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貿易
全球白銀貿易在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美洲、歐洲和中國之間是哥倫布交換的延伸,對世界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學者認為,白銀貿易標誌着真正的全球[1]經濟的開始,一位歷史學家指出,白銀 「環遊世界並推動世界運轉」。[2] 白銀貿易是全球性的,但大部分白銀最終落入了中國人的手中,因為在中國古時候,白銀作為一種貨幣形式。白銀貿易除了引發全球經濟變化外,還在現代早期引發了一系列廣泛的政治變革。幾位著名歷史學家總結道,「新世界礦山」「支持了西班牙帝國」,成為西班牙經濟的關鍵。
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人發現了大量的白銀,其中大部分來自波托西銀礦,推動他們的貿易經濟。波托西的礦藏豐富,西屬美洲銀礦是世界上最便宜的銀礦來源。西班牙人獲得了白銀,將其鑄造成比索德奧喬,然後將其用作購買手段;這種貨幣普及,連美國也承認它有效,直到1857 年《鑄幣法》頒佈。[3]隨着西班牙對白銀的需求增加,開發了更有效地提取白銀的新辦法,例如使用汞從礦石中提取白銀的混汞法。[4]
1545 年發現波托西後的兩個世紀中,西班牙從美洲的銀礦生產了 4 萬噸白銀。[5]到 18 世紀末,總共有超過 150,000 噸白銀從波托西運出。從 1500 年到 1800 年,玻利維亞和墨西哥生產了世界上約 80%的白銀,[6]其中30%流入中國。 16世紀末17世紀初,日本也向中國和別的國家對外貿易大量出口。
正如前面提及到的一樣,在白銀進口貿易中,中國需求較多。中國對白銀的巨大需求是由於鑄造紙幣「洪武通寶」和「大明通寶鈔」的失敗以及鑄造銅幣的困難造成的。經過中國歷史上的各種變遷,白銀在市場上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並在1540年代成為中國的主導貨幣。[7] 白銀流入中國經歷了兩個周期:從1540年代到1640年代的波托西/日本周期和從1700年代上半開始的墨西哥周期。[8]明朝境內白銀的市場價值是其他地方的兩倍,這為歐洲人和日本人提供了巨大的套利利潤。[6]由於中國明清銀錠與新世界白銀的含銀量差異,套利利潤的空間進一步放大。[9]同時,中國在絲綢、陶瓷等非白銀商品市場上也獲得了大量套利收益,形成了多元套利體系。[8]此外,中國白銀的豐富性使得國家很容易鑄造鑄幣,出現了許多識別和計量白銀的方法和工具,解決了16世紀至19世紀白銀識別和計量困難所帶來的問題。十九世紀,這一過程呈現普遍,以至於中國地方政府官員會要求用白銀納稅以至於白銀最終支撐了整個中國經濟。
美洲的白銀
15 世紀末和 16 世紀西班牙殖民美洲的主要動力是貴金屬的發現、生產和貿易,當時貴金屬嚴重短缺。西班牙人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對絲綢和瓷器等中國商品也有很大的渴望。[6]相反,歐洲人沒有中國想要的任何貨物或商品,所以他們從美洲新開採的白銀進行交易,這些白銀當時是中國長期短缺的白銀所急需的,以彌補白銀的短缺。他們的貿易逆差。[2]西班牙帝國兩個最重要的礦業殖民地玻利維亞和墨西哥,據估計從 16 世紀中葉到 1824 年殖民時期末期,這兩個國家提供了 10 萬噸白銀。[10]美洲最富有、產量最高的礦山是礦山。當時位於秘魯總督轄區,即現在的玻利維亞。[10]墨西哥最富有的營地位於薩卡特卡斯市,當時是新西班牙總督轄區的一部分。不過,該礦的產量遠低於波托西礦。
美洲的採礦過程
印加人和其他土著人民相對簡單的採礦和加工技術在 16 世紀初期主導了美國銀礦開採。[4]然而,汞齊化在16世紀中葉得到發展和普及後,美洲的採礦業開始依賴於汞齊化。汞合併極大地增加了美洲白銀的產量,讓白銀在美國經濟和蓬勃發展的全球經濟中發揮核心作用。1575 年至 1590 年間,安第斯最著名的銀礦波托西的產量因合併的使用而增加了六倍。萬卡維利卡汞的存在加上輪換勞動制度提供的大量廉價勞動力mita使這種密集的生產成為可能。[11]汞齊化是由一位西班牙人於 1550 年代在墨西哥中部發明的。[4]歷史學家對哪一個人是第一個發明該工藝存在爭議,但大多數人都認為是西班牙人。水星是美洲生產成本最高的產品之一,因為其中大部分必須從西班牙的阿爾馬登運輸[10]。產生的汞與銀的比例約為二比一。[10]此外,德國礦工在 1530 年代引進了衝壓磨機和鉛冶煉技術。[4]儘管深井並不多,但經常使用火藥炸開大孔來建造礦井。[4]波托西擁有最多的礦石,但質量低於墨西哥。
