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幣改革

1935年中华民国的货币改革

法幣改革,也稱幣制改革,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1935年11月4日公佈的貨幣改革措施,宣佈放棄銀本位,改用金本位,統一發行法幣作為官方貨幣。

背景

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發生後,世界農產品價格暴跌,中國農村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持續擴大,農村的白銀開始流入中小城市,再由中小城市流入大城市,大城市則出現資金的過剩的問題。隨着英國、日本等國家放棄金本位,通過競爭性貶值構建貿易壁壘,國際市場白銀價格出現回升,當時以銀本位為主的中國經濟出現白銀流出。1934年6月美國通過白銀法案,通過大規模購入白銀快速推升世界銀價,中國白銀大規模流失海外。由於當時中國採用銀本位為主的貨幣制度,白銀流失帶來了通貨緊縮,利率大漲,物價暴跌,信貸也在急劇收縮,因此在1935年初上海出現了驚人的工商業倒閉潮。國民政府直到1934年9月才開始限制外匯投機,10月開徵白銀出口關稅和貿易平衡稅,卻仍然無法扭轉白銀外流的趨勢,因此改革貨幣脫離銀本位成為當務之急。[1]另外1935年以前外國在華開設的銀行都具有貨幣發行權。[2]

各國態度

1935年前後,隨着中國國內金融危機到達頂點,英國、美國、日本三國開始針對中國的金融危機斡旋,以期在中國貨幣問題上佔據優勢。[3]日本從一開始就在抵制對華援助,並且還反對西方國家援助中國,一方面日本希望維護自己在滿洲的既得利益,同時想要保持與國民政府之間的相對和平,並且力阻西方介入中國事務,另一方面日本還未走出大蕭條的陰影,仍然缺乏足夠的資金在此時提供國際貸款。[4]英國派出政府首席經濟學家李滋-羅斯,9月21日李氏抵達上海,但在之前英國方面就有相關計劃。英國希望保持和美國和日本的友好關係,因此一方面要中國出售給美國白銀以拉攏美國,一方面又要借經濟援助施壓中國承認「滿洲國」以拉攏日本,然而美國不滿於英國改革方案將新貨幣與英鎊掛鈎,李滋-羅斯在訪問中國之後到了日本也受到日本方面的冷遇,因此英國援助最終不了了之。[5]美國迫於國內壓力無法直接調整白銀政策,對援助中國也存在內部分歧,財政部認為應該單獨援助中國,國務院則認為應該聯合英國援助中國,因此直到法幣改革之前仍無法決斷。[6]

政府介入金融業

在當時的中國領導人蔣中正看來,金融風潮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幣制和發行不統一」,以江浙財閥控制的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不願意聽命於政府,也不肯與政府「徹底合作」,因此藉助此次風潮削弱江浙財閥的實力。蔣中正、宋子文和孔祥熙在1935年2月在漢口商議接管金融機構,3月孔祥熙在上海突然發動銀行事變,宋子文則取代主張銀行獨立性的張嘉璈執掌中國銀行,4月政府通過增資方式進一步控制了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大銀行。在控制三大銀行之後,1935年端午前後國民政府又逞着金融風潮擴大控制了「小四行」中的中國通商銀行四明銀行中國實業銀行,替換了銀行總經理,將其發行權置於政府監督之下。同年,宋子文、杜月笙和唐壽民進入上海銀行同業公會董事會,控制了江浙財團在當時的領導機構,並在1936年控制了佔據該會會員資產絕大多數的八大銀行,上海的金融業從此失去了相對於政府的獨立性。[7]

開始改革

在3月的銀行改組之後,國民政府大大加強了對金融業的控制,為實施幣制改革鋪平了機構基礎。中國還通過給白銀徵稅等手段,試圖控制白銀外流的情況,反而助長了白銀走私,進一步惡化了國內經濟形勢。根據孔祥熙回憶,他至少從美國白銀政策出台之後就開始計劃幣制改革,而國民政府至少從6月開始國民政府就已經意識到西方援助或難以解決本國問題,尤其是英美都要求中國告知改革計劃,而英國有意將中國的計劃泄露給日本,至10月底財政部已經對英國援助不抱希望,因此早已做好準備在不依靠外援的情況下進行改革。顯然國內形勢已經不允許拖延,國民政府不僅需要處理國內經濟危機,還需要面對日本侵華,維持自身統治,幣制改革已經刻不容緩。[8][9][10]

