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玻作用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7年8月21日) |
脫玻作用,又稱脫玻化作用,是指之前無結晶(無定形體)的玻璃重新結晶的過程[1]。例如玻璃類物質或產品在加工或退火過程中,停留在極易晶化的溫度區域內的時間過長,則可能會發生失去光澤並被損壞的現象。這種現象即稱為脫玻作用。
玻璃藝術中的脫玻作用
在玻璃藝術品中,在熔融玻璃的燒製過程中會發生脫玻作用,玻璃表面會出現白色的浮渣、裂縫或皺紋,而不是光滑的光澤,因為玻璃中的分子將其結構轉變為結晶固體的結構。 雖然這種情況通常是不受歡迎的,但在玻璃藝術中,可以將脫玻作用作為一種有意的藝術技術。
地質學中的脫玻作用
一般意義上,岩漿的任何結晶都可以被視為脫玻作用,但這個術語最常用於在其他玻璃質岩石(如黑曜石)中形成球晶(Spherulite)。
玻璃材料轉化為結晶材料的過程稱為脫玻作用。 球晶是這過程的證據。 珍珠岩是由於玻璃水合作用導致膨脹而不一定是脫玻作用。
玻璃棉
玻璃棉在被捶擊或吹入絕熱層時,也可能會因為脫玻作用而變成粉末狀,而且絕熱效果明顯變差。
參考資料
- ^ Werner Vogel: "Glass Chemistry"; 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 K; 2nd revised edition (November 1994), ISBN 3-540-57572-3
外部連結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armTIPS: Devitrific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roubleshooting Fusing and Slumping Problems
- Tech Report: Devitrification of glass
這是一篇與工業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