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府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5月3日) |
清朝政府,或稱清政府、清廷(滿語:ᡥᠠᡵᡤᠠᡧᠠᠨ
ᠶᠠᠮᡠᠨ ,穆麟德轉寫:hargašan yamun,內廷衙門),是指中國清朝的統治機構,以皇帝為最高領導人,身兼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軍事統帥,其範圍亦隨皇帝授權而定。清朝政府始於後金政權,長達296年,至1912年宣統帝退位後終結,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制政府。最初是仿效明朝建立的君主集權體制,不設宰相,先後由清朝皇帝主導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掌權。清末新政實施後,仿效西方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置責任內閣和內閣總理大臣,但因多半為皇族和滿人,遭漢人革命黨推翻。
清朝政府 | |
---|---|
國歌:《鞏金甌》 | |
首都 | 北京 |
常用語言 | 漢語 |
政府 | 君主專制 |
皇帝 | |
• 1616-1626 | 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 |
• 1636-1643 |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 |
• 1643-1661 | 世祖章皇帝福臨 |
• 1661-1722 | 聖祖仁皇帝玄燁 |
• 1722-1735 | 世宗憲皇帝胤禛 |
• 1735-1796 | 高宗純皇帝弘曆 |
• 1796-1820 | 仁宗睿皇帝顒琰 |
• 1820-1850 | 宣宗成皇帝旻寧 |
• 1850-1861 | 文宗顯皇帝奕詝 |
• 1861-1875 | 穆宗毅皇帝載淳 |
• 1875-1908 | 德宗景皇帝載湉 |
立法機構 | 資政院 |
貨幣 | 方孔錢、寶鈔、銀元 |
中央政府機構
後金時代
清朝政府最初的行政架構始設於後金皇太極時期,天聰五年(1631年),設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天聰十年(1636年)設立都察院。崇德二年(1637年)設立議政王大臣會議,這是後金時期和清初重要的決策機構。
入關至清中期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國都由盛京城遷至北京城,並增設多個中央行政機構。順治十五年(1658年)又仿照明朝內閣制度設立內閣[註 1],由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學士、侍讀學士等組成,負責起草、傳達詔令,進呈題疏,代批擬旨等。清朝的內閣名義上居中央輔政機構之首,但沒有明朝中後期內閣那樣的實權,內閣的最高長官大學士,雖然品極位崇,實際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為皇帝繕寫文書和諭旨而已。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內閣外另設立南書房,使之成為決策中心。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定名的辦理軍機事務處(簡稱軍機處)成為清中後期為皇帝服務的國家決策中心。至此,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至乾隆晚年始廢除。
晚清時期
晚清時期,國內外環境劇變。咸豐十一年(1861年),恭親王奕訢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處理與西方列強的交涉問題。清文宗駕崩後,穆宗繼位,東太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與西太后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共同聽政,支撐滿清政權。慈安太后死後,慈禧太后獨掌大權,成為晚清的實際統治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後,清朝政府開始推行新政。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9月,政府下詔訂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為十一部。宣統三年(1911年),成立一個以總理大臣為首的責任內閣。末帝溥儀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後,在北京紫禁城中依然保持着一個「遜清皇室小朝廷」,直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5日被迫出宮結束。
中央國家機關列表
機關名稱 | 成立時間 (西曆) |
成立時間 (中曆) |
廢除時間 (西曆) |
廢除時間 (中曆) |
---|---|---|---|---|
吏部 | 1631年 | 天聰五年 | 1911年 | 宣統三年 |
戶部 | 1631年 | 天聰五年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禮部 | 1631年 | 天聰五年 | 1911年 | 宣統三年 |
兵部 | 1631年 | 天聰五年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刑部 | 1631年 | 天聰五年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工部 | 1631年 | 天聰五年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外務部 | 1900年 | 光緒二十六年 | ||
學部 | 1905年 | 光緒三十一年 | ||
法部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陸軍部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海軍部 | 1910年 | 宣統二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民政部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
度支部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郵傳部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
農工商部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
內閣 | 1911年 | 宣統三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都察院 | 1636年 | 天聰十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理藩院 | 1639年 | 崇德三年 | 1911年 | 宣統三年 |
大理寺 | 1644年 | 順治元年 | ||
翰林院 | 1644年 | 順治元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資政院 | 1907年 | 光緒三十三年 | ||
弼德院 | 1911年 | 宣統三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軍機處 | 1729年 | 雍正七年 | 1911年 | 宣統三年 |
京城巡防處 | 1853年 | 咸豐三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會議政務處 | 1901年 | 光緒二十七年 | ||
北洋督練處 | 1901年 | 光緒二十七年 | ||
總理練兵處 | 1903年 | 光緒二十八年 | ||
清理財政處 | 1903年 | 光緒二十九年 | ||
稅務處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
督辦鹽政處 | 1909年 | 宣統元年 | ||
管理前鋒護軍等營事務大臣處 | 1911年 | 宣統三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京城營務處 | 1911年 | 宣統三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京城善後協巡總局 | 1901年 | 光緒二十七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禁煙總局 | 1902年 | 光緒二十八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大清銀行 | 1908年 | 光緒三十四年 | ||
國子監 | 1644年 | 順治元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欽天監 | 1644年 | 順治元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國史館 | 1765年 | 乾隆三十年 | ||
修訂法律館 | 1905年 | 光緒三十一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憲政編查館 | 1907年 | 光緒三十三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京師高等審判廳 | 1907年 | 光緒三十三年 | ||
太僕寺 | 1644年 | 順治元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太常寺 | 1644年 | 順治元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光祿寺 | 1644年 | 順治元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鴻臚寺 | 1644年 | 順治元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內務府 | 1644年 | 順治元年 | 1924年 | 民國十三年 |
宗人府 | 1652年 | 順治九年 | 1924年 | 民國十三年 |
會考府 | 1723年 | 雍正元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醇親王府 | 1864年 | 同治三年 | 1951年 | 民國四十年 |
軍諮府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甯古塔副都統衙門 | 1676年 | 康熙十五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黑龍江將軍衙門 | 1683年 | 康熙二十二年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琿春副都統衙門 | 1714年 | 康熙五十三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八旗都統衙門 | 1723年 | 雍正元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阿拉楚克副都統衙門 | 1756年 | 乾隆二十一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 1861年 | 咸豐十一年 | 1900年 | 光緒二十六年 |
步軍統領衙門 | 1901年 | 光緒二十七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近畿陸軍各鎮督練公所 | 1906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神機營 | 1861年 | 咸豐十一年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健銳營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
禁衛軍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神谷秀二:〈清初官員的品級與升轉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呂元聰:〈清代前期政府官員的實習培訓制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