d'Angleterre
1422年10月21日

1453年10月19日
(30年363天)
    1421年12月6日
英格蘭王國溫莎城堡
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瓦盧瓦的嘉芙蓮之子
安茹的瑪嘉烈
1445年4月22日
蒂奇菲爾德修道院英語Titchfield Abbey
1個孩子
1471年5月21日
英格蘭王國倫敦塔
49歲
根據特魯瓦條約的國王;瓦盧瓦的嘉芙蓮的兒子、查理六世的外孫
勝利者 愛國者
查理七世
Charles VI le Victorieux, le Bien-Servi

1422年10月21日

1461年7月22日
(38年274天)
    1403年2月22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查理六世巴伐利亞的伊薩博之子
安茹的瑪麗
1422年12月18日
14個孩子
1461年7月22日
法蘭西王國耶夫爾河畔默安
58歲
查理六世的五子
縝密者
路易十一
Louis XI le Prudent

1461年7月22日

1483年8月30日
(22年39天)
    1423年7月3日
法蘭西王國布爾日
查理七世安茹的瑪麗之子
(1) 蘇格蘭的瑪嘉烈英語Margaret Stewart, Dauphine of France
1436年6月25日
圖爾
沒有孩子
(2) 薩伏依的夏洛特
1451年2月14日
沒有孩子
1461年7月22日
法蘭西王國耶夫爾河畔默安
58歲
查理七世的長子
和藹者
查理八世
Charles VIII l'Affable

1483年8月30日

1498年4月7日
(14年220天)
    1470年6月30日
法蘭西王國昂布瓦斯城堡
路易十一薩伏依的夏洛特之子
布列塔尼的安娜
1491年12月6日
4個孩子
1498年4月7日
法蘭西王國昂布瓦斯城堡
27歲
路易十一的長子

瓦盧瓦-奧爾良王朝 (1498年–1515年)

法國君主 肖像 紋章 出生 婚姻 逝世 繼承權
人民之父
路易十二
Louis XII le Père du Peuple

1498年4月7日

1515年1月1日
(16年269天)
    1462年6月27日
法蘭西王國布盧瓦城堡
奧爾良公爵查理一世克萊沃的瑪麗英語Marie of Cleves, Duchess of Orléans之子
(1) 法蘭西的讓娜
1476年9月8日
蒙特里沙爾
沒有孩子
(2) 布列塔尼的安娜
1499年1月8日
2個孩子
(2) 瑪麗·都鐸
1514年10月9日
阿布維爾
沒有孩子
1515年1月1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52歲
查理八世的堂叔、路易十一的女婿兼堂弟、奧爾良公爵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五世的曾孫

瓦盧瓦-昂古萊姆王朝 (1515年–1589年)

法國國王路易十二死後無嗣,法國王位由路易十二的堂侄兼女婿、昂古萊姆伯爵法蘭索瓦繼承,是為法蘭索瓦一世,開始了卡佩王朝瓦盧瓦王室奧爾良昂古萊姆旁系的統治。

法國君主 肖像 紋章 出生 婚姻 逝世 繼承權
大鼻子 騎士王
法蘭索瓦一世
François Ier au Grand Nez, le Roi-Chevalier

1515年1月1日

1547年3月31日
(32年89天)
    1494年9月12日
法蘭西王國干邑
昂古萊姆伯爵查理薩伏伊的路易絲之子
(1) 法蘭西的克洛德
1514年5月18日
聖日耳曼昂萊
7個孩子
(2) 奧地利的艾蕾諾爾
1530年7月4日
2個孩子
1547年3月31日
法蘭西王國朗布依埃城堡
52歲
路易十二的女婿兼堂侄、昂古萊姆伯爵查理的兒子、查理五世的玄孫
亨利二世
Henri II

1547年3月31日

1559年7月10日
(12年101天)
    1519年3月31日
法蘭西王國聖日耳曼昂萊
法蘭索瓦一世法蘭西的克洛德之子
嘉芙蓮·德·美第奇
1533年10月28日
10個孩子
1559年7月10日
法蘭西王國佛日廣場
40歲
法蘭索瓦一世的次子
法蘭索瓦二世
François II

