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神劇

聖誕神劇(德語:Das Weihnachtsoratorium,作品編號BWV 248)是巴赫為獨唱(SATB)、合唱及樂隊而作的一部神劇,由六部分組成。在1734年聖誕節至1735年主顯節間的六次禮拜儀式中,每個部分由聖多馬合唱團首演於萊比錫聖尼古拉教堂聖多馬教堂[1]莊嚴的開場和結束合唱、在宣敘調中出自新約的聖誕歷史以及分佈於整個作品中的聖誕讚美詩、詠嘆調和重唱鑄就了這部神劇自身的特色。神劇的各個部分由對基督誕生的喜悅串聯而成。在音樂形式上,這部神劇與巴赫的其他神劇式的受難曲相近。它是巴赫最受歡迎的宗教聲樂作品,也是巴赫最著名的宗教作品之一。[2]如今,這部神劇經常在降臨節和聖誕節期間,完整地或部分地被演出。

萊比錫聖尼古拉教堂
萊比錫聖多馬教堂

音樂形式

 
「基督誕生」作者未知,18世紀意大利

就像在他的受難曲(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和其他神劇(升天節神劇 BWV 11,復活節神劇 BWV 249)中一樣,巴赫在聖誕神劇中同樣運用了音樂戲劇的形式,其難點在於詩意且引人深思的唱詞。[3]為此,三種不同的唱詞類型對應着三種音樂形式。[4] 聖經原文構成了無伴奏宣敘調(在第13號"Und der Engel"中則是有伴奏),詠敘調及民眾合唱(Turba-Chor);教堂聖歌的歌詞被巴赫安排在合唱歌詞中(在第7號 "Er ist auf Erden"和第38/40號 "Jesu, du mein liebstes Leben"中是與宣敘調獨唱結合);自由詩(Freie Dichtungen )則出現在伴奏宣敘調、詠嘆調和開場合唱中。 為了減少聽眾與故事情節間的距離感,完整的聖經原文被自由詩和眾讚歌分隔開。[5]在聖誕節清唱劇中可以找到以下單獨的音樂形式:

  • 無伴奏宣敘調:宣敘調構成了整部神劇的龍骨。根據教堂的舊時傳統,由男高音扮演佈道者演唱宣敘調並闡述聖經文本。巴赫根據聖經文本為無伴奏宣敘調譜曲。這裏的無伴奏並非指沒有任何伴奏樂器,而是指只有通奏低音部分作為伴奏。有時,聖經中的對話由特定的獨唱聲部演唱,就如上演戲劇一般。如大希律王的角色在第55曲"Ziehet hin"中由男低音演唱,天使在第13曲("Fürchtet euch nicht")中由女高音演唱。為了表現說話的人群,巴赫引入了民眾合唱(Turba-Chor)。所有的聖經宣敘調都是巴赫的新作。此外,還有兩首與聖經文本無關的較短無伴奏宣敘調,它們的作用在於引入隨後的合唱。在第22曲("So recht, ihr Engel")中,男低音邀請天使加入隨後的讚美合唱;在第63曲("Was will der Höllen Schrecken nun")中,就像在歌劇的幕終曲里一樣,四位獨唱在宣敘調中同時出現,引出結束的大合唱。
  • 伴奏宣敘調:由樂器伴奏的宣敘調用於在內容和情感上引入隨後的詠嘆調。相比之下,在巴赫的其他清唱劇中,是由無伴奏宣敘調來完成這項功能的;但無伴奏宣敘調在本作品中已用於佈道者的配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宜再次使用。[6]在14首伴奏宣敘調使用的是自由詩而不是聖經文本。對其音域和音樂形式並無規定。因此巴赫在第7曲宣敘調("Er ist auf Erden")中,結合了女高合唱和男低的二重唱;第38曲("Immanuel, o süßes Wort")和第40曲("Wohlan, dein Name")中男低音宣敘調同女高音詠敘調結合;第45曲("Wo ist der neugeborne König")中女低音同民眾合唱結合。除了第六部分外,其他所有的伴奏宣敘調都是巴赫的新作。
  • 民眾合唱:民眾合唱充當人群的角色。巴赫在他的受難曲和神劇中,
     
