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塞拉西一世
海爾·塞拉西一世(岩哈拉語:ቀዳማዊ ኃይለ ሥላሴ,羅馬化:qädamawi haylä səllasé,1892年7月23日—1975年8月27日)出生自埃塞俄比亞南部紹阿的貴族家庭。在1916年的政變後擁護孟尼利克二世之長女佐迪圖擔任女王,並擔任皇儲兼攝政王。1924年4月前訪歐洲,並使埃塞俄比亞帝國加入國際聯盟。為了對抗意大利、英國、法國的勢力,於是親近美國與日本。
海爾·塞拉西一世 | |
---|---|
埃塞俄比亞皇帝 | |
統治 | 1930年11月2日-1974年9月12日 (43年314天) |
加冕 | 1930年11月2日 |
前任 | 佐迪圖 |
繼任 | 阿姆哈·塞拉西一世(流亡) |
埃塞俄比亞攝政王 | |
統治 | 1916年9月27日-1930年11月2日 (14年36天) |
出生 | 埃塞俄比亞帝國哈勒爾州 | 1892年7月23日
逝世 | 1975年8月27日 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 | (83歲)
安葬 | 2000年11月5日 |
配偶 | 梅南·阿斯福(1889年-1962年) |
子嗣 | 坦納尼沃克·普安公主 阿姆哈·塞拉西一世 澤內貝沃克·普安公主 特謝·普安公主 馬康南王子 薩赫勒·塞拉西王子 |
王朝 | 所羅門王朝 |
父親 | 阿斯福·阿里 |
母親 | Woizero Sehin Mikael |
1935年領導軍民抗擊貝尼托·墨索里尼治下的法西斯意大利侵略,1936年流亡英國倫敦,呼籲國際聯盟和西方世界大國阻止法西斯侵略,1942年隨英軍回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於非洲聯盟有相當優秀的外交表現,但是國內內政因為繼續君主獨裁,慢慢產生許多矛盾。1960年發生擁立皇太子的軍方政變未遂。1970年因為國內嚴重饑荒與蘇彝士運河關閉造成的油價高漲,讓國民生活陷入危機。一部分的統治階層囤積食物更使農村出現餓死者。在埃塞俄比亞社會陷入混亂時,皇帝不但沒有處理還試圖掩蓋饑荒的事實,造成國際撻伐。
1973年埃塞俄比亞爆發內戰,因為一張皇帝在皇宮內餵食寵物獅子生肉的照片流出,飽受饑荒之苦的人民嚴重不滿。1974年9月12日早上海爾·塞拉西一世在宮中被政變的陸軍部隊逮捕,並宣佈退位。於拘禁中的1975年逝世。
名稱和稱號
海爾·塞拉西原名里[a]·塔法里·馬康南。後來成為馬康南公爵,並在1928年成為國王。1930年他正式加冕為帝,成為海爾·塞拉西一世[b]。同時還獲得「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225代繼承者」、「猶太族的雄獅」、「上帝的特使」等稱號。[1]
生平
早年生涯
海爾·塞拉西一世於1892年7月23日出生於埃塞俄比亞東部的哈拉爾市的岩哈拉族貴族世家。其父馬康南公爵為當時埃塞俄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表弟,都城亞的斯亞貝巴所在地紹阿地區的大貴族,時為哈拉爾省總督,以血緣上來說他是阿杜瓦戰役英雄孟尼利克二世的表侄。[2] 塔法里有兄弟姐妹十人。只有他和同父異母的哥哥伊爾瑪長大成人。塔法里的生母在他幼年時死去。他生來個子矮小,但剛強機智、聰慧過人、善於騎射,深得父親寵愛,並於哈拉爾的羅馬天主教神父處學得法語。塔法里從小記憶力驚人,甚至到晚年都能全憑自己記憶寫出回憶錄。由於其出眾的才能,孟尼利克二世於1903年將其召入宮中,陪伴王儲埃雅蘇一起學習。從小便表現出了充滿自信壓倒一切的個性。
哈拉爾省總督時期
1906年,馬康南公爵病逝。孟尼利克二世尊重他生前的願望,任命長子伊爾瑪侯爵繼父位為哈拉爾省總督,塔法里侯爵為薩拉爾縣的縣長[3]。次年,進入剛剛成立的孟尼利克二世學校念書。1909年結束學業,出任西南部錫達莫省總督,任職期間頗有建樹。兩年後由於其兄病逝而被任命為哈拉爾省總督。同年,娶孟侖為妻。孟侖為沃洛省米海爾王之女,其家族屬於埃塞俄比亞另一主要民族蓋拉族人。這種聯姻關係極大提高了塔法里的政治地位和影響。
1913年孟尼利克二世病逝,繼位的埃雅蘇無力繼續其進行的一系列近代化改革。隨之,封建諸侯割據形勢加重,國庫逐漸空虛,土地兼併嚴重,國內的矛盾逐漸尖銳化。主張革新的地主、商人、知識分子逐漸形成了改革派,追隨孟尼利克二世的改革道路。
塔法里追隨孟尼利克二世熱心於改革。他接任哈拉爾省總督後推行過去在錫達莫省的做法:廣泛進行土地登記便於有效徵稅;實行行政官員薪金制,禁止自行籌款。農村中的土地兼併因此得以限制。塔法里因此得到了改革派的稱讚。
攝政王時期
1916年,皇族會議廢黜皇帝埃雅蘇,立孟尼利克二世女兒佐迪圖為皇帝,並推舉塔法里為攝政王,封公爵稱號,開始登上國家權力中心。
塔法里利用自己掌握的任免文武官員和控制財政等權力,積極進行有利於全面推行革新的活動。為了確保國家發展的和平外部環境,避免西方殖民主義的威脅。他力主參加國際聯盟。之後埃塞俄比亞又在1928年、1929年、1930年先後與意大利、美國、日本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這些都是埃塞俄比亞這非洲國家在外交的重大勝利。
塔法里還認為,「為了便利我們的發展」,「擺脫歐洲的包圍」,需要「歐洲的進步」[4] 因此決意周遊列國親自了解外國經驗。從1923年起的兩年時間裏塔法里訪問了也門、巴勒斯坦、埃及、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典、意大利、英國、瑞士和希臘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考察了各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因此他更堅定了走革新的道路,並將他學習經營使用於國內的改革之中。[5] 主張改革的各個階層集結在塔法里麾下,他成為了埃塞俄比亞改革派的領袖,他們自稱為青年埃塞俄比亞派。塔法里攝政後,在1918、1924、1928年三次發佈敕令,採取嚴厲措施改變了當時國內盛行的奴隸買賣和奴隸制度。地方上的割據勢力對此極端不滿,紛起反抗。在朝廷中以佐迪圖女皇為代表的保守派們也堅決反對塔法里的改革主張和活動,打算消滅青年埃塞俄比亞派。但塔法里掌握着軍隊指揮權,使得佐迪圖不得不依靠地方諸侯武裝討伐塔法裏,幫助她推翻攝政。
1928年佐迪圖密令錫達莫省總督巴爾查侯爵帶兵1萬人向亞的斯亞貝巴進軍。1930年初,佐迪圖的前夫、岡達爾省和貝格姆迪爾省的總督古格薩.沃利公爵率領裝備有機槍和野炮的數萬名精兵進逼亞的斯亞貝巴,沿途得到提格雷、戈賈姆兩省封建主的全力支持。塔法裏面對這些挑戰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對地方軍閥巴爾查,塔法里一方面採取妥協設宴款待並獎勵以安撫其心;又同時對其下屬進行賄賂收買,以圖瓦解。當後來塔法里以重兵包圍巴爾查的兵營時後者的士兵幾乎已經全部跑光,巴爾查無力反抗只得投降最後被投入監獄。
對付實力強大的古格薩叛軍,塔法里做好了充分的應戰準備。在此之前他利用保守派陸軍大臣去世的機會立即任用改革派陸軍大臣穆盧吉塔,由他主持軍務。穆盧吉塔上任後積極聘請歐洲國家的軍事使團訓練新軍,從外國購買飛機大炮等現代化武器裝備軍隊。塔法里同時還注意改善在埃塞俄比亞有強大勢力的基督教會的關係,任用埃及亞歷山大城來的西里爾為新的大主教,又任命五個埃塞俄比亞人為主教,他們都成了塔法里積極的支持者。這時,已經深居簡出的佐迪圖女皇事實上已經被孤立了。
在同古格薩叛軍作戰時,新裝備的飛機大炮都派上了用場。飛機進行偵查所獲得的軍事情報克服了埃塞俄比亞交通不便地形複雜所造成的通訊困難,很快完成了對叛軍的包圍。古格薩軍隊受塔法里先遣部隊的引誘,誤入包圍圈,塔法里利用大炮飛機輪番轟炸。同時飛機還散發了西里爾大主教所簽署的傳單,號召基督徒們不要為古格薩賣命,此舉瓦解了叛軍的士氣,並紛紛投降。戰爭從清晨一直持續到將近中午,穆盧吉塔指揮軍隊密集衝鋒,一舉殲滅敵軍,古格薩本人受重傷而死。
與此同時,塔法里還粉碎了佐迪圖依靠其近衛軍消滅塔法里的陰謀。1928年9月一天上午,身為攝政王的塔法里照例去皇宮處理政府日常事務。佐迪圖傳令召見塔法裏,而他到場時卻發現四周架起了機槍。突然間女皇近衛軍的槍口對準了他,女皇指責他陰謀篡位。塔法里二話不說,返身走向大門,喝令士兵開門。此時消息已傳至塔法里家中,妻子孟侖夫人急速集結周圍的警衛趕往皇宮。當大門打開時,警衛們衝了進去擊敗了猝不及防的近衛軍。此後,塔法里已事實上控制了皇宮。佐迪圖作為埃塞俄比亞「眾王之女王」已經徒具虛名了,全國政務均由攝政王全權管轄。佐迪圖做出改變,授予他「捏古斯」(意為萬王之王)的稱號,在隆重的加冕儀式上將王冠傳戴在了塔法里頭上。這段加冕具有爭議,因為這使得埃塞俄比亞同時有兩個君主。
古格薩身亡後,佐迪圖消滅改革派的希望落空,從此精神崩潰一病不起,數日後死去。[6] 1930年4月3日,塔法里向全國發表公告,宣佈女皇已經離開人世,要求大家各安其職,「我將按照我的父輩傳給我的法律和赦令統治你們」。為舉行冕典禮皇室在亞的斯亞貝巴的聖佐治大教堂外建立了一座孟尼利克二世的騎馬雕像,以顯示塔法里是孟尼利克二世改革事業的繼承者。
埃塞俄比亞皇帝時期
1930年11月2日,37歲的塔法里正式加冕稱帝,成為海爾·塞拉西一世。孟侖夫人加冕為皇后。阿斯法·沃森立為皇太子。
現代化改革
海爾·塞拉西稱帝後,大力實施改革措施。他以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為藍本,於1931年頒佈了埃塞俄比亞有史以來第一部憲法,即「1931年憲法」。[7] 憲法確立了議會制度,設立參議院和眾議院,談論由皇帝交議的各項事務。參議員議員經皇帝提名從貴族中選出。眾議院議員經貴族提名產生,「直到人民有能力時進行選舉」。憲法還規定加強司法部門的工作,法官要「從由司法經驗的人中挑選任命」,獨立行使職責。國家的財政收入歸國庫,需要時只能「按照年度預算的規定使用」。這些規定對封建勢力多少有些限制。憲法裏還有些保護人民權力的條文,如承認公民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公民有工作的權利、居住和遷徙的自由;反對強迫勞動,維護人權等。
這部憲法還確認了海爾·塞拉西皇帝的「神聖」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權力。規定皇帝有權召開和解散議會,任免大臣,在議會兩院休會期間發佈代替法律的赦令;皇帝握有軍隊的最高指揮權,對外有權同外國談判和簽訂條約、宣戰。憲法還寫上海爾·塞拉西的家系是「唯一合法的皇族」應不間斷地傳至後世。顯然這些都是以法律形式維護君主權力的措施。
海爾·塞拉西為維護「國家聲譽」,嚴格執行過去多次發佈的禁止奴隸販賣和奴隸制度的赦令。1931年再次發佈赦令,規定凡是繼續從事奴隸買賣的人將受到嚴厲懲處,地方當局辦事不力者,輕則罰款,重則撤職,直至交由法院處置。並要求加快釋放奴隸的工作。全國各地分設62個奴隸事務管理局,負責具體事宜,嚴格執行主人死後奴隸隨之解放的原則。成效明顯,至1934年全國已解放奴隸達4萬多人(但只限奴隸的子女,現任奴隸則在40年代正式解放)。
在國家建設方面,海爾·塞拉西着力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和立法制度。首先,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在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設置教育部,領導教育工作。創辦國立小學,除使用當地語言外還學習英語或法語。30年代中期在各個省興辦了10所小學,還在首都開設了一所女子學校,另有酋長子弟學校一所。在積極聘請外國教師同時還派遣學生出國留學。其次,鼓勵發展報刊新聞事業,創辦了幾家印刷廠。第三,廢除了中世紀遺留下來的習慣法,頒佈了《懲治犯罪條例》,依靠法制穩定社會秩序。
為了推動經濟發展,海爾·塞拉西對農民實行放寬政策。1932年頒佈赦令,廢除「德爾戈」制度[c]。1933年又頒佈法律免除農民的欠稅,降低農業稅和商業稅。1935年又頒佈赦令,取消了「蓋爾巴」制度。[d]。在財政金融方面推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加快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設立了國家銀行,發佈國家貨幣。
在軍事方面。海爾·塞拉西將軍隊編制分為皇帝的近衛軍和各省自己管轄的軍隊;省屬軍隊又分為正規軍和地方軍。在派遣青年軍人去法、意、比利時等國學習軍事技術同時又聘請外國軍事使團訓練本國軍隊。由比利時教官訓練皇家近衛軍,在1934年建立了一所軍事學院,由瑞典軍官負責訓練。在亞的斯亞貝巴建設了飛機場,成立了一支小型空軍,聘請比利時顧問訓練飛行員。新實行徵兵制保證了兵員的來源。經過幾年建設,埃塞俄比亞擁有了一支20多萬人的軍隊。其中的皇家近衛軍受過現代化作戰的訓練,有較強戰鬥力。
1930年起的4年時間裏海爾·塞拉西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得統一的國家得到了鞏固和發展。但是改革由於意大利的入侵而被迫中斷。
埃塞俄比亞有着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農業原料,早為意大利所垂涎。1888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佔領了厄立特里亞全境。
1889年,意大利與埃塞俄比亞簽定了《烏西阿利條約》。1890年,意大利進而據此宣佈埃塞俄比亞為意大利保護國。1895年意大利就曾入侵埃塞俄比亞(第一次意埃戰爭),但意大利在阿杜瓦戰役中慘敗給孟尼利克二世[8][9][10]。1920年代墨索里尼上台後積極擴軍備戰,而埃塞俄比亞成為其在海外的首要侵略目標。
從1934年上半年起,意軍利用已經佔領的殖民地厄立特里亞和索馬里向埃塞俄比亞邊界進行頻繁的武裝挑釁,製造衝突。最嚴重的是1934年12月5日,意軍越過邊境深入瓦爾瓦爾地區襲擊當地埃塞俄比亞駐軍哨所,槍殺大批埃塞軍。製造了震驚世界的「瓦爾瓦爾事件」。同時,意大利還利用大量錢財賄賂埃塞俄比亞國內公開反對中央政府的封建諸侯,挑動他們反對海爾·塞拉西皇帝。
面對意大利的侵略行為,海爾·塞拉西最初希望通過外交解決,首先根據1928年同意大利簽訂的和平友好條約希望意大利停止侵略行徑。同時又根據國聯盟約,希望國際社會制止意大利,對其實行制裁。但是他的希望全部落空了,英、法為主導的國聯對意大利實施了綏靖政策。海爾·塞拉西後來曾痛苦地說「迄今為止,我們從沒有從國際聯盟得到任何希望或任何好處。」[11]
1935年7月,當墨索里尼不斷發出戰爭叫囂,戰爭一觸即發時,海爾·塞拉西在議會發表演說,向全國人民發起保衛祖國的號召。他呼籲:「士兵們!商人們!老人、青年、男人和女人們,團結起來,為保衛我們的國家共同戰鬥!」[12] 之後,在各地招募義勇軍,籌集糧食,進行戰爭的動員。10月3日清晨,意軍大舉發動戰爭,入侵埃塞俄比亞國土。五小時後,海爾·塞拉西發表廣播講話,要求人民緊急行動起來,「拿起武器」,去「打倒侵略者」,「為了埃塞俄比亞的獨立,我將毫不猶豫地灑盡我的鮮血」。兩天後,海爾·塞拉西以政府名義,向國際聯盟發出照會,表達了埃塞俄比亞抗擊侵略者的決心。
戰爭爆發後,海爾·塞拉西的講話贏得了全國各階層的廣泛支持激發了全體國民的愛國熱情。群眾紛紛參加志願軍,一支包括數十萬人的抗戰隊伍組織起來了,農民和牧民節省下自己的糧食供應前線,還趕着騾馬幫助前線運送彈藥。海爾·塞拉西皇帝親自來到前線,設立指揮中心,召開軍政官員會議,為各省劃分固定的防線和後備基地制定作戰計劃,皇帝本人甚至親自上陣。在保衛德西埃的戰役中,當意大利大批戰機低空掃射造成慘重傷亡時,海爾·塞拉西不顧衛兵勸告親自上陣,端起機槍對意機開火。1936年3月的梅丘戰役中,他親自指揮作戰,在戰鬥激烈時,深入戰士班組,俯臥在潮濕陰冷的壕溝裏,開動機槍掃射敵軍。因此,他得到了人們的讚頌,稱其為「戰士皇帝」。
由於埃塞俄比亞的堅決抵抗,使意大利依靠突然襲擊的閃電戰術和在短時間內贏得戰爭的企圖失敗。墨索里尼急忙任命佩特羅·巴多格里奧元帥為侵埃塞軍總司令,向埃塞俄比亞大舉增兵。到1936年初,意軍已激增到50萬人。並且違反國際公約使用毒氣,造成了埃塞軍極大的損失。
從三月起的兩個月時間裏,意埃雙方連續進行了五場大戰,各自動員數萬乃至十多萬人參戰。埃塞軍堅持使用陣地戰和攻堅戰而且其裝備遠遠落後於意軍,又缺乏空中支援和砲兵支援,損失慘重,其中尤其以梅丘戰役最為慘烈。
梅丘地區扼守埃塞俄比亞北方通往亞的斯亞貝巴的要道。海爾·塞拉西在此處集結了最精銳的皇帝近衛軍和數萬主力部隊於此。急於尋求埃塞軍主力決戰的意軍司令部,連續出動數百架次飛機轟炸,甚至釋放毒氣,並且利用火砲優勢,經過3天激戰,埃塞軍戰死者達9000多人,皇帝近衛軍幾乎全軍覆沒。此後埃塞軍正規部隊已不復存在,戰局急轉直下。亞的斯亞貝巴已經完全暴露在意軍面前。海爾·塞拉西曾計劃遷都西部地區的戈雷繼續戰鬥,但因為意軍進展迅速計劃無法實現。
緊急時刻海爾·塞拉西召開大臣會議,最後以21票對3票贊成他攜帶家眷離開埃塞俄比亞。1936年5月2日清晨,皇帝一行乘坐專列火車前往吉布提,並轉乘英國軍艦開始了他在海外的4年流亡生活。5月5日,意軍攻佔亞的斯亞貝巴。5月9日,墨索里尼宣佈吞併埃塞俄比亞。
流亡海外
海爾·塞拉西流亡海外後處境十分艱難,但他仍然堅持反對意大利法西斯的鬥爭,先到耶路撒冷,後在倫敦組織流亡政府。他在英國居住期間處處受到冷落甚至歧視。英國政府對他拒不以國賓相待,英王和首相拒絕同他見面,當時的英國財政大臣尼維爾·張伯倫公開聲稱埃塞俄比亞「已經無法恢復皇帝的統治」。[13] 英國政治界的一些頭面人物勸告海爾·塞拉西退位了事。法國政府也不承認海爾·塞拉西是埃塞俄比亞的國家元首,稱其為「下了台的皇帝」。英、法兩國為了自身利益,在埃塞俄比亞問題上對意大利採取妥協退讓政策。他們先後與意大利簽訂秘密協定,準備承認意大利佔領埃塞俄比亞,進而把後者從國際組織中清除出去。
海爾·塞拉西針對英、法等西方盟國的背叛採取了激烈鬥爭。他於1936年6月、1938年5月先後兩次前往日內瓦參加國際聯盟大會發表演說。他譴責意大利不顧國際公約,對國聯成員國埃塞俄比亞使用毒氣,大規模屠殺平民,聲明埃塞俄比亞不會向強權低頭,同時斥責英、法散佈的「不承認就沒有和平」的論調。他說:「國聯的最基本任務是要保衛和平」,只有不承認侵略者的非法領土吞併才能保衛和平,「國聯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其他選擇的自由」。[12]
他嚴肅指出,英、法的所作所為實際上「已經撕毀了保證它們自己獨立的國聯盟約」[12] 終將自食其果。海爾·塞拉西的演說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世界面前顯示了埃塞俄比亞抗擊侵略者的決心,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在道義上和物質上支持埃塞俄比亞。
與此同時,埃塞俄比亞國內的游擊戰也在不斷發展。早在海爾·塞拉西離開埃塞俄比亞時,就曾經決定伊姆魯公爵為「皇帝代表」,領導國內抵抗運動。在國外的海爾·塞拉西不斷同國內抗戰領導人取得聯繫,鼓勵他們堅持鬥爭,不斷表示他在將來會回國領導抗戰。他還同流亡在巴勒斯坦、蘇丹、吉布提和英屬索馬里的愛國者保持密切來往,並在物質上大力資助。在倫敦,埃塞俄比亞愛國者創辦報紙《新時代與埃塞俄比亞新聞》刊登海爾·塞拉西的講話和文章,該報用岩哈拉語出版,秘密運回國內,在抗意官兵中廣為流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國內的許多抗意組織繼續尊奉海爾·塞拉西為自己的領袖。如著名的「黑獅會」在章程中明確規定海爾·塞拉西為領袖。1937年夏天,國內各游擊隊組織聯合成立了領導機構「團結合作委員會」,也將他列為自己的領袖。
光復埃塞俄比亞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對英、法宣戰。英、法長期對意大利的綏靖政策宣告破產。同時德軍於幾天後佔領了巴黎,法國宣告滅亡,英國的處境也極為艱險,國土不斷受到德國飛機的轟炸。
英國在此時注意到了埃塞俄比亞境內的反法西斯力量,開始向他們提供武器彈藥和各種裝備。海爾·塞拉西也於此時乘機從英國返回非洲,並在蘇丹喀土穆組織了新政府,簽署了解放埃塞俄比亞宣言書,並印成傳單用飛機散發到意屬東非的領土上。
成功解放埃塞俄比亞後,抗意戰爭的勝利和國家獨立的恢復使海爾·塞拉西贏得了巨大的聲譽。貴族們稱其為「偉大的皇帝」、「埃塞俄比亞之父」。他宣佈埃塞俄比亞的歷史將開始「新的紀元」,即將建立一個博愛、民主和自由的國家。
戰後重建
戰後初期,他繼續執行過去的改革措施。改革稅制,對耕地徵收現金稅,廢棄實物代稅制;嚴格執行政府官吏和軍隊的固定薪金制,薪金由國庫提供,不得自由籌措薪餉;厲行廢止奴隸制,最終於50年代徹底廢除了盛行千年的奴隸制;發展文化教育,創辦各種學校,包括興建第一所大學,發展中學和各種職業學校。這些措施使得國家在戰後得到了迅速的恢復。
倒向美國
二戰結束後,美國趁英法實力衰弱之機,開始將觸角伸向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埃塞俄比亞。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海爾塞拉西在外交上投靠美國,成為美國在非洲的重要盟友。1953年,埃塞俄比亞同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並先後簽訂了10多個軍事和經濟協定,美國也在埃塞俄比亞設立了軍事基地。為拉攏塞拉西皇帝,美國給埃塞俄比亞的軍援高達1.5億美元,佔了當時美國給整個非洲軍援的一半,這些援助主要用於為埃塞軍添置武器裝備;美國還派出軍事顧問小組,負責訓練埃塞軍。在美國的大力扶持下,埃塞俄比亞很快建立了一支很有規模的軍隊,其實力在東非乃至整個非洲都屈指可數;軍事實力的增強讓塞拉西的野心迅速膨脹,他覺得埃塞俄比亞已經有資本在世界事務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幫助美國「維持全球秩序」。[14]
參加韓戰
韓戰爆發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決定派遣聯合國軍支援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作戰。
聯合國軍參與韓戰的消息傳到埃塞俄比亞時,塞拉西皇帝立刻決定參加聯合國軍。當時,埃塞俄比亞國內輿論也是求戰呼聲日高,大部分軍方人士急切求戰,認為遠在東方的北韓,即使有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也不足以抵禦聯合國軍的坦克和大炮,如果戰爭進展順利,可以在當年就解決問題回家過聖誕節;不久,塞拉西就宣佈派遣一個步兵營參加戰鬥。
1950年7月,杜魯門任命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聯合國軍正式建立。由於路途遙遠加上其他問題的耽擱,埃塞俄比亞營1951年7月才抵達朝鮮半島,此後一年多時間裏他們一直沒有參加戰鬥。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進入膠着狀態,為打破僵局,美軍決定發起上甘嶺戰役,奪取戰場主動權。為了儘可能多地集中兵力,埃塞俄比亞營上了戰場,1952年10月31日,聯合國軍指揮部指派韓軍一個團和埃塞俄比亞營向上甘嶺發起攻擊。
獨裁統治
對內海爾·塞拉西則進一步加強皇權專制。1955年,他舉行了紀念自己稱帝25周年的盛大慶典。同時頒佈了一部新憲法《1955年憲法》,加強獨裁統治。該憲法規定眾議院議員由選舉產生外,幾乎所有其他的條款都確立了皇權的絕對權威。如再次確認皇帝的世襲制度;規定將全國最大的金礦變為皇帝的私人財產以滿足自身奢華的生活;甚至明文規定皇室開支佔全國預算開支的比例,當時的皇室開支甚至達政府對農業投資的四倍。為了安撫地方封建勢力,加強他們對皇室的向心力,政府停止實施過去的土地登記和稅收制度改革,廣泛實行了土地分封。[15]
海爾·塞拉西的政策,導致經濟嚴重惡化,社會動亂不斷發生。1960年12月,當他訪問巴西時,皇家警衛隊司令門吉斯圖、紐威等人發動軍事政變,逮捕了皇太子沃森等一批宮廷顯貴,成立了革命委員會。海爾·塞拉西急忙從外國趕回,依靠美國的幫助和仍然支持他的陸軍部隊平息了政變。1962年2月16日,皇后孟侖夫人因長期患病去世,自此海爾·塞拉西更加嚴厲地鎮壓農民和學生的反抗。[15]1962年11月,擅自取消埃厄聯邦制度,強行把厄立特里亞變成埃塞俄比亞的一個省,引發厄立特里亞獨立戰爭。[16]
退位死去
1974年1月初,在南部駐防的一支衛戍部隊因缺水缺糧而發生兵變。很快,各地駐軍紛紛起義。他們要求提高軍餉、改善伙食和服役條件。2月初,鬥爭浪潮波及城市,知識分子和工人事先上街示威遊行,學生罷課,要求保證最低生活水平和畢業後的就業機會;教師罷教,要求提高工資;出租車司機要求提高收入。皇帝採取了關閉大學的方法企圖鎮壓騷亂,結果適得其反,工會號召全國工人總罷工,農民到處進行奪地和自發奪取地主財產的鬥爭,城鄉處在一片混亂中。
海爾·塞拉西採取各種辦法,企圖平息事態。他先口頭答應提高工資,撤換政府官員;後又答應半年之內頒佈新憲法。他宣佈將給人民更多的民主權利,然後涉及具體問題時卻是措辭含糊。同時,他還是一再聲稱至高無上的權利是上帝賜予的,是不可改變的。
由於對政府和皇帝的不滿,下級軍官成立了一系列委員會,控制軍隊指揮權。由正規軍、警察和地方部隊三支力量成立了「協調委員會」。1974年5月,在違背皇帝願望的情況下,軍隊陸續逮捕了至少200名大臣、達官和將軍。「協調委員會」事實上掌握了國家政權。同年9月12日,由「協調委員會」組成的臨時軍政府一號文件,宣佈永遠廢黜皇帝,結束君主專制制度。[17]此後海爾·塞拉西一直被軟禁在皇宮裏。
1975年8月27日,臨時軍政府宣佈海爾·塞拉西當天因病逝世,是年83歲。根據傳聞,海爾·塞拉西懷疑是被門吉斯圖以枕頭悶死。[18]
埋葬
海爾·塞拉西死後,遺骨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下落不明,直到1992年門吉斯圖政權崩潰後,才在舊宮殿的地下挖出。2000年,被隆重葬於亞的斯亞貝巴的至聖三者大聖堂內。他的石棺上方有一幅巨大壁畫,內容就是塞拉西接受意大利侵略者投降的歷史一幕。
他的兒子阿斯法在逃往美國後於1989年自稱為阿姆哈·塞拉西一世,1997年在弗吉尼亞州去世。阿斯法的兒子,澤拉·雅克布·阿姆哈·塞拉西,現在居住在亞的斯亞貝巴。
軼事
愛獅君王
獅子在埃塞俄比亞自古是統治者權力的象徵。根據史書記載,埃塞俄比亞的開國皇帝是示巴女王與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私生子。由於所羅門王所在宗族的族徽是一頭被稱為「猶太之獅」的雄獅,因此這頭雄獅自然而然成為埃塞俄比亞王朝的象徵。
海爾·塞拉西十分喜愛獅子,在他即位後,不但在1948年建立「獅子園」,親自豢養許多獅子,還不惜工本,帶着獅子週遊歐洲列國,引起很大轟動。說起埃塞俄比亞獅子的確與眾不同,它比別的非洲獅更健碩,毛更黑亮,體態優雅,被埃塞俄比亞人奉為國寶。周末帶孩子去動物園看獅子,一度成為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人的時尚。
1970年埃塞俄比亞爆發大饑荒,餓莩遍野,結果一張皇帝塞拉西給獅子餵鮮肉的照片引發了政治暴動。1975年,被軟禁的塞拉西於皇宮中鬱鬱而終,一代「雄獅之主」黯然謝幕。[19]
拉斯塔法里運動
拉斯塔法里運動(Rastafari movement),又被稱為拉斯塔法里教(Rastafarianism),是1930年代起自牙買加興起的一個黑人宗教運動。該運動信徒相信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是上帝在現代的轉世,是聖經中預言的彌賽亞重臨人間[20]。拉斯塔法里(Ras Tafari)一名即是對海爾·塞拉西的指稱,其中Ras是岩哈拉語中「首領」之意,Tafari是海爾·塞拉西即位前使用的名字。在這個教派里,他們用「猶大之獅」來作為海爾·塞拉西一世的象徵。他們認為,海爾·塞拉西一世是猶大支族的後裔,有着大衛王及所羅門王的直系血脈,亦是《啟示錄》裏所提及的「猶大支派中的獅子」。
雷鬼樂深受拉斯塔法里運動影響,同時,隨着雷鬼樂風靡全球,拉斯塔法里運動也得到了廣泛傳播。現在,據估計全球拉斯塔法里信徒已經超過100萬人。在其發源地牙買加,有5%-10%的國民自認為拉斯塔法里信徒。[21][22]
榮譽
國內勛獎
- 埃塞俄比亞帝國
- 大指揮官級埃塞俄比亞之星勳章(1909年頒發)
- 示巴女王勳章頸鏈(1917年2月11日頒發)
- 聖佐治軍事功績獎章(飾有3枚棕櫚葉,1923年頒發)
- 金質尼利克二世軍事獎章(1923年)
- 大綬級孟尼利克二世勳章(1924年頒發)
- 所羅門勳章大頸鏈(1930年頒發)
- 大綬級聖三一勳章(1930年頒發)
- 忠誠勳章
外國勛獎
-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 爵級大十字級聖米迦勒及聖佐治勳章(1917年頒發)
- 英國
- 榮譽爵級大十字級巴斯勳章(1924年頒發)
- 榮譽爵級大十字級皇家維多利亞勳章(1930年頒發)
- 編外嘉德騎士勳章(1954年頒發)
- 伊利沙伯二世加冕禮紀念獎章(1953年6月2日頒發)
- 意大利王國
- 爵級大十字級意大利王室勳章(1917年頒發)
- 聖莫里斯和拉撒路勳章(1924年頒發)
- 至聖報喜勳章(1928年頒發)
- 意大利
- 大十字級意大利共和國功績勳章(1955年頒發)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 大軍官級榮譽軍團勳章(1918年頒發)
- 大十字級榮譽軍團勳章(1924年頒發)
- 聖塞巴斯蒂安和聖威廉騎士勳章頸飾
- 銅質棕櫚葉1939年-1945年戰爭十字(1945年頒發)
- 戰爭獎章(1954年頒發)
- 希臘王國
- 大十字級希臘救世主勳章(1959年頒發)
- 領環大綬級聖佐治與聖君士坦丁勳章
- 一級軍事功績獎章(1954年10月28日頒發)
- 希臘正教會
- 比利時
- 大綬級利奧波德勳章(1924年頒發)
- 大十字級利奧波德二世勳章
- 埃及王國
- 大綬級默罕默德·阿里勳章(1924年5月3日頒發)
- 大綬級默罕默德·阿里勳章頸飾(1930年頒發)
-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
- 大十字級聖馬可勳章(1973年9月28日頒發)
- 埃及
- 大綬級尼羅河勳章(1960年5月22日頒發)
- 盧森堡
- 大十字級拿騷王室金獅勳章(1924年5月25日頒發)
- 葡萄牙
- 大十字級阿維什軍事勳章(1924年頒發)
- 大十字級塔與劍軍事勳章頸飾(1925年頒發)
- 大十字級三勳章大綬(基督軍事勳章、阿維什軍事勳章、劍之聖雅各軍事勳章,1959年8月10日頒發)
- 日本
- 荷蘭
- 大十字級荷蘭之獅勳章(1930年頒發)
- 大十字級威廉軍事勳章(1954年11月3日頒發)
- 大十字級奧蘭治王室勳章
- 波蘭第二共和國
- 白鷹勳章(1930年頒發)
- 美國
- 大指揮官級功績勳章(1945年頒發)
- 挪威
- 大十字級聖奧拉夫勳章頸飾(1945年頒發)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南斯拉夫之星勳章(1954年頒發)
- 德國
- 特等大十字德國功績勳章(1954年頒發)
- 科特迪瓦
- 丹麥
- 大象勳章(1954年頒發)
- 墨西哥
- 大綬級阿茲特克雄鷹勳章頸飾(1954年頒發)
- 奧地利
- 大十字級奧地利共和國服務功績勳章(1954年頒發)
- 南韓
- 越南共和國
- 大十字級保國勳章(1958年頒發)
- 緬甸
- 大指揮官級最光榮的真理勳章(1958年頒發)
- 巴西
- 大十字級南方十字勳章頸飾(1958年頒發)
- 印度尼西亞
- 一級印度尼西亞之星勳章(1958年頒發)
- 巴基斯坦
- 一級巴基斯坦勳章(1958年頒發)
- 布隆迪
- 泰國
- 蘇聯
- 一級蘇沃洛夫勳章(1959年頒發)
- 俄羅斯正教會
- 索馬里
- 大十字級索馬里之星勳章(1960年)
- 布干達
- 指揮官級盾矛勳章(1964年頒發)
- 伊朗
- 巴列維勳章頸飾(1964年頒發)
- 波斯帝國建國2500年紀念章(1971年10月14日頒發)
- 伊朗沙阿王室加冕獎章(1967年10月26日頒發)
- 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
- 大十字級羅馬尼亞之星勳章(1964年頒發)
-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 一級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國旗勳章(1964年頒發)
- 海地
- 大十字級榮譽功績國家勳章(1966年頒發)
- 讓-雅克·德薩林大帝勳章頸鏈(1966年頒發)
- 波蘭
- 大十字級波蘭復興勳章(1930年頒發)
- 馬來西亞
- 王國王冠勳章頸(1958年8月16日)
- 加納
- 伴騎級加納之星勳章(1970年頒發)
- 聖座
- 領環大十字騎士級教宗庇護九世騎士團勳章(1970年頒發)
- 領環騎士級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勳章
- 阿根廷
- 大十字領環級解放者聖馬丁將軍勳章(1970年頒發)
- 西班牙
- 騎士領環級卡洛斯三世騎士團勳章(1971年4月27日頒發)
- 貝寧
- 玻利維亞
- 大十字級安第斯禿鷹勳章(1966年頒發)
- 喀麥隆
- 中非
- 乍得
- 智利
- 功績勳章頸飾(1966年頒發)
- 剛果共和國
- 捷克斯洛伐克
- 一級白獅勳章頸飾(1954年)
- 芬蘭
- 鏈授大十字級芬蘭白玫瑰勳章(1949年)
- 加蓬
- 畿內亞
- 大十字級國家功績勳章
- 獨立運動獎章
- 伊拉克王國
- 鏈授大綬級哈希姆王室勳章
- 一級兩河勳章(1970年頒發)
- 約旦
- 肯雅
- 首席金心勳章頸飾
- 領環級大武士勳章
-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 黎巴嫩
- 卓越級功績勳章(1950年頒發)
- 利比里亞
- 利比亞
- 伊德里斯一世勳章(1956年頒發)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維
- 馬里
- 毛里塔尼亞
- 摩洛哥
- 大領環級穆罕默德勳章(1962年頒發)
- 尼日爾
- 尼日利亞
- 秘魯
- 大十字級秘魯太陽勳章(1966年頒發)
- 菲律賓
- 大十字級錫卡圖納勳章(1958年頒發)
- 沙地阿拉伯
- 一級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勳章(1971年頒發)
- 塞內加爾
- 蘇丹
- 榮譽頸章(1970年頒發)
- 敘利亞
- 中華民國
- 多哥
- 突尼西亞
- 柬埔寨
- 大十字級柬埔寨王家勳章
- 大綬級大南龍星
- 大領環級獨立國家勳章
- 烏干達
- 上沃爾特
- 委內瑞拉
- 領環級解放者勳章(1966年頒發)
- 扎伊爾
- 贊比亞
- 馬耳他
- 薩爾瓦多
- 瑞典
- 土耳其
- 聯合國
榮譽公民
- 貝爾格萊德榮譽市民(1954年授予)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榮譽公民(1972年)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 ^ Ghai, Yash P. Autonomy and Ethnicity: Negotiating Competing Claims in Multi-Ethnic States. 2000, page 176.
- ^ de Moor, Jaap and Wesseling, H. L. Imperialism and War: Essays on Colonial Wars in Asia and Africa. 1989, page 189.
- ^ White, Timothy. Catch a Fire: The Life of Bob Marley. 2006, page 34-5.
- ^ Rogers, Joel Augustus. The Real Facts about Ethiopia. 1936, page 27.
- ^ Marcus, A History of Ethiopia, page 123
- ^ Henze, Paul B. Layers of Time: A History of Ethiopia. 2000, page 205.
- ^ Nahum, Fasil. Constitution for a Nation of Nations: The Ethiopian Prospect. 1997, page 17
- ^ Anthony Mockler. Haile Selassie's War at p.61
- ^ Carlton, Eric. Occupation: Th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Military Conquerors. 1992, page 88-9.
- ^ Vandervort, Bruce. Wars of Imperial Conquest in Africa, 1830-1914. 1998, page 158.
- ^ Churchill, Winston. The Second World War. 1986, page 165.
- ^ 12.0 12.1 12.2 Selected speeches of His Imperial Majesty, Haile Selassie First, 1918-1967. at p.317,p.327
- ^ Anthony Mockler. Haile Selassie's War at p.51
- ^ 唯一被解放军痛殴的非洲国家军队. [2010-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4) (中文).
- ^ 15.0 15.1 雷沙德·卡普欽斯基. 皇帝:独裁政权的倾覆 Cesarz(The Emperor:Downfall of an Autocrat). 新星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13302487.
- ^ 埃塞总理阿比: 让非洲之角吹起和平之风. 鳳凰周刊. [2020-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Teum Teklehaimanot. The Derg (1974-1991). Ethiopiantreasures. [2020-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 ^ አፄ ኃይለ ሥላሴ፣ ባለ «ራዕዩ» ንጉሥ. 德國之聲(岩哈拉語版). [202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0).
- ^ 狮子让埃塞俄比亚人又爱又恨. [2009-04-01].[永久失效連結]
- ^ Sullivan, Michael, C. In Search of a Perfect World. 2005, page 86
- ^ Adherents.com: Major religions ranked by size - Rastafari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Barrett, Leonard E. Sr (1997) The Rastafarians. Boston: Beacon Press.
- ^ Murrell, Nathaniel Samuel and Spencer, William David and McFarlane, Adrian Anthony. Chanting Down Babylon: The Rastafari Reader. 1998, page 159.
來源
- 陳公元、唐大盾、原牧 主編:《非洲風雲人物》,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ISBN 978-7-5012-0191-4
- Fage, J.D., Roberts, A.D., and Oliver, Roland Anthon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 From 1905 to 1940, Volume 7. Cambridge: Press Si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4. ISBN 0-521-22505-1.
- Haile Selassie I. My Life and Ethiopia's Progress: The Autobiography of Emperor Haile Sellassie I. Translated from Amharic by Edward Ullendorff. New York: Frontline Books, 1999. ISBN 978-0-948390-40-1
- Paul B. Henze. "The Rise of Haile Selassie: Time of Troubles, Regent, Emperor, Exile" and "Ethiopia in the Modern World: Haile Selassie from Triumph to Tragedy" in Layers of Time: A History of Ethiopia. New York: Palgrave, 2000. ISBN 978-0-312-22719-7
- Ryszard Kapuściński, The Emperor: Downfall of an Autocrat. 1978. ISBN 978-0-679-72203-8
- Marcus, Harold G. A History of Ethiopia.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316. ISBN 0-520-22479-5.
- Dread, The Rastafarians of Jamaica, by Joseph Owens ISBN 978-0-435-98650-6
- Haile Selassie I : Ethiopia's Lion of Judah, 1979, ISBN 978-0-88229-342-4
- Haile Selassie's war : the Italian-Ethiopian Campaign, 1935-1941, 1984, ISBN 978-0-394-54222-5
- Haile Selassie, western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revolution in Ethiopia, 2006, ISBN 978-1-934043-20-2
- 片山正人「現代アフリカ・クーデター全史」叢文社, 2005年, ISBN 978-4-7947-0523-5C3022
- Selected speeches of His Imperial Majesty, Haile Selassie First, 1918-1967. Addis Ababa, Imperial Ethiopia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Publications &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Dept., 1967,OCLC Number:758016
外部連結
- Ethiopian Treasures - Emperor Haile Selassie I - The Ethiopian Revolution
- Imperial Crown Council of Ethiopia
- Speech to the League of Nations, June 193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ull text)
- Marcus Garvey's prophecy of Haile Selassie I as the returned messia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aile Selassie I and the Italo-Ethiopian wa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aile Selassie I, the Later Yea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 critical look at the reign of Emperor Haile Selassie I of Ethiopia
- BBC article, memories of his personal serva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atch News Reel: His Imperial Majesty, Emperor Haile Selassie I of Ethiopia visits Jamaica, 21 April 196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a Beta Kristiyan Haile Selassie I - The Church of Haile Selassie 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aile Selassie I Speaks -Text & Audio-
- Distressed Negus.. Time Magazine. November 15, 1937 [January 19,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