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漳蠶種場
31°39′12″N 120°17′54″E / 31.65327°N 120.29829°E
西漳蠶種場舊址 | |
---|---|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無錫市惠山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民國 |
編號 | 911 Ⅴ-262 |
認定時間 | 2019年3月 |
西漳蠶種場,原名三五館[1],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堰橋街道錫澄北路91號西漳公園內,是曾經的一個蠶種場,目前舊址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無錫繭業公所聘請周遇文、王干成等開辦蠶種製造所,向農戶收購質量較好的繭子制種,但因效果欠佳第二年破產。民國五年(1916年),江蘇省立女子蠶校派李毓珍在石塘灣試辦校外育蠶所兼制蠶種,分送農戶飼養。1919年,李毓珍出資開設無錫蠶種製造場。1922年,遷至西門橫街,改稱無錫蠶種製造所。1926年,陸子容創辦三五館,由西漳旺莊陸氏家屬合作創辦,主號「葫蘆」。1928年,無錫縣已有安定、興華、大生、三五館等28家,其中以三五館為最大。1934年,無錫縣實行蠶種統制。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軍攻佔無錫,當地蠶業遭到破壞,蠶室冷庫和部分制種場被毀。抗日戰爭結束後,開始恢復生產[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蠶種生產統屬蘇南行署蠶業管理局監檢計量製造。1950年,當地取消牌號,統一使用紅五角星商標統一價格,場名以編號表示。1956年6月,江蘇省蠶種公司統一管理,同年基本消滅蠶種製造中的微粒子病。1956年,無錫縣各蠶種場實行公私合營,新華、永益裕、農利農、求新、三五館合併為三五館蠶種繁殖場(後改西漳蠶種場)。由縣派公方代表領導生產,省主管部門制訂蠶種品質檢驗法規,蠶種公司派駐督導員,由省蠶種公司統一收購後銷售各地。1978年,原無錫蠶種繁殖場併入西漳蠶種場[3][4]。
西漳蠶種場設有蠶種冷庫,代江蘇省蠶種公司貯存蠶種。場內設有科研小組。以馮曙倫為首的科研班子,研製育成的新蠶品種75新×7532並在中國推廣使用[5],推廣量達450多萬張。1992年,《家蠶夏秋品種75新×7532選育和推廣》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6]。1994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7]。2005年,西漳蠶種場改為企業性質蠶種場[8]。2008年,西漳蠶種場被無錫市人民政府收入無錫市第二批工業遺產保護名錄[9]。2014年5月,蠶種場作為蘇南地區最後一個仍在生產的蠶種場開始停止生產。2016年,舊址入選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此後當地政府在舊址上修建蠶桑博物館[10]。2019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認定其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1]。
參考
- ^ 黃君霆等主編. 中国蚕丝大全.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02: 1090. ISBN 7-5364-3228-3.
- ^ 無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無錫縣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 无锡地方资料汇编 第3辑. 無錫人民印刷廠印刷. 1985.07: 150–153.
- ^ 談汗人. 无锡县志.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4.01: 228–229. ISBN 7-80515-894-0.
- ^ 蔡劍鳴著. 瑰宝生辉 无锡近代工商文物. 蘇州:古吳軒出版社. 2009.12: 87. ISBN 978-7-80733-405-7.
- ^ 周偉主編;徐鶴皋,神全菌副主編. 无锡农业名特优产品集锦. 無錫市農業委員會,農業區劃辦公室. 1987.06: 40.
- ^ 無錫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 无锡年鉴 1993.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出版社. 1994.01: 301. ISBN 7-80515-992-0.
- ^ 顧偉倫主編;錫山市志編纂委員會編. 锡山市志 1986-2000 上.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8.08: 425. ISBN 978-7-80238-333-3.
- ^ 浙江大學編著. 中国蚕业史 上.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11: 366.
- ^ 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編. 艺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第1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5.10: 42. ISBN 978-7-210-07904-0.
- ^ “高颜值”西漳公园免费开放 蚕种场化身博物馆展示养蚕文化. wx.sina.com.cn. [202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3).
- ^ 无锡12处入选第八批省文保单位-新华网. 新華網. [202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