美洲的採礦生產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墨西哥和玻利維亞的美洲印第安人勞動力。[4]到了 17 世紀中,墨西哥的許多當地人都成為了僱傭工人。[12]然而被稱為「repartimiento」的勞動制度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12]與玻利維亞相比,墨西哥的白銀生產相對便宜,墨西哥勞動力制度的總體趨勢是工資勞動力。[10]在玻利維亞的礦山中,米塔制度是當地勞動力服從的主要形式,儘管僱傭工人也在礦山工作。[10]米塔制度下的當地人的工資要低得多,這是成本相對較高的玻利維亞繼續生產白銀所必需的。[10]
白銀的測量和鑑定
從 16 世紀到 19 世紀,白銀在白銀貿易中被用作貨幣。為了獲取更多利益,不惜採用欺騙手段。因此,這一時期關於銀幣鑑定的書籍頗多,如《印譜》、《編印譜》、《新增閣國印實論》等。本書介紹了用銀包鉛或銅等欺騙方法。
同時,銀的含量無法快速、方便地鑑定,因此人們研究了許多銀的測量方法。例如,元寶是一種固定重量的白銀,用於方便交易。還使用了燈頭,一種測量銀重量的工具。
第一張紙幣
世界上第一個紙幣(「飛錢」)是由中國人發明的[13],他們需要一些商品來支持它。傳統硬幣很有用,但大量購買所需的硬幣可能體積龐大且運輸起來很危險。當中國人製作出印有硬幣圖案的小紙片時,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14]由於其地理性質,中國自己沒有實際數量的貴金屬來支持他們發明的紙幣。由於西班牙人沒有找到黃金,但在玻利維亞和墨西哥發現了大量的白銀,西班牙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用這些白銀從中國購買了他們選擇的商品,解決了他們的兩個問題。[15]
白銀地位的起承轉合
從960年到1276年,即中國歷史上的宋朝,白銀作為貨幣的重要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斷增強。
1375年,明朝初期,明洪武皇帝設立洪武通寶和大明寶鈔作為中國的貨幣。同時,他禁止黃金和白銀作為貨幣,導致這兩種貴金屬的重要性下降。1425年,寶鈔被廢除。此外,明朝沒有足夠的錢來鑄造銅錢,而銅錢是第一朝的第一種貨幣。因此,銅幣的鑄造在公元前14年被禁止。[16]
白銀的全球流動
走進中國
全球與中國白銀貿易的歷史可以分為幾個時期,包括1540年代至1640年代的波托西/日本周期和1700年代上半葉的墨西哥周期。[8]
波托西/日本周期始於 1540 年代,原因是明代中國紙幣體系因通貨膨脹和假幣盛行而衰落。 [17]1571年,西班牙在美洲開始與中國直接貿易。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在1597年達到頂峰,當時的貿易量超過120萬比索。儘管1632年經濟表現不佳,但貿易額每年增加24萬比索。隨着美洲和日本白銀積累的增加以及大量白銀進口導致中國白銀供需市場的平衡,中國白銀價格與世界白銀價格趨同,出現波托斯/日本周期到1640年代結束。
墨西哥周期指的是 1700 年代上半。在此期間,由於進口甘薯、玉米和花生等耐寒的美國農作物,中國人口激增。[18]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連鎖反應:中國白銀市場的發展,以及中國白銀需求的不斷增長。與此同時,拉美地區特別是墨西哥的白銀產業蓬勃發展,成為白銀對華出口的主要來源地。[8]
全球白銀貿易
美洲和日本生產的大部分白銀的最終目的地是中國。[19]來自美洲的白銀大部分穿過大西洋流向遠東。[2]一條受歡迎的路線是繞好望角進入東部,有時會經過陸地。[2]白銀貿易的主要前哨位於東南亞國家,例如西班牙菲律賓。[20]馬尼拉市是美洲、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之間貨物交換的主要前哨。[20]然而,大量的白銀卻跨越浩瀚的太平洋被運輸也可以通過馬尼拉帆船直接從美洲出發。[8]由於受到西班牙君主制的阻礙,橫渡太平洋的白銀數量很少有記錄,因此估計差異很大。[12]
