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絲·莫莉索
法國印象派女畫家
貝絲·莫莉索(法語:Berthe Morisot,發音:[bɛʁt mɔʁizo],1841年1月14日—1895年3月2日)是一名法國畫家,也是巴黎印象派團體中的一員。法國評論家古斯塔夫·熱弗魯瓦將她與另外兩位女畫家瑪麗·布拉克蒙、瑪麗·卡薩特並列為印象派三姝。
貝絲·莫莉索 | |
---|---|
出生 | 貝絲·莫莉索 1841年1月14日 法蘭西王國謝爾省布爾日 |
逝世 | 1895年3月2日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巴黎 | (54歲)
國籍 | 法國 |
知名於 | 繪畫 |
運動 | 印象派 |
1864年,也就是莫莉索23歲那年,她首次在聲譽卓著的學院派巴黎沙龍裏展出作品,被選中的作品是兩幅風景畫。之後莫莉索曾經連續六年都被選為參展畫家,直到她在1874年參加了第一次印象派畫展為止,當時印象派畫家們的作品都是被學院派所唾棄的。
她是印象派畫家愛德華·馬奈的好友,並在他的介紹下與他的弟弟歐仁·馬奈結婚,兩位印象派藝術家因此形成既是同好也是家人的緊密關係。
作品主題
莫莉索的作品主題全圍繞着她的日常生活經驗,也反映出19世紀社會階級與性別差異對當時女性藝術家造成的限制。就像另一位印象派女畫家瑪麗·卡薩特一樣,莫莉索的作品以描繪家常一隅居多,畫中人物也都是她的家庭成員或朋友。她的創作類別有風景畫、肖像畫、花園佈景或船泊景象等。
藝術市場行情
在2013年2月一場佳士得拍賣會上,莫莉索的《午餐後》(After Lunch,1881)以1,090萬美元賣出,比原先最高估價約莫高出了三倍之多[1] [2] 。 這幅畫是當時女性藝術家作品拍賣價格的最高紀錄,打破了稍早由露易絲·布爾喬亞的雕塑作品於2012年創下的1,070萬美元紀錄[2][3]。
畫作
-
The Harbor at Lorient,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1869
-
陽台上 On the Balcony, New York 1872
-
閱讀 Reading,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1873
-
Hanging the Laundry out to Dry,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1875
-
Lady at her Toilette,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1875
-
Eugene Manet on the Isle of Wight, Musée Marmottan Monet 1875
-
餐廳 The Dining Room,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c. 1875
-
夏日 Summer Day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1879
-
Winter aka Woman with a Muff, Dallas Museum of Arts 1880
-
Child among the Hollyhocks, 1881, Wallraf-Richartz Museum, Cologne]]
-
沐浴(整理頭髮的女孩 ) The Bath (Girl Arranging Her Hair), Sterling and Francine Clark Art Institute, Williamstown, Massachusetts 1885-86
-
Julie Manet et son Lévrier Laerte, 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1893
參考資料
- ^ Kelly Crow and Mary M. Lane (February 6, 2013), Christie's Breaks World Record Price for Female Artist Wall Street Journal.
- ^ 2.0 2.1 Ellen Gamerman and Mary M. Lane (April 18, 2013), Women on the Verge Wall Street Journal.
- ^ Katya Kazakