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權
生平
熊廷權生於清朝同治丙寅年(1866年)。在其6歲和16歲時,父母相繼去世。他19歲結婚,27歲中舉人,32歲中進士。放任四川高縣知縣,後調任營山縣、富順縣、灌縣、彭縣知縣。在任知縣期間,他曾三次獲四川總督上奏清廷傳旨嘉獎。此後他獲保准為直隸州知州,但仍差遣在四川。1905年至1907年間,他奉命赴治外的西藏東部辦理糧務,參知軍事,任內協同當地駐軍平定叛亂。事情平定後,經過整理政務,此地區劃歸四川省直轄,後來於中華民國初年成為川邊特別區。[1]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蔡鍔就任雲南都督,任命熊廷權為麗江府知府,命其策應西征軍總司令殷承瓛進入西藏綏靖邊區。西徵結束後,熊廷權到北京覲見大總統袁世凱,獲政事堂存記,仍發四川辦差。1915年袁世凱稱帝,四川都督陳宧出走,熊廷權應四川省各界的邀請,赴昆明見蔡鍔。此後他和蔡鍔定計,護國軍和平開入成都。他應蔡鍔之邀,入總督署為蔡鍔辦理機要。[1]不久,他被派往川邊,1916年11月11日兼任川邊道道尹。[2]在川邊,他任職一年多,因形勢不佳乃引退,1917年回到昆明。[1]
1918年,靖國聯軍統帥唐繼堯聘熊廷權為行營參議。熊廷權隨唐繼堯到四川召開各省代表會議,後隨唐繼堯回雲南,任騰越道道尹兼騰越關監督。任內,他曾經兩次赴邊境同英屬緬甸方面舉行會議,與英國方面達成了合辦滇緬鐵路,開發明光銀行等方面的協議,為中國爭得權益。但這些協議均因為政局變化而終止。[1]
1921年,熊廷權降任雲南省統計局局長。其間,他兼主講明倫學社。1922年唐繼堯自廣東返回雲南繼續執政。唐繼堯任命熊廷權為迤南巡宣使,負責肅清雲南南部的土匪。1925年雲南發生大饑荒,迤東(即雲南東部)受災很嚴重,熊廷權乃被任命為東防賑務總辦。不久,定滇軍自四川進入雲南,攻佔大關進逼昭通。護法軍政府任命熊廷權為東防軍事善後督辦,負責剿撫該軍。1927年唐繼堯逝世,雲南政府改組,熊廷權當選首任省務委員。後來第一軍軍長龍雲就任雲南省政府主席,熊廷權見政局已定,乃通電下野。[1]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轟炸昆明,熊廷權避居其長子在昆明西郊車家壁的別墅中,研修佛法,並準備寫一部討論佛教思想與儒家思想關係的著作,但未寫成。[1]
1941年仲春,熊廷權病逝,享年76歲。[1]
著作
- 《唾玉堂文集》
- 《唾玉堂詩鈔》
- 《唾玉堂詩選》
- 《唾玉堂文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