1559年7月10日

1560年12月5日
(1年148天)
    1544年1月19日
法蘭西王國楓丹白露宮
亨利二世嘉芙蓮·德·美第奇之子
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
1558年4月24日
巴黎聖母院
沒有孩子
1560年12月5日
法蘭西王國奧爾良
16歲
亨利二世的長子
查理九世
夏爾·麥斯米利安
Charles IX

1560年12月5日

1574年5月30日
(13年176天)
    1550年6月27日
法蘭西王國楓丹白露宮
亨利二世嘉芙蓮·德·美第奇之子
奧地利的伊麗莎白
1570年11月26日
梅濟耶爾
1個孩子
1574年5月30日
法蘭西王國萬塞訥
23歲
法蘭索瓦二世的弟弟、亨利二世的三子
亨利三世
亞歷山大·愛德華
Henri III

1560年12月5日

1574年5月30日
(13年176天)
    1551年9月19日
法蘭西王國楓丹白露宮
亨利二世嘉芙蓮·德·美第奇之子
洛林-沃代蒙的路易絲
1575年2月15日
蘭斯大教堂
沒有孩子
1589年8月2日
法蘭西王國聖克盧城堡
37歲
查理九世法蘭索瓦二世的弟弟、亨利二世的四子

波旁王朝 (1589年–1792年)

法國國王亨利三世在巴黎遇刺身亡,因後無嗣,由亨利三世的遠親,波旁家族納華拉國王殷理基三世繼承,是為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波旁雖然和瓦盧瓦都是上古同族的血緣,但是波旁親緣關系十分疏遠,這引起繼承的糾紛。亨利四世被捕入獄的叔父查理·德·波旁被擁立為國王,稱查理十世,但1590年5月9日在獄中去世,未得到後世公認。在這場法國王位的爭奪戰中,亨利四世取得最後勝利,從此開始了法蘭西王國波旁王室的統治,又稱波旁王朝法國大革命中被推翻,之後兩次復辟(見波旁復辟),最終被七月革命推翻,法國王位轉入奧爾良旁系

法國君主 肖像 紋章 出生 婚姻 逝世 繼承權
綠色的 大帝 賢明王
亨利四世
Henri IV le Vert-Galant, le Grand, le Bon

1589年8月2日

1610年5月14日
(20年285天)
    1553年12月13日
納華拉王國波城
納華拉配國王安托萬納華拉女王胡安娜三世之子
(1) 瓦盧瓦的瑪嘉烈
1572年8月18日
巴黎聖母院
沒有孩子
(2) 瑪麗·德·美第奇
1600年12月17日
里昂主教座堂
6個孩子
1610年5月14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56歲
亨利三世的堂親、亨利二世的女婿兼堂侄、納華拉國王安托萬的兒子、路易九世的十世孫
公正王
路易十三
Louis XIII le Juste

1610年5月14日

1643年5月14日
(33年0天)
    1601年9月27日
法蘭西王國楓丹白露宮
亨利四世|納華拉配國王安托萬瑪麗·德·美第奇之子
奧地利的安妮
1615年11月24日
2個孩子
1643年5月14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41歲
亨利四世的長子
太陽王 大帝
路易十四
路易-迪厄多內
Louis XIV le Grand, le Roi Soleil

1643年5月14日

1715年9月1日
(72年110天)
    1638年9月5日
法蘭西王國聖日耳曼昂萊
路易十三奧地利的安妮之子
(1) 奧地利的瑪麗-特蕾莎
1660年6月9日
聖讓德呂茲
6個孩子
(2) 法蘭索瓦絲·多比涅
1683年10月9日
巴黎
沒有孩子
1715年9月1日
法蘭西王國凡爾賽宮
76歲
路易十三的長子
被喜愛者
路易十五
Louis XV le Bien-Aimé

1715年9月1日

1774年5月10日
(58年251天)
    1710年2月15日
法蘭西王國凡爾賽宮
小王太子路易薩伏伊的瑪麗-阿德萊德之子
瑪麗·萊什琴斯卡
1725年9月4日
楓丹白露宮
10個孩子
1774年5月10日
法蘭西王國凡爾賽宮
64歲
小王太子路易的兒子、大王太子路易的孫子、路易十四的曾孫
法國自由的恢復者
路易十六
路易-奧古斯特
Louis XVI le Restaurateur de la Liberté Française

1774年5月10日

1792年9月21日
(18年134天)
    1754年8月23日
法蘭西王國凡爾賽宮
王太子路易-斐迪南薩克森的瑪麗·約瑟芬之子
奧地利的瑪麗-安托瓦內特
1770年5月16日
楓丹白露宮
4個孩子
1793年1月21日
法蘭西共和國巴黎革命
38歲
王太子路易-斐迪南的兒子、路易十五的孫子

第一共和國時期

王政廢除後,法蘭西王國波旁王朝被推翻,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但當時很多人是君主主義者(保王派),因此他們拒絕承認君主制的倒台。他們認為路易十六的統治一直到他1793年1月21日被處決時方才結束,而其子路易十七則為繼任國王,統治到1795年6月8日去世。所以後來路易十八即位後的國王編號稱「十八世」而不是「十七世」,因為他認為君主制沒有垮台,自己是繼承了哥哥路易十六和侄兒路易十七的衣缽,是正統的、合法的君主。

波拿巴王朝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府第一執政波拿巴家族的拿破崙·波拿巴稱「法國人的皇帝」,是為拿破崙一世,開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波拿巴王朝的十年統治。拿破崙在稱帝兩年後大敗俄奧聯軍,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其後在萊比錫戰役中敗於第六次反法同盟聯軍,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復辟。

肖像 紋章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拿破崙一世
大帝
(Napoléon Ier le Grand)
(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
1804年
5月18日
1814年
4月11日
卡洛·波拿巴之子 法國人的皇帝
(Empereur des Français)

波旁王朝,首次復辟[參 8]

拿破崙一世退位後,被處死的路易十六的弟弟、早已自稱國王的路易十八反法同盟聯軍的護送下回到法國。此為法蘭西王國卡佩王朝波旁支系或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不久拿破崙回巴黎復位重建法蘭西第一帝國(即百日王朝),路易十八再次逃亡國外。

肖像 紋章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路易十八
(Louis XVIII)
(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
1814年
5月2日
1815年
3月13日
路易十五的孫子
路易十六的弟弟
法蘭西和納華拉國王
(Roi de France et de Navarre)

波拿巴王朝首次復辟,(1769年—1821年)[參 8]

百日王朝時期,被囚禁的前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厄爾巴島出逃,率軍登陸法國,入首都巴黎重建法蘭西第一帝國,趕走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八波拿巴王朝帝制首度復辟,開始了拿破崙的百日統治,故稱「百日王朝」,後在滑鐵盧戰役中被第七次反法同盟聯軍擊敗,被迫再次退位,使波旁王朝得以再度復辟。

肖像 紋章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拿破崙一世
大帝
(Napoléon Ier le Grand)
(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
1815年
3月20日
1815年
6月22日
卡洛·波拿巴之子 法國人的皇帝
(Empereur des Français)
    拿破崙二世[6]
雛鷹
(Napoléon II l'Aiglon)
(1811年3月20日—1832年7月22日)
1815年
6月22日
1815年
7月7日
拿破崙一世之子 法國人的皇帝
(Empereur des Français)

第二次波旁王朝復辟

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再度退位後,流亡國外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八回國,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後在七月革命中被推翻,法國王位轉入奧爾良支系

肖像 紋章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路易十八
(Louis XVIII)
(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
1815年
7月7日
1824年
9月16日
路易十五的孫子
路易十六的弟弟
法蘭西和納華拉國王
(Roi de France et de Navarre)
  查理十世
(Charles X)
(1757年10月9日—1836年11月6日)
1824年
9月16日
1830年
8月2日
路易十五的孫子
路易十六和路易十八的弟弟
    路易十九
(Louis XIX)
(1775年8月6日—1844年6月3日)
1830年
8月2日
查理十世的兒子 法蘭西和納華拉國王
(Roi de France et de Navarre)
  亨利五世
(Henri V)
(1820年9月29日—1883年8月24日)
1830年
8月2日
1830年
8月9日
查理十世的孫子

1830年七月革命勝利,查理十世退位,其子路易十九和其孫亨利五世先後放棄法國王位繼承權,從未正式即位。法國王位最後歸于波旁-奧爾良支系的路易-菲臘一世。

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參 8]