16世紀和17世紀期間,美洲還通過當地商人的經商積累了大量的白銀。西班牙美洲各地的王室官員經常保護當地商人的活動,並制定鼓勵當地壟斷的保護主義政策。這意味着王室官員不僅對為西班牙經濟積累白銀感興趣,而且對發展其特定地區的經濟也有既得利益。[21]此外,最終出口的大部分白銀在運往港口城市出口之前仍在美洲廣泛流通。例如,情況通過騾車定期將白銀從波托西的礦場匯往布宜諾斯艾利斯,這不僅僅導致了白銀的運輸。相反,那些運輸錫圖阿多的人也會利用他們獲得的白銀在沿途進行自己的交易,從而定期向錫圖阿多沿線地區注入白銀。即使這些交換的白銀最終到達布宜諾斯艾利斯或其他出口的港口城市,它也促進了美洲境內的大量交易。[22]
白銀也遍佈世界其他地區。印度和歐洲都收到了相當數量的白銀。[2]這種白銀通常在當地用來交換其他商品,例如黃金或農作物。在印度,白銀從南方流向北方,黃金則相反。[2]銀和金通常被製成珠寶或作為珍寶儲藏。
中國和白銀需求
中國是白銀流向的最終目的地。作為交換,中國人交換絲綢和瓷器等受歡迎的商品。由於明朝初期從紙幣轉向硬幣,中國對白銀的需求量很大。[23]明朝紙幣最終因自身通貨膨脹以及無法阻止假鈔的生產而失敗。[24]明朝嘗試生產銅幣作為一種新的貨幣形式,但產量並不一致。[23]因此,白銀變得具有很高的價值,因為它是一種可以在國外加工的有效貨幣。白銀與黃金的雙金屬比例約為二比一,這意味着歐洲和日本商人賺取了大量利潤。[25]中國明清銀錠與新世界白銀的含銀量相差3%至8%,進一步加大了白銀全球流動的套利空間。[9]
16世紀下半,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絲綢產品等昂貴商品和糖等廉價商品的貿易繼續發展。這些商品的貿易毛利潤100%到300%都可以由中國賺取,而產品本身的價格較低,就意味着更大的利潤空間。與此同時,歐洲和日本貿易商從中國白銀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價差中獲利。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白銀商品交易本質上是多重套利。[8]
1640年代,中國的雙本位比率與世界其他地區趨同,然後經歷了另一次人口激增。[8]新的人口增長是新世界作物引入中國的產物,主要是甘薯,因為甘薯更容易種植。[19]此時,日本的銀礦已基本枯竭,新大陸成為中國白銀的主要來源。[20]
16 世紀,日本最初是中國白銀的主要來源地。[6]作為白銀的交換,中國將為日本提供絲綢和黃金。[20]由於政治緊張,日本和中國沒有直接進行貿易。[20]這意味着歐洲實體和國家,例如荷蘭和葡萄牙,充當兩國之間的中間人。[20]
白銀的中間商:葡萄牙
由於中國對白銀的需求量很大,以及波托西/日本流動期間(1540年代至1640年代)中國人對金錢的需求,葡萄牙商人與中國走私者合作,將白銀從日本、英國和法國運到中國。在白銀貿易中,將白銀從日本流向中國的中間商所扮演的角色利潤豐厚,葡萄牙人獲得的利潤為澳門提供了資金,而澳門是葡萄牙在中國默許的情況下在中國東南沿海建立的立足點。[26][24]1540 年,日本港口成為中國商人尋求白銀(中國珍貴商品)的熱點地區。中國商人的湧入恰逢葡萄牙海員抵達東亞水域。葡萄牙商人很快與中國走私者合作,繞過明朝海上禁運,將日本白銀運往中國市場。1583年至1591年期間,葡萄牙人從中國澳門乘船前往日本,運送的是白絲綢、黃金、麝香、瓷器等奢侈品,但從日本回程卻只運送白銀。[16]
中國在白銀領域地位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了全球白銀貿易的巨大力量和巨大影響力。它的市場價值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感興趣的是這種單一的商業項目如何將新舊世界(即美洲和中國)結合在一起。[27]儘管中國是全球貿易的齒輪,但日本對中國白銀出口的巨大貢獻對於世界經濟以及中國的流動性和白銀商品的成功至關重要。歷史學家認為,如果不是日本的銀礦開採,歐洲人可能會被排除在世界貿易之外,而中國可能會成為美洲殖民者征服的犧牲品。白銀對於東亞進入全球貿易市場至關重要。[19]明清時期,中國通過囤積白銀來促進經濟發展和貿易實力。[28]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白銀促成了全球經濟和貿易的誕生。根據這種觀點,全球貿易始於1571年馬尼拉建立,並因白銀貿易的廣泛和利潤豐厚而成為連接美洲和亞洲的第一個貿易站。[29]學者們發現,在 1600 年代初,從馬尼拉運往中國的白銀數量約為 300 萬比索,即 94,000 公斤。[30]
