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拉蒙
皮埃爾·拉蒙(法語:Pierre Ramond,1943年1月31日—),美國理論物理學家,佛羅里達大學物理系傑出教授[1],以其對超弦理論的貢獻而知名。
皮埃爾·拉蒙 Pierre Ramond | |
---|---|
出生 | 法國上塞納省塞納河畔訥伊 | 1943年1月31日
母校 | 雪城大學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理論物理 |
機構 | 佛羅里達大學 |
博士導師 | A·P·巴拉坎德拉(A. P. Balachandran) |
生平
拉蒙出生於法國塞納河畔訥伊,1965年畢業於新澤西理工學院,後進入雪城大學深造。1969年獲雪城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其導師為物理學家A·P·巴拉坎德拉(A. P. Balachandran)。1969年至1971年間在費米實驗室作博士後研究。1971年起任教於耶魯大學。1976年前往加州理工學院任職。1980年起成為佛羅里達大學物理系教授,1999年獲「傑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頭銜。
拉蒙是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曾獲得過奧斯卡·克萊因獎章(2004年)、丹尼·海涅曼數學物理獎(2015年)[2]等獎項。
學術貢獻
拉蒙對超弦理論的發展有着重要貢獻,是超弦理論的奠基人之一。1971年,拉蒙將狄拉克矩陣推廣至弦論,在弦的世界面上引入了費米場。其間他發現了兩維超對稱,從而為四維時空中的超對稱打下了基礎。正是基於他的工作,約翰·施瓦茨與安德烈·內沃(André Neveu)發展了同時包含費米弦與玻色弦的弦理論。[3]
參考文獻
- ^ Pierre Ramond at University of Florida. [2014-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2).
- ^ 2015 Dannie Heineman Prize for Mathematical Physics Recipient.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2014-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2).
- ^ A timeline of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physics. [2014-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外部連結
- 皮埃爾·拉蒙個人主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