1830年七月革命勝利後,波旁王朝再次被推翻,經過共和派與保王黨的妥協,法國王位由波旁王室的支系奧爾良公爵路易·菲臘繼承,開始了法蘭西王國卡佩王朝波旁-奧爾良支系或奧爾良王朝的統治,也稱七月王朝,後在法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肖像 紋章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路易-菲臘一世
公民國王
(Louis-Philippe Ier le Roi Citoyen)
(1773年10月6日—1850年8月26日)
1830年
8月9日
1848年
2月24日
奧爾良公爵路易-菲臘之子
路易十三的晜孫
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第五代堂弟
法國人的國王
(Roi des Français)

第二共和國時期

二月革命使七月王朝崩潰,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從1848年建立到1852年結束。後被法蘭西第二帝國取代。[參 8]

波拿巴王朝,(二次復辟)[參 8]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第一任總統拿破崙一世的侄子、波拿巴王朝的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稱法國人的皇帝拿破崙三世。他開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統治,波拿巴王朝帝制再度復辟。後在普法戰爭色當戰役中敗於普魯士軍,拿破崙三世被俘,國內爆發革命,其帝位被廢,第二帝國和波拿巴王朝被推翻。

肖像 紋章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拿破崙三世
(Napoléon III)
(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
1852年
12月2日
1870年
9月4日
拿破崙一世的侄子
路易·波拿巴之子
法國人的皇帝
(Empereur des Français)

第二帝國覆滅後

國民防衛政府(1870年—1871年),於第二帝國覆滅之後成立,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臨時政府,它處於法皇拿破崙三世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軍隊俘虜、第二帝國覆滅與第三共和國成立之間的過渡時期,其國家元首是國民防衛政府主席路易·朱爾·特羅許將軍

第三共和國(1871年—1940年)開始由前任國王路易-菲臘一世首相、共和派阿道夫·梯也爾出任臨時總統,但他很快就因佔多數的君主制主義者的強烈反對而辭職,繼任的帕特里斯·麥克馬洪是君主制主義者,他於1875年成為第三共和國的第一任正式總統。

第三共和國早期,巴黎公社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期間短暫地統治巴黎,共和國政府則遷至凡爾賽巴黎公社議會主席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而凡爾賽政府的元首依然是共和國總統梯也爾。

第三共和國建立後,法國再也沒有出現事實上的君主。關於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以及以後的共和國的總統,請參見法國總統列表

第三共和國時期的王政復辟行動

1830年「七月革命」中,復辟的波旁王朝君主查理十世路易十六路易十八之弟)被推翻,奧爾良公爵(始祖是路易十四世之弟)路易·菲利浦即位。由於路易·菲利浦的父親在1793年曾經投票支持處決路易十六,因此這一支被正統派保王黨視為弒君者的後代,不承認其為合法國王。

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慘敗,拿破崙三世倒台。此時大部分法國人和國民議會仍傾向君主制,於是正統派和奧爾良派都聲稱擁有王位繼承權:前者支持查理十世的孫子,尚博爾伯爵亨利(1830年革命中,在查理十世退位後曾當了7天的法國國王,稱亨利五世);後者支持路易·菲利浦的後人巴黎伯爵。兩派都力圖通過和平手段恢復君主制。

在1871年2月8日的法國議會選舉中,正統派、奧爾良派和波拿巴派這三個王政派在645個議席中佔據了420席,共和派僅佔145席。為獲得絕對控制權,波旁王室長幼兩支圖謀融合。6月,奧爾良派王位覬覦者巴黎伯爵致函正統派王位覬覦者尚博爾伯爵,表示願意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尊尚博爾伯爵為整個波旁王室的首領,復辟成功後,由亨利就任國王,巴黎伯爵為其繼承人。6月8日,兩派聯手使議會通過法令,廢除了1832年和1848年對波旁王室成員的流放法,這樣在2月當選議員的茹安維爾親王和奧馬爾公爵就可以進入議會。

在奧爾良派頭面人物阿爾貝·德·布羅伊,第四代布羅伊公爵操縱下,第三共和國議會於1873年2月通過法令,禁止梯也爾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登台演說,4月2日又迫使溫和共和派格列維議長辭職。5月24日,議會以362票對348票的多數對梯也爾政府投了不信任票,梯也爾被迫辭職。此後共和派努力奪回政治發言權。1875年1月,共和聯盟在議會以一票多數勉強通過了第三共和國憲法,確定共和國最高領導人為總統,議會實行兩院制,內閣向總統和議會負責。1876年初眾議院選舉中,共和派一舉獲得360個席位,保守派只獲155席(正統派25席,奧爾良派55席,波拿巴派75席)。

