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臨時政府
立陶宛臨時政府(立陶宛語:Laikinoji Vyriausybė)一般指在1941年蘇聯撤出前的最後幾天和德國佔領的前幾個月間短暫存在的,由考納斯和維爾紐斯的立陶宛行動前線(LAF)成員建立,旨在爭取立陶宛獨立的臨時政府。
從1941年6月23日正式宣佈成立到1941年8月5日被迫宣佈解散,立陶宛臨時政府只存在了六個星期左右。[1]
歷史
"Attention! Attention! This is Kaunas speaking. Independent Lithuania. Declaration of the restoration of Lithuania’s independence. Formed 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the newly reborn Lithuania declares that it is restoring the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 of Lithuania. In front of the pure conscience of the whole world, the young state of Lithuania enthusiastically promises to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of Europe on a new basis. The Lithuanian nation, tormented by the brutal Bolshevik terror, decided to build its future on the basis of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justice."[2]
「注意!注意!這裏是考納斯。立陶宛的自治政府。這是一個宣佈立陶宛恢復獨立的宣言。新生的立陶宛建立的臨時政府宣告,它正在恢復立陶宛國家的自由和獨立。在全世界純善的良知面前,年輕的立陶宛熱情承諾在新的基礎上為歐洲的組織工作作出貢獻。飽受布爾什維克殘酷統治折磨的立陶宛民族決定在民族團結和社會公義的基礎上建設屬於自己的未來。」——萊昂納斯·普拉普萊尼斯,這是臨時政府通過最近控制的考納斯電台發表的第一篇公告[2]。
臨時政府於六月起義開始時成立,立陶宛行動前線的創立者兼前立陶宛駐德國特使卡濟斯·什基爾帕本來是政府首腦的最佳候選者,但由於納粹政權並不希望看到一個獨立的立陶宛出現在它的領土範圍內,因此卡濟斯·什基爾帕無法受准離開德國並被德國政府軟禁至1944年,此後他被送到巴特戈德斯貝格附近的一座集中營,盟軍解放此地後他前往美國定居。[3]另一位當時也在柏林的部長拉波拉斯·斯基皮蒂斯也被阻止離開。[4]6月2日,國防部長維陶塔斯·布爾維丘斯(Vytautas Bulvičius)被蘇聯軍隊逮捕。因此,他的位置由斯塔西斯·拉什蒂基斯(Stasys Raštikis)將軍取代。1941年6月21日另有四名成員被逮捕,之後無一例外遭到了處決或者流放。[5]在政府人員不足的情況下,歷史學家尤奧扎斯·安布拉澤維奇烏斯(Juozas Ambrazevičius)成為代理總理。德國人雖然沒有對立陶宛臨時政府表現出公然的反對,卻竭力阻止臨時政府與廣播站和新聞界的接觸,因此雖然臨時政府高效制定並通過了100多部法律,但它們的收效甚微。[3]臨時政府對反猶太暴力事件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在政府的授意下,立陶宛警察營為納粹屠殺立陶宛猶太人提供了幫助。[6]
-
尤奧扎斯·安布拉澤維奇烏斯,立陶宛臨時政府代理總理
-
尤奧扎斯·安布拉澤維奇烏斯正在主持政府會議
隨着德國人佔領立陶宛的時間延長,臨時政府的形勢變得越來越不樂觀。納粹德國的軍隊和蓋世太保牢牢把控着立陶宛,徹底架空了臨時政府的權力。[3]最終,立陶宛臨時政府於1941年8月5日宣佈解散。
參考文獻
- ^ Sigitas Jegelevičius. 1941 m. Lietuvos laikinosios vyriausybės atsiradimo aplinkybės. Voruta. 2004-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07).
- ^ 2.0 2.1 Tikros istorijos. Tverečiaus parapijai 500 metų. lrt.lt. 2001-06-28 [2021-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9) (立陶宛語).
- ^ 3.0 3.1 3.2 普里特·巴塔著 劉任,張大衛譯, 第五章 不情願的同盟. 巨人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罗的海战事.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8: 122. ISBN 978-7-5168-2067-4.
- ^ 「Kuo reikšmingas 1941 m. birželio 22-28 d. sukilimas?」 . LLKS.lt 。
- ^ Zemlickas Gediminas. 4. Pasaulyje - kaip savo namuose. 1998-02-11 [2021-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12) (立陶宛語).
- ^ Sužiedėlis, Saulius. The Burden of 1941. Lituanus Lithuanian Quarterly 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1,. Volume 47 (No. 4 (Winter 2001)) [2021-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