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忠恕(1920年—1945年6月),是一位臺灣日治時期出身臺北反日運動者。[1][2]

蔡忠恕
性別
出生1920年
日治臺灣臺北州
逝世1945年6月
日治臺灣臺北州
國籍 大日本帝國
學歷

生平

蔡忠恕在就讀於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時受「列星會」林水旺等反日思漢運動鼓舞,並從此開始從事反日運動。

1938年,蔡忠恕考入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當時,該校內經常發生日本學生欺壓臺灣學生的事件。

1941年,蔡忠恕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判斷國軍軍隊將登陸臺灣本土,因此計劃密謀響應並企圖糾集同志煽動反抗日本統治[1]1942年4月,蔡忠恕遊說其同學陳國興加入行列但遭拒絕;隨後,陳國興成為日本憲警線民,秘密監視蔡忠恕的所有舉動。1943年,蔡忠恕認為因軸心國義、德兩大勢力已近降服,盟軍將轉而全力對日本領土發動襲擊;因此,他認為臺灣人應趁此裏應外合,一舉推翻日本統治。隨後,日本籍學生西山光世向有關當局報告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會客室內皇太子掛像遭斷頭,並發現蔡忠恕、郭琇琮謝娥等學生輪流在同學家裏聚會,又獲報蔡忠恕與英美軍隊接觸之消息

1944年3月17日,蔡忠恕被以「大學內抗日民族運動首領」罪名遭日本憲兵逮捕。1944年4月15日,當局以研讀漢文抗日等名義進行大規模搜捕行動,千餘名具抗日意識的學生隨後遭到逮捕;不久,蔡忠恕、雷燦南、郭琇琮、謝娥等皆遭刑求判刑,蔡忠恕隨後被關押於臺北監獄

1945年6月,臺北監獄在盟軍轟炸行動中遭擊中,蔡忠恕遭波及並旋即過世[2][3]

紀念

參考文獻

  1. ^ 1.0 1.1 藍博洲. 尋找祖國三千里. 台灣人民出版社. 2010-09-01. 
  2. ^ 2.0 2.1 藍博洲. 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 時報文化. 1993-04-10. 
  3. ^ 民族純血的脈動-1944年北部學生大檢舉真相. 台灣新生報. 
  4. ^ 黃俊傑. 光復初期的台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