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本遺址

Blihun 漢本遺址,通稱漢本遺址,是台灣宜蘭縣南澳鄉的一處史前遺跡,2012年3月交通部公路總局進行蘇花改工程時意外挖掘出土[1]

Blihun 漢本遺址
位置 臺灣宜蘭縣南澳鄉
官方名稱Blihun 漢本遺址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遺址
登錄種類:考古遺址
詳細登錄資料

漢本遺址是金屬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在當地發現的墓葬、房屋等遺跡距今約1100年至1800年歷史[2],與十三行遺址屬於同一文化,是台灣考古學界的一大發現。

發現過程

2012年3月5日,蘇花改工程位於南澳至和平段的谷風隧道進行的工程中發現「漢本遺址」(臺灣鐵路管理局漢本車站南端約600多米處[3]),以及武塔隧道附近的「武塔遺址」[4]。交通部公路總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年代判定為距今1,200-1,600年前的金屬器時代文明[5]

研究

2015年7月,劉益昌及其考古團隊,繼挖到前述之第一個文化層(900到1600年前的金屬器時代遺址)後,又挖到第2個文化層遺址。研究團隊初判是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後期遺址,不但深度為第一個文化層深(3米)的2倍多,且範圍達300米長、100米寬。遺址不僅有完整的部落和房子,也發現100多具遺骸,對北台灣和東台灣的考古文化將具有重要突破和關鍵意義,可以更完整解讀十三行文化的人權和文化形成,更可以得知為何會煉鐵。[6]

至2015年8月初,已挖出玉器陶器石器、金箔、瑪瑙骨角器玻璃珠等物品;其中出土的鐵渣證實,當時台灣已經擁有冶鐵技術,進入鐵器時代[7]。除此之外,還開挖到100多具石棺中的先人遺骸。另外,發現3件青銅器,比十三行遺址的一件為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指出,當時台灣原住民族的貿易,當由花蓮一路往南延伸到呂宋島中南半島;劉益昌甚至以「最早臺商」形容漢本人。[3]

在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錢幣、鐵器、裝飾物,均可以對應到最早自漢朝、最晚到明朝的文化特徵。其中出土了青銅器極為類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遺物,並出土了宋代錢幣與唐宋時代的鐵器,推測這群台灣先民與中國有過近千年的貿易往來關係。有可能是隋代古書《隋書‧流求國》中所記載的流求國。

管理

2016年3月7日,宜蘭縣政府、交通部公路總局等單位舉辦歷史空間審議會議,決議漢本遺址列為縣定遺址。2016年3月28日,宜蘭縣政府公告,漢本遺址為縣定遺址。

2016年7月1日,中華民國文化部遺址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漢本遺址為國定遺址;並於原名「漢本遺址」前加上泰雅語「Blihun」一詞,意為「門戶」,象徵該遺址凸顯南島民族文化的移動性與傳播性。[8]2016年8月15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漢本遺址為國定遺址。

交通

參考文獻

  1. ^ Blihun漢本考古遺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
  2. ^ 沈如峰. 蘇花改工程 又挖到更早期遺址. 宜蘭縣: 中央通訊社. 2015-07-10 [2015-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6). 
  3. ^ 3.0 3.1 汪淑芬. 搶救漢本遺址 發現原民戴舶來品. 宜蘭: 中央通訊社. 2015-08-03 [2015-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6). ;archive:ud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ya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gov
  4. ^ 汪淑芬. 挖到千年遺址 蘇花改工程延宕. 中央社. 2012-08-16 [2015-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6). 
  5. ^ 嚴文廷. 又挖到遺址 蘇花改107年難通車. 聯合晚報. 2015-07-23 [2015-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 
  6. ^ 李姿慧. 蘇花改挖到第2個遺址 2018年通車生變. 宜蘭縣: 蘋果日報. 2016-07-25 [2016-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7. ^ 開啟文化資產保存的新扉 台9線蘇花改漢本路段千年石棺出土. 《臺灣人@路》第19期. 交通部公路總局. 2013-02-16 [2015-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8. ^ Blihun漢本遺址指定為國定遺址 原民會:有助於原住民族史觀的建構. 新北市: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07-02 [2016-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