1877年5月16日,支持君主制的法國總統帕特里斯·麥克馬洪迫使親共和派的朱爾·施蒙內閣辭職,任命布羅伊組閣,此舉被共和派視為無視議會多數意願。眾議院363名共和派議員提出議案拒絕信任新政府,麥克馬洪採取極端措施,在參議院同意下將眾議院解散(這也是第三共和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並確定在當年10月進行重選。這就是法國歷史上著名的「5月16日危機」。總統企圖發起政變,恢復君主制,共和國的前途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

在共和派奔走號召下,競選新眾議院的活動進行的異常激烈,參加投票的選民高達80%以上,結果共和派取得420萬張選票,以323席對208席的優勢戰勝保守派,勝利返回議會。麥克馬洪曾指望利用軍隊進行政變,但他發現大部分官兵傾向共和,只得屈服。1879年1月參議院三分之一改選中,共和派取得了82席中的66席,參議院從保守派佔多數轉為溫和共和派佔多數。得不到議會支持的麥克馬洪於1879年1月28日辭職,共和派衛儒勒·格雷維當選總統。共和派在國家各權力部門都取得了主導地位。

1883年,尚博爾伯爵「亨利五世」去世,無後,波旁王朝直系絕嗣,正統派的復辟之夢破滅。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1873年在英國去世,其在英軍中服役的皇太子在1879年6月被南非祖魯人殺死,波拿巴派恢復拿破崙帝國之夢想也告破滅。奧爾良派本來就主張英國式的君主立憲,這一理念已經非常接近共和制。這樣,隨着時間流逝,法國共和制雖面臨重重兇險,卻也自然而然地平安延續下去。

法蘭西王位覬覦者

推翻帝制後的法國的國家元首主要是法國總統,此外還有維希政府的國家元首(1940年—1944年)、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的主席(1944年—1946年)和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期間的法國參議院議長(1969年和1974年)等不同稱號的法國國家元首。不同的妄求者(覬覦王位者和覬覦帝位者)都自稱是法國的正統君主,拒絕承認法國總統和其他法國國家元首。他們是歷史上的法國君主的後裔,分屬不同的集團,這些集團是:

正統派

波旁王室的後裔,自1792年至1814年、1815年以及1830年起拒絕承認所有法國國家元首。其中一些「聯合主義者」在1883年以後開始認同奧爾良派的覬覦王位者。1883年波旁王朝直系絕嗣後,正統派發生分裂,一部分轉而支持奧爾良派。另一部分最保守的正統派則轉而同西班牙的卡路士派合流(西班牙波旁王朝始祖費利佩五世是路易十四的孫子,同法國波旁家族直系的血緣關係比奧爾良家族更近),擁立西班牙王位覬覦者卡路士(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的叔叔,只承認薩利法,不承認女性有王位繼承權)之子唐·胡安為「法國、納華拉、西班牙和耶路撒冷國王」,稱「約翰三世」。1936年,卡路士派末代僭主亞豐素·卡路士(「法王查理十二」)去世,無男嗣,這部分正統派於是又轉而擁護剛剛退位的西班牙國王亞豐素十三世為「法王阿方斯一世」。在亞豐素十三世的三個兒子中,長子因與平民結婚而失去王位繼承權,次子海梅是聾啞人,三子唐·胡安成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唐·胡安的孫子是今日的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六世),但法國正統派強調「長幼有序」的禮法,因此擁立海梅為「法王亨利六世」。這一派如今的領袖是海梅的孫子,安茹公爵「路易二十」。