白銀產量的稀缺被視為中國控制貨幣價值和支持本國貨幣的機會。白銀是歐洲人唯一接受的貿易物品之一,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白銀在中國的價值是天文數字。[8] 1600年至1800年間,中國平均每年接收白銀100噸。16世紀末,長江下游附近的大量民眾平均每戶擁有數百兩白銀。[31]
後來,清朝在1644年擊敗明朝後突然禁止西班牙白銀輸入中國,[16]加上西班牙因饑荒和糟糕的金融政策而導致的長期經濟停滯和衰退,同時結合了三十年戰爭結束時遭受了毀滅性的損失,所有這些都加速了西班牙帝國在 17 世紀下半的顯着衰落,並被法國和後來的英國黯然失色。[32][33]
西爾弗甚至在抵禦豐臣秀吉企圖接管朝鮮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明兵部向士兵送去白銀約14萬兩(約7噸),並要求各省提供白銀作為戰事的賦稅。[34]16世紀,日本西南部的大名們希望全球貿易不受控制,但因明朝對華貿易政策而停止。儘管如此,日本仍然通過倭寇船隻頻繁抵達日本開採豐富的白銀並交換貨物而成為全球經濟的參與者。日本通過與葡萄牙成功的三邊貿易增加了財富和中國一樣,日本現在也有中國商品可以提供給擁有自己銀礦的葡萄牙人。[35]明朝的創建者洪武皇帝實際上曾試圖將白銀從市場上消除,因為他擔心元朝時期曾經歷過通貨膨脹。他的嘗試包括對白銀開採實施嚴格限制,以阻止白銀流入市場,並隨後用包鈔或紙幣取而代之。然而,這種貨幣從未普及,白銀仍然作為全球貨幣。[36]
鴉片出口
儘管存在一些限制,白銀在歐洲的受歡迎程度仍繼續推動貿易。再加上英國對中國茶葉的高需求,給歐洲各國政府造成了長期的貿易逆差,歐洲各國政府被迫冒着白銀赤字的風險向亞洲商人供貨。[37]隨着歐洲白銀供應的減少,歐洲人購買令人垂涎的中國商品的能力下降。商人不再能夠通過向西方出售中國商品賺取利潤來維持對華貿易,被迫從歐洲流通中取出金條到中國購買商品。[38]
18世紀末,英國東印度公司商人開始將印度鴉片引入中國市場。對鴉片的需求迅速增長,利潤豐厚,中國鴉片商開始尋找更多的鴉片供應商,從而開啟了鴉片貿易;一位商人宣稱鴉片「就像黃金一樣,隨時可以出售」。[37]從1804年到1820年,清朝需要資助鎮壓白蓮教起義,中國商人很快開始出口白銀來購買鴉片,而不是歐洲人用貴金屬購買中國商品。[39]
清廷就是否以及如何結束鴉片貿易進行了爭論,最終制定了消費法規。然而,這一措施導致歐洲人和中國商人的毒品走私活動增加。1810年,道光皇帝就此事下旨:「鴉片有害。鴉片是毒藥,敗壞風俗道德,法律禁止使用。」 [40]1836年,宮廷就是否使該藥物合法化或打擊其使用進行辯論後,皇帝決定選擇後者。清官林則徐以「毒品沙皇」的身份領導了鴉片運動」。英國人因沒收他們的鴉片財產而感到憤怒,派遣了一支大型海軍遠征隊前往中國,以結束他們長期以來與該國進行貿易的限制條件。由此開始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的工業化軍事力量在這場戰爭中爆發了。中國的潰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1842年主要按照英國條款結束戰爭的《南京條約》對中國主權施加了許多限制,並向歐洲商人開放了五個港口。[41]
另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丹尼斯·歐文·弗林; 阿圖羅·吉拉爾德斯. 中国与 16 世纪全球化的诞生-丹尼斯·欧文·弗林和阿图罗·吉拉尔德斯. 經濟史評論. 2011-04-12, 64 (2). ISSN 0013-0117. doi:10.1111/j.1468-0289.2010.00578_26.x.
- ^ 2.0 2.1 2.2 2.3 2.4 2.5 安德烈, 弗蘭克·. 亚洲时代的全球经济. 伯克利:加州大學出版社. 1998: P.131.
