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之旅

靈魂之旅​》是中國當代文化學者鄧曉芒的一部文學評論著作,點評了莫言史鐵生殘雪等14位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1]該書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於1998年初版,2005年由同一出版社收入《文學與文化三論​》再版,201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了第四版。[2]

內容

《靈魂之旅​》以對張賢亮的評論開篇,認為「痞子文學」的性質在他那裏已經具備了。鄧接着分析了王朔,他認為,中國人的傳統里沒有愛,他們的日常愛情是「性慾+兒童心理」。國人的「純情」在本質上就是「痞」。而談到張承志的《心靈史》時,鄧認為張筆下的哲合忍耶只是一種「窮人翻身」式的世俗關懷,而不具有宗教超越的性質,接着,鄧曉芒談到了賈平凹的《廢都》,認為在賈的筆下反抗世俗成為了追求世俗欲求的一種幌子,「安妥破碎的靈魂」成為了對思想的解構,造成自我欺騙的遁逃。在評論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時,鄧認為韓在套用西方語言學理論時出現了混淆,把唯我獨尊的「言語」視作具有普適性的「語言」。鄧承認韓在描寫「世紀末」情緒時具有的優點,又指出了他對道家文化的矛盾態度。鄧接着分析了顧城,認為他的「女兒國」代表了中國式純情夢的破滅。而對於張煒,鄧認為他對於苦難的反覆咀嚼、美化實際上體現了傳統知識分子的奴才心理。

在分析莫言時,鄧曉芒稱「戀母和戀乳這種兒童心理」駐紮在中國男人的內在靈魂之中。鄧評價莫言為「第一個敢於自我否定的尋根文學家」,提出了「擁有獨立的自由意志的任務」,但卻沒有完成這個任務。接着,鄧詳細分析了史鐵生的《務虛筆記》,提出要「建立自由的人格面具,和一種真正具有普遍性的語言」。鄧評價史為「中國唯一的一個進入了現象學語境的作家」,但也認為他的語言更多的是在否定,而沒有展現。之後,鄧提出致力於建設新型人格的作家是殘雪。鄧分析了她的《黃泥街》、《思想匯報》、《歷程》等作品,認為「抽象主體通過投身於客體而成為具體主體的歷程」,也即不斷省思、克服自我而變得成熟的過程,是現代人的必由之路。在最後兩篇評論中,鄧點評了林白陳染衛慧棉棉四位女性作家。

分析

在《靈魂之旅》中,鄧曉芒批判中國作家逃避痛苦,又指出中國文化缺乏神性:執着於此岸世界而不敢全心投入超驗的可能世界,因此也就無法有清晰的語言。為了面對苦難,「需要痛苦的自我反省和懷疑,需要否定自己的否定、批判自己的批判。」從地獄到天堂的上升之路,要靠對語言的信仰來達成。[3]

武漢大學文學院昌切認為鄧曉芒的這些評論是以西方文化精神為準繩的,但文化內涵並非評價作家作品的恰當標準,人物形象是否有審美性也很重要。因此,他反對鄧曉芒對張賢亮、張承志等人的貶抑。[4]

參考資料

  1. ^ 《哲學動態​》編輯部編. 他們的思與想 《哲學動態​》人物專訪輯錄 1988-2018 下.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0.07. 頁534. ISBN 9787214231819.
  2. ^ 新版序. 收錄於:鄧曉芒. 靈魂之旅.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6.10. ISBN 9787506391481.
  3. ^ 吳曉紅.人的痛苦與神的拯救——從《靈魂之旅》看鄧曉芒的語言觀.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第5期). 頁63-66.
  4. ^ 昌切.洞見與盲視:評《靈魂之旅》.山花,1999,(第9期). 頁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