    第50曲中的詠敘調
    用民眾合唱打斷宣敘調的形式來表現聖經文本中出現多人說話的情景。因此在天使合唱(第21曲,"Ehre sei Gott")、大希律王的號召(第26曲,"Lasset uns nun gehen")和賢者的問詢(第45曲,"Wo ist der neugeborne König")中,表現出了一種經文歌風格的合唱。[7]與此相反,在表現大祭司時(第50曲,"Und ließ versammeln"),巴赫讓佈道者演唱了大祭司引用的聖經短文。
  • 詠嘆調:無論從音樂還是宗教方面而言,詠嘆調都構成了整個神劇的核心。它們同樣是以自由詩為基礎譜曲的。連續的情節被這些靜止的內心獨白打斷。在六部分的每一部分都有兩首詠嘆調,每首由三部分組成。總共有五首詠嘆調(第4、8、19、29、41曲)是純粹的A-B-A反覆形式(有Da capo記號),而有三首詠嘆調(第31、52、62曲)是按照A-B-A形式譜寫的(無Da capo記號)。A-B-B形式的第39曲("Flößt, mein Heiland")和由器樂主導的A-BCA-ABC形式的第57曲("Nur ein Wink")同樣也是三段式的詠嘆調。第15曲("Frohe Hirten")是兩段式的詠嘆調,第47曲("Erleucht auch meine finstre Sinnen")通過縮短的Da capo形式構成了長度相同的兩段。[8]第29曲("Herr, dein Mitleid")是一首二重唱,第51曲("Ach, wenn wird")則是三重唱。在所有詠嘆調中只有第31曲("Schließe, mein Herze"),可能也包括第51曲,是巴赫的新作。詠嘆調和眾讚歌對聽眾的宗教思想起着尤為重要的作用,它們使聽眾明白節日傳統中這些神聖事件(Heilsgeschehen)的重大意義。[9]獨唱在此起到特定的作用:在第二和第三部分中,女高音唱出聖母瑪利亞心聲的同時,男高音唱出了信徒和教會的聲音。
  • 詠敘調:作為宣敘調和詠嘆調的中間形式,詠敘調類似於伴奏宣敘調,也是由樂器伴奏着演唱的。在聖誕神劇中有兩首為男低音而作的詠敘調,它們同女高音合唱("Jesu, du mein liebstes Leben")一起組成了二重唱(第38、40曲)。在大祭司的宣敘調(第50曲,"Und ließ versammeln")中引用聖經原句(太:2,6)時,由無伴奏的行板詠敘調唱出。通奏低音部分不間斷的被八分音符和八度跳躍推進,加上佈道者歌唱性的旋律導向,一同形成一種莊嚴的效果。
  • 開場合唱(Eingangschor):聖誕神劇最主要是因其隆重的開場合唱而流行的,開場合唱是作品中除詠嘆調外的高潮。豐富的器樂配置和四聲部合唱表現了對基督誕生的喜悅。它們是典型的節日音樂,均由三拍子的大調構成。與巴赫的其他清唱劇相反,這裏的開場合唱用自由詩作為歌詞,而非聖經原文或眾讚歌。清唱劇的第二部分由器樂演奏田園曲形式的牧歌導入(第10曲)。在開場作品中只有這一部序曲(第10曲)和第43曲("Ehre sei dir, Gott, gesungen")是巴赫的新作。
  • 眾讚歌:即使聽眾沒有跟着齊唱,眾讚歌仍在作品與觀眾間架起了一座橋樑。[10]眾讚歌處於劇情發展之外,提供給聽眾客觀的神聖見證(Heilsaussagen),而詠嘆調更注重每個聽眾的主觀體驗。[9]除了第64曲外("Nun seid ihr wohl gerochen"),聖誕神劇中所有其他的眾讚歌都是新作。它們以優美的多聲部音樂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直抒胸臆而見長。[11]眾讚歌的數字在兩首(第1、5、6部分)和三首(第2、3、4部分)間。巴赫用多種方式處理這些眾讚歌。[3]在各部分中,眾讚歌被單純當作聖歌譜曲,並以巴赫慣常的作曲手法(Durchgänge und Wechselnoten,和弦中某個音脫離和弦並逐漸變成不和諧音,然後同樣逐漸地重新加入原來和弦或下一和弦的一種手法)為之配上基本相同的樂器聲部(Colla parte instrumentiert)。相應的,大多結尾眾讚歌表現出與開場合唱一樣的節日音樂風格,並與前者一道形成了一個閉合。結尾處的眾讚歌與其他的相比具有更豐富的音樂性,同時大多伴有樂器的前奏、間奏和尾奏,第42曲("Jesu, richte mein Beginnen")和第64曲還配有樂隊重奏。[3]只有第五部分沒有這些特殊的配器,僅由簡單的眾讚歌(第53曲,"Zwar ist solche Herzensstube")結束。[12]

音樂體裁的歷史

 
聖誕節清唱劇首頁手稿

聖誕神劇的前身是產生於17世紀的聖誕節歷史劇。這是一種教堂節日時上演的,以特殊的節慶方式為福音書配樂的宗教音樂。保留至今的有17世紀由羅傑·米歇爾(Rogier Michael),托馬斯·塞勒(Thomas Selle)和海因里希·許茨所作的聖誕節歷史劇。就如在受難歷史劇中一樣,配樂的聖經文本在聖誕節歷史劇也處於核心地位。通常情況下,在開場和結束的經文音樂構成了整部作品的框架。

在許茨的作品中,聖誕節歷史劇一律以F大調譜曲——這是典型的聖誕調性。佈道者以宣敘調或詠敘調複述記敘性的經文同時,不同的角色以各自的聲音(女高音-天使,男低音-大希律王)、不同的人群(天使,牧羊人,智者以及祭祀)以各自的合唱聲部被編排進整部作品中,並配以相應的樂器伴奏。在塞勒的作品中也存在着這種由不同聲部組成的「媒介」(Intermedien)。[13]在約翰·謝勒(Johann Schelle)的Actus musicus aus Weyh-Nachten(約1683年)中已有加入教堂詩歌作為插入句的歷史。清唱劇最初即是由歷史劇中加入自由詩而形成的。[6]

牧歌式的詩歌使得巴赫的聖誕神劇有別於聖誕節歷史劇,這些詩歌以詠嘆調和教堂歌曲的形式存在於作品中;與神劇式受難曲[14]的共同點也使得巴赫這部作品的印刷劇本上被稱為「神劇」。巴赫同時代的作曲家們,如羅勒(Johann Heinrich Rolle),格勞恩(Carl Heinrich Graun)和泰勒曼也寫過聖誕神劇。將如此巨大的作品分佈到節日的好幾日中上演的做法並非由巴赫首創,而是有既存傳統的:在聖誕節歷史劇中,許茨首先引入了這種做法,隨後由謝勒和克里格(Johann Philipp Krieger)在各自的作品中最終確立。[15]巴赫在1705年拜訪呂貝克時第一次了解到這種演出方式,當時在呂貝克,大型神劇以布克斯特胡德的晚樂(一種呂貝克特有的教堂音樂活動)的形式,分別在好幾天中上演。[14]可以得到證實的是,在18世紀受難和復活節歷史劇中,也有將一部作品分別在幾次禮拜活動中上演的做法。[16]