- ^ 一个世纪的立法.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3).
- ^ 4.0 4.1 4.2 4.3 4.4 4.5 布拉丁, 大衛·安東尼·; 克羅斯, 哈利. 殖民地银矿开采:墨西哥和秘鲁. 杜克大學出版社. 1972: P.545–579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2).
- ^ 斯坦因, 芭芭拉; 斯坦因, 斯坦利. 白银、贸易和战争:近代早期欧洲形成过程中的西班牙和美国.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 2000: P.21.
- ^ 6.0 6.1 6.2 6.3 弗林, 丹尼斯·歐文. “含着‘银汤匙’诞生:1571 年世界贸易的起源” (PDF). 夏威夷大學出版社. 1995 [2023-10-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4-23).
- ^ 7.0 7.1 賀, 長齡; 魏, 源. 清经世文编. 中華書局. 1992: P.657. ISBN 9787101008166.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弗林, 丹尼斯; 吉拉爾德斯, 阿圖羅. 白银的周期:十八世纪中叶的全球经济统一. 夏威夷大學出版社. 2002: 13 (2): 391–427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7).
- ^ 9.0 9.1 孫麗; 楊國強; 劉睿; 波拉德; 朱濤. 明清中国与美洲之间白银的全球流通:结合历史文献和科学分析 eg: Global circulation of silver between Ming–Qing China and the Americas: Combining historical texts and scientific analyses. wiley online library. 2020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透過牛津大學出版社 (eg).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加納, 理查德. 西班牙美洲的长期白银开采趋势:秘鲁和墨西哥的比较分析.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8: 93(4):898–935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6).
- ^ 貝克韋爾, 彼得.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采矿.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84: P.105–152.
- ^ 12.0 12.1 12.2 奈特, 艾倫. 墨西哥:殖民时代. 劍橋大學. 2002.
- ^ 莫申斯基, 謝爾蓋. 韦克塞尔汇票和本票的历史. New York: Xlibris. 2008: p.50.
- ^ 韋瑟福德, 傑克. 货币史. 國外社會科學文摘. 1998: 第10期 55–40頁.
- ^ 中国和欧洲, 1500年至2000年及以后: 什么是现代?. afe.easia.columbia.edu.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0).
- ^ 16.0 16.1 16.2 16.3 格拉恩, 理查德·馮. 16至19世纪拉丁美洲白银在中国经济中的意义不断变化. 伊比利亞和拉丁美洲經濟史雜誌. 2019: 38卷(特刊 3):553–585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5).
- ^ 陳, 秋南; 張, 品村; 陳, 世寬. 宋明纸币:货币竞争与货币泡沫. 宏觀經濟學雜誌. 1995: 17(2):273–288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3).
- ^ 弗林, 丹尼斯·奧; 吉爾德斯, 阿圖羅·. 路径依赖、时间滞后和全球化的诞生:对奥罗克和威廉姆森的批判. 歐洲經濟史評論. 2004: 8(1):p81–108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 ^ 19.0 19.1 19.2 弗林, 丹尼斯·歐文·; 吉拉爾德斯, 阿圖羅·. “白银的周期:十八世纪中的全球经济统一”. 世界歷史雜誌. 2002: 13(2):p391–427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弗林, 丹尼斯·O; 吉拉爾德斯, 阿圖羅·. 丝绸换白银:17世纪的马尼拉-澳门贸易. 菲律賓研究. 1996: 44(1):p52–68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 ^ 塞哈斯, 塔蒂亞娜. “航程中的旅馆、骡子和硬粮:墨西哥马尼拉大帆船的当地经济”. 拉丁美洲殖民地評論. 2016: 25(1):56–76.
- ^ 穆圖基亞斯, 扎卡里亞斯. 权力、腐败与商业:17 世纪布宜诺斯艾利斯地方行政结构的形成. 杜克大學出版社. 1988: 68(4):771–801 [202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 ^ 23.0 23.1 格拉恩, 理查德·馮·. 中国十七世纪货币危机的神话与现实. 經濟史雜誌. 2009-03-03, 56 (2): 429-454 [202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8) –透過經濟史協會.
- ^ 24.0 24.1 陳, 世寬. 宋明纸币:货币竞争与货币泡沫. ScienceDirect. 1995, 17 (2): 273-288 [202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7) –透過宏觀經濟學雜誌.
- ^ Atwell, William S. “再看看中国的白银进口,约 1635 年至 1644 年”. MUSE. 2006-02-13, 16 (4): 467-489 [202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7) –透過世界歷史雜誌.
- ^ Cohen, Joanna-Waley. 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上的全球潮流(第一版). W·W·諾頓公司. 1999.
- ^ 史密斯, 亞當.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斑塔姆. 2003.
- ^ 瑞德, 安東尼. 现代早期的东南亚贸易、权力和信仰. 康奈爾大學出版社. 1993.
- ^ 吉拉爾德斯, 阿圖羅. 近代早期的套利、中国和世界贸易 38. 博睿學術出版社. 1995: 429–448 [202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9).
- ^ 阿特韋爾, 威廉. 白银、对外贸易和晚明经济笔记. MUSE. 2011-07-06, 3 (8): 1-33 [202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7) –透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 黃, 仁宇.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税收和政府财政 “第七章财务管理”.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75: 第266 – 305頁.
- ^ 阿隆索, 希拉里奧·卡薩多·; 魯伊斯, 特奧菲洛·. 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西班牙的经济生活,1085 年至 1815 年.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9 [202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7).
- ^ 斯托爾斯-克里斯托弗「十七世紀西班牙的衰落」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5 pdf
- ^ 斯沃普, 肯尼思. 龙头蛇尾:明中国和第一次东亚大战,1592-1598. 諾曼:俄克拉荷馬大學出版社. 2009.
- ^ A., Kobata,. “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日本金银的生产和使用”. 經濟史評論. 1965: 18(2):p245–266 [202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8).
- ^ 蒂莫西·布魯克《快樂的困惑:中國明代的商業與文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999)太平洋事務所 ;72(2):p267
- ^ 37.0 37.1 阿蘭·佩雷菲特 《停滯的帝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993);98(5)第 1661-1662 頁
- ^ 格雷, 傑克. 叛乱与革命:1800 年代至 2000 年间的中国.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p22–23.
- ^ 鄭, 陽文. 《中国鸦片的社会生活,1483-1999》. 現代亞洲研究. 2003-01-27, 37 (1): 1-39 [202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5) –透過Cambridge Core.
- ^ 傅, 樂樹. 中西关系纪实纪事. 圖森,由亞利桑那大學出版社為亞洲研究協會出版. 1966: p380.
- ^ 胡, 蘇珊娜; 羅巴克, 德里克. 占领香港:查尔斯·埃利奥特和克拉拉·埃利奥特在中国水域. Curzon Press. 1999: p203. ISBN 0-7007-1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