肖像 紋章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路易十六
法國自由的恢復者
(Louis XVI le Restaurateur de la Liberté Française)
(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
1792年
8月10日
1793年
1月21日
路易十五的孫子 法蘭西和納華拉國王
Roi de France et de Navarre
(1774—1791年)
法蘭西人的國王
Roi de France
(1791—1792年)
  路易十七[7]
(Louis XVII)
(1785年3月27日—1795年6月8日)
1793年
1月21日
1795年
6月8日
路易十六的兒子 法蘭西和納華拉國王
(Roi de France et de Navarre)
    路易十八
(Louis XVIII)
(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
1795年
6月8日
1814年
5月2日
路易十五的孫子
路易十六的弟弟
1815年
3月13日
1815年
7月7日
  查理十世
(Charles X)
(1757年10月9日—1836年11月6日)
1830年
8月9日
1836年
11月6日
路易十五的孫子
路易十六和路易十八的弟弟
  路易十九
(Louis XIX)
(1775年8月6日—1844年6月3日)
1836年
11月6日
1844年
6月3日
查理十世的兒子
  亨利五世
(Henri V)
(1820年9月29日—1883年8月24日)
1844年
6月3日
1883年
8月24日
查理十世的孫子
  約翰三世
(Jean III)
(1822年5月15日—1887年11月8日)
1883年
8月24日
1887年
11月21日
亨利五世的遠房堂叔
  查理十一
(Charles XI)
(1848年3月30日—1909年7月18日)
1887年
11月21日
1909年
7月18日
約翰三世的兒子
  雅克一世
(Jacques Ier)
(1870年6月27日—1931年10月2日)
1909年
7月18日
1931年
10月2日
查理十一的兒子
  查理十二
(Charles XII)
(1849年9月12日—1936年9月29日)
1931年
10月2日
1936年
9月29日
雅克一世的叔父
  阿方斯一世
(Alphonse Ier)
(1886年5月17日—1941年2月28日)
1936年
9月29日
1941年
2月28日
查理十二的遠房堂姪,前西班牙國王
  亨利六世
(Henri VI)
(1908年6月23日—1975年3月20日)
1941年
2月28日
1975年
3月20日
阿方斯一世的兒子
  阿方斯二世
(Alphonse II)
(1936年4月20日—1989年1月30日)
1975年
3月20日
1989年
1月30日
亨利六世的兒子
  路易二十
(Louis XX)
(1974年4月25日—)
1989年
1月30日
阿方斯二世的兒子

奧爾良派

主條目:奧爾良派

法國國王路易-菲臘一世的後裔,自1848年起拒絕承認所有法國國家元首。根據1871年協議,巴黎伯爵在尚博爾伯爵去世後宣佈自己為「法國國王菲臘七世」,三傳至今,為「約翰四世」。

肖像 紋章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路易-菲臘一世
公民國王
(Louis-Philippe Ier le Roi Citoyen)
(1773年10月6日—1850年8月26日)
1848年
2月24日
1850年
8月26日
奧爾良公爵路易-菲臘之子
路易十三的晜孫
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第五代堂弟
法國人的國王
(Roi des France)
  路易-菲臘二世
(Louis-Philippe II)
(1838年8月24日—1894年9月8日)
1850年
8月26日
1883年
8月24日
路易-菲臘一世之孫
菲臘七世
(Philippe VII)
(1838年8月24日—1894年9月8日)
1883年
8月24日
1894年
9月8日
  菲臘八世
(Philippe VIII)
(1869年8月24日—1926年3月28日)
1894年
9月8日
1926年
3月28日
菲臘七世之子
  約翰三世
(Jean III)
(1874年9月4日—1940年8月25日)
1926年
3月28日
1940年
8月25日
路易-菲臘一世之曾孫
  亨利六世
(Henri VI)
(1908年7月5日—1999年6月19日)
1940年
8月25日
1999年
6月19日
約翰三世之子
  亨利七世
(Henri VII)
(1933年6月14日—2019年1月21日)
1999年6月19日 2019年1月21日 亨利六世之子
  約翰四世
(Jean IV)
(1965年5月19日—)
2019年
1月21日
亨利七世之子

波拿巴派

主條目:波拿巴派英語Bonapartism

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和他兄弟的後裔(包括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後裔),1815年至1852年以及1870年以後拒絕承認所有法國國家元首。

肖像 紋章 名稱 統治開始時間 統治結束時間 與前任(們)的關係 頭銜
    拿破崙一世
大帝
(Napoléon Ier le Grand)
(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
1814年
4月11日
1815年
3月20日
卡洛·波拿巴之子 法國人的皇帝
(Empereur des Français)
  拿破崙二世
雛鷹[8]
(Napoléon II l'Aiglon)
(1811年3月20日—1832年7月22日)
1815年
7月7日
1832年
7月22日
拿破崙一世的兒子
  約瑟夫一世
(Joseph Ier)
(1768年1月7日—1844年7月28日)
1832年
7月22日
1844年
7月28日
拿破崙一世長兄
  路易一世
(Louis Ier)
(1778年9月2日—1846年7月25日)
1844年
7月28日
1846年
7月25日
拿破崙一世之弟
  拿破崙三世
(Napoléon III)
(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
1846年
7月25日
1852年
12月2日
拿破崙一世的侄子
路易·波拿巴之子
  1870年
9月4日
1873年
1月9日
  拿破崙四世
(Napoléon IV)
(1856年3月16日—1879年6月1日)
1873年
1月9日
1879年
6月1日
拿破崙三世之子
  拿破崙五世
(Napoléon V)
(1862年7月18日—1926年5月3日)
1879年
6月1日
1926年
5月3日
拿破崙·約瑟夫之子
  拿破崙六世
(Napoléon VI)
(1914年1月23日—1997年5月3日)
1926年
5月3日
1997年
5月3日
拿破崙五世之子
  拿破崙七世
(Napoléon VI)
(1950年10月19日—)
1997年
5月3日
1997年
12月2日
拿破崙六世之子
  拿破崙八世
(Napoléon VIII)
(1986年7月11日—)
1997年
12月2日
拿破崙七世之子

占士黨

英國君主金雀花王朝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開始自稱「法蘭西國王」,其旁系、史超域王朝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國王占士二世及七世及其後裔在光榮革命後流亡國外,繼續自稱「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和法蘭西國王」。雖然英國君主漢諾威王朝佐治三世在位時就簽署亞眠條約放棄要求法國王位,但占士黨不承認漢諾威王朝,也就不承認漢諾威王朝的這一決定。

註釋

  1. ^ 他在位的正式頭銜是「法蘭西人之王」(Roi des Français)
  2. ^ 正式頭銜是「法國人的皇帝」(Empereur des Français)
  3. ^ 481年—511年在位;乃是首位全法蘭克人之王,以及首位信仰基督教的高盧人君王。
  4. ^ 英格蘭王國大不列顛王國的諸位女王琴·格蕾瑪麗一世伊利沙伯一世瑪麗二世安妮女王等都宣稱自己是「法國女王」,但從未在事實上統治過法國。
  5. ^ 他是來自東法蘭克攝政王
  6. ^ 1815年6月22日拿破崙一世退位,表明希望其長子拿破崙二世即位的意願,但並未獲得法國議會同意與承認。同年7月7日路易十八復位。
  7. ^ 其王叔、普羅旺斯伯爵路易·斯坦尼斯瓦夫·塞維爾(即後來的法王路易十八)為攝政。
  8.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Napoleon II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參考文獻

引用

  1. ^ Sullivan, William. Historical causes and effects, from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476, to the reformation, 1517. p. 213
  2. ^ Grimshaw, William. The history of France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narchy to the death of Louis XVI. p. 11
  3. ^ Claudio Rendina & Paul McCusker, The Popes: Histories and Secrets, (New York : 2002), p. 145.
  4. ^ Potter, David. Renaissance France at War: Armies, Culture and Society, C.1480–1560. Warfare in History Series 28. Boydell & Brewer Ltd. 2008: viii [2012-11-27]. ISBN 978184383405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5. ^ Deploige, Jeroen; Deneckere, Gita (編). Mystifying the Monarch: Studies on Discourse, Power, and History. Amsterdam, Netherlands: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6: 182. ISBN 9789053567678. 
  6. ^ Le Couronnement de Napoléon Premier, Empereur des Français. Paris, France: Guerin. 1806: 1. 
  7. ^ Pascal, Adrien. Histoire de Napoléon III, Empereur des Français. Paris, France: Barbier. 1853: 359.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multiple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9. ^ Babcock, Philip.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 MA, USA: Merriam-Webster. 1993: 341. 
  10. ^ Gwatking, H. M.; J. P.; et al.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Germany and the Western Empire. Volume III.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0. 
  11. ^ Parisse, Michael. Lotharingia. Reuter, T. (編).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c. 900–c. 1024 III.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13–315. 

來源

書籍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