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師正
潘師正(587年—684年),字子真,趙州贊皇青山里人(或說貝州宗城,均為河北),道教上清派或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師。陶弘景傳王遠知,王傳潘師正,潘傳司馬承禎。
生平
潘師正出身仕宦之家。祖潘居常,北周楚州刺史。父潘寞,隋通州刺史。他自幼熟讀六經,年十二,通《春秋》及《禮》並得母魯氏口授《道德經》。十三歲喪母,結廬於墓側,以至孝聞名於世。隋煬帝大業年間,道士劉愛道將他推薦給茅山王遠知為弟子,於是度為道士,授三洞隱訣真文。唐太宗貞觀中,侍從王遠知回茅山,渡揚子江,飲穢水,痢下如凝脂。遂夢見一人,衣冠皓鮮,乘空而下,授白藥一粒,飲之,及寤而愈。既至,遠知謂曰:「吾雖欲留汝於此,而嵩陽乃汝修真之地,當亟還也。」於是,潘師正與劉道合隱居在中嶽嵩山,先在雙泉頂住了差不多十年,後移居逍遙谷。食飲惟青松澗水而已(燒楓柏而戒淨,練松葉以存精)。所修經法,有太清之道三,中真之道六,下真之道八。
上元三年(676年),唐高宗駕幸東都洛陽,召見潘師正請他作符書,師正推辭不懂,復問山中所須,師正對曰:「所須松樹清泉,山中不乏。」高宗與武后甚尊敬之,留連信宿而還。後年(678年)高宗巡遊許昌,請潘師正來見面,仍被婉拒。調露元年(679年)孟冬十月,高宗與武后在嵩陽觀召見潘師正,又前往探訪師正隱居的逍遙谷,「嘆以頹景」,遂命有司在當地修建隆唐觀(後避李隆基諱改為崇唐觀),並追諡潘師正的師傅王遠知為升真先生,贈太中大夫。次年(380年)仲春二月,高宗又以乘輿步輦,邀請潘師正到洛陽西宮講道,降制命,以嵩陽觀為奉天宮,於逍遙谷口特開一門,號曰「仙遊門」;又於苑北面置「尋真門」。時太常寺奏新造樂曲,帝又令以《祈仙》、《望仙》、《翹仙》為名。前後贈詩,凡數十首。後年(681年),高宗又將潘師正接到了洛陽的金闕亭,武后親自下廚做菜,對潘師正行天師之禮。為了祈求功德,於太子甲第建弘道之壇、老君壽宮立玄元之觀。由潘師正命名,高宗親自題額。
永淳元年正月初一乙未(682年2月13日),奉天宮上方風霽雲滅,徹夜長靜,但若仔細傾聽,又似萬籟聚集,五音和奏,但這種聲音遠非塵世間的樂器所能發出,乃是玄都天宮之仙韻。高宗聞報後,以為潘師正得道升玄,即日駕幸奉天宮觀看。永淳二年十月初十(癸亥)高宗再次前往奉天宮,想要封禪中嶽,因頭疾加重而中止,十一月二十四日(丁未)回東都,二十六日(己酉)(683年12月19日)下詔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後當晚崩於真觀殿。第二年(684年)季夏六月一日,潘師正對弟子道:「吾獲保茲嶺,於今五十餘年,靈異在谷,仙鶴滿野,俾吾不接萬乘之尊,亦庶幾乎輕舉矣。今名登玄錄,身歷太陰,升玄之言,信吾命也。」當晚出現了「辰象麗天,鹿鳴群山,雉雊眾谷」的奇異景象。第二天,潘師正說了一句「吾其蛻矣」,便闔門入靜,書青符置湯中,焚香沐浴,身穿紫衣,言道:「反吾靜矣,亭午將化,留此十旬,歸吾石室。」最終升玄而去,年九十八。武后聽聞後,乃降寶命,曰:「去年幽晚,軒皇之駕不追;今歲秋宙,廣成之居又寂。以此哀悼,情何可任?贈大中大夫,追諡曰體玄先生,昭國禮也。」
文獻記載
其他關於潘師正卒年的文字都不及大周聖歷二年(699年)王適所撰的《潘尊師碣》碑文記載準確。《舊唐書》、《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等都記載潘師正享年九十八,當生於隋開皇七年。據《道藏》研究者陳國符考證,《正統道藏》收《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三卷,內有唐天皇於中嶽逍遙谷與潘師正之問答,即唐高宗李治第一次在洛陽接見潘師正時同他的對話錄。
貢獻
潘師正在嵩山居住50餘年,對茅山宗在北方的傳播具有很大貢獻。
有弟子十人:
延伸閱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