1935年11月3日,國民政府公佈《施行法幣佈告》,宣佈從11月4日起強制使用法幣:在貨幣發行權問題上,規定只有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後來加入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貨幣為法幣,所有稅收和公私款項都需要使用法幣支付,其他銀行已發行貨幣逐步退出市場;在白銀問題上,宣佈白銀國有,若有人使用白銀支付則沒收國有,持有白銀者限期上交支付兌換法幣,舊有白銀定價合同一律以法幣結算;在匯率穩定方面,成立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專職穩定法幣信用,並且允許貨幣發行銀行無限制買賣外匯以穩定法幣價格。在佈告公佈後,財政部長孔祥熙則發表宣言,支持法幣發行,宣佈中央銀行將會成為專職中央銀行職能的「中央準備銀行」,集中保管各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和管理國庫,不再經營普通銀行業務,並且承諾政府將避免通貨膨脹,維持財政平衡。為了消除普通群眾對法幣政策的顧忌,財政部發行了《財政部新貨幣制度說明書》,宣稱中央銀行的集中準備有助於防止擠兌,鞏固貨幣的發行,增強銀行業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發行法幣絕不是和銀本位脫鈎,法幣發行以白銀為準備金,因此絕對不會有通貨膨脹。[11]

列強的反應

1935年11月2日,法幣改革的前一天,國民政府突然告知列強使節將在明天進行改革。英國代表李滋-羅斯告知美國人自己沒有指揮中國的改革,但認為中國的計劃基本上是個好計劃。美國財政部長摩根韜明白中國佔據了主動權,在此情形下中美勢必需要達成一定協議獲得外匯,但他雖然熱衷於援助中國,但也希望中國貨幣和美元掛鈎。[12][13]法幣改革的突然宣佈令日本商家、政府和軍方都感到不滿。法幣改革方案公開當天的11月3日夜,上海的日商銀行集會決議拒絕支持法幣改革,交易可以通過法幣,但持有白銀絕不上繳;後來態度軟化,決定上繳上海庫存白銀,然而另一方面不但拒絕上繳華北白銀,反而要求中國政府不得將華北收繳的白銀南運。日本的軍部日本外務省在11月6日照會中國外交部官員,認為中國是獲得英國李滋-羅斯代表團支持後宣佈法幣改革,中國倒向英美嚴重損害日本利益和中日關係,日本會在華北事變更加強硬,但中方也是針鋒相對予以駁斥。日本軍部也在11月9日發佈措辭強硬的聲明,強烈反對中國的白銀國有令,宣稱國民政府已經不為國民所信任,發行的法幣將來也會淪為廢紙,發行法幣就是在破壞遠東和平,給自己自掘墳墓。日本在後來的侵華戰爭中還大肆偽造法幣,搶購物資,有在外匯市場擠兌法幣迫使法幣貶值,在佔領區禁止民眾使用法幣。[14]出於對日本的憎惡,美國人最終同意了中國的請求,中國則通過出售美國大量白銀換取大量外匯。[15]

參考資料

引用

  1. ^ 謝菊曾. 一九三五年上海白银风潮概述. 歷史研究. 1965, (2) [202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4). 
  2. ^ 王國鄉,鄭垣主編,中國企業金融實務全書,中國物價出版社,1994.06,第1049頁
  3. ^ 李愛 2014,第2頁.
  4. ^ 城山智子 2009,第173-175頁.
  5. ^ 李愛 2014,第114-123頁.
  6. ^ 任東來. 1934—1936年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 歷史研究. 2000, (10) [202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4). 
  7. ^ 侯桂芳. 上海银钱界与1935年白银风潮.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 31 (3) [202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4). 
  8. ^ Rossell 1992,第140-142頁.
  9. ^ Young 1981,第241頁.
  10. ^ 李愛 2005,第175頁.
  11. ^ 張秀莉 2018,第97-100頁.
  12. ^ Rossell 1992,第142頁.
  13. ^ Young 1981,第263頁.
  14. ^ 張秀莉 2018,第95-96頁.
  15. ^ Young 1981,第264頁.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