巴赫創作這部作品時,正處於對巴赫十分友善的Johann Matthias Gesner校長(Rektor)任期的末尾(1730年9月至1734年10月),也是他主導了聖多馬學校最長的一次超期改建。[17]這部作品首演於聖誕第一日(1734年12月25日)和主顯節(1735年1月6日)間的六次禮拜儀式中。第1、2、4、6部分在同一日的上、下午於聖尼古拉教堂和聖多馬教堂交替上演,第3、5部分只在尼古拉教堂上演。[18] 之後在巴赫的餘生中,雖然並非沒有可能,但沒有文獻記載過這部作品的再次上演。[14]

聖桑1858年寫過一部聖誕神劇(Oratorio de Noël),李斯特在他的神劇《基督》的第一部分中也涉及到聖誕歷史。在20世紀,迪斯特(Hugo Distler,1933)和托馬斯(Kurt Thomas,1930/31)在他們的作品中重拾了聖誕神劇的傳統。但沒有任何一部聖誕神劇可以像巴赫的那麼廣受歡迎。[2]

全曲結構

本曲雖稱作「神劇」,但其實是由六套清唱劇所組成。其中,首三套慣常用於聖誕節首三日;第四套為1月1日(耶穌行割禮之日);第五套為1月1日後的星期日;最後一套則在代表聖誕期完結的「主顯節」(通常為1月6日或其相應的星期日)。六套清唱劇既可作為一體演出,也可以獨立地演奏,或只是部份地演奏(例如較多的做法是在聖誕節只演奏首三套,用作突顯耶穌降生及牧羊人的讚頌)。

改編過程

歌詞文本

演出

各部分總覽

參考文獻

錄音列表

以下表格提供了本作品部分錄音的版本信息。各列可分別排序。

註釋列表

  1. ^ Küster (Hrsg.): Bach Handbuch. 1999, S. 475; Walt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2006, S. 29; Dürr: Johann Sebastian Bach. 1967, S. 4.
  2. ^ 2.0 2.1 Heinemann: Das Bach-Lexikon. 2000, S. 558.
  3. ^ 3.0 3.1 3.2 Breig: Bach, Johann Sebastian. 1999, Sp. 1490.
  4. ^ Dürr: Johann Sebastian Bach. 1967, S. 16.
  5. ^ Walt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2006, S. 37, der ein Beispiel aus Teil III anführt: „und bewegte sie in ihrem Herzen「 (Nr. 30 Rezitativ des Evangelisten) – „Schließe, mein Herze「 (Nr. 31 Alt-Arie) – „Ja, ja, mein Herz soll es bewahren「 (Nr. 32 Alt-Accompagnato) – „Ich will dich mit Fleiß bewahren「 (Nr. 33 Choral).
  6. ^ 6.0 6.1 Blankenburg: Das Weihnachtsoratorium von Johann Sebastian Bach. 2003, S. 29.
  7. ^ Dürr: Johann Sebastian Bach. 1967, S. 18–22.
  8. ^ Jena: „Brich an, o schönes Morgenlicht「. 2009, S. 187f.
  9. ^ 9.0 9.1 Walt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2006, S. 14–18.
  10. ^ Melamed: Chor- und Choralsätze. 2006, S. 178.
  11. ^ Wolff: Johann Sebastian Bach. 2000, S. 387.
  12. ^ Küster (Hrsg.): Bach-Handbuch. 1999, S. 483.
  13. ^ Blankenburg: Das Weihnachtsoratorium von Johann Sebastian Bach. 2003, S. 28.
  14. ^ 14.0 14.1 14.2 Heinemann: Das Bach-Lexikon. 2000, S. 556.
  15. ^ Blankenburg: Das Weihnachtsoratorium von Johann Sebastian Bach. 2003, S. 35–36.
  16. ^ Blankenburg: Das Weihnachtsoratorium von Johann Sebastian Bach. 2003, S. 36.
  17. ^ Wolff: Johann Sebastian Bach. 2000, S. 247, 342, 346–349.
  18. ^ Wolff: Johann Sebastian Bach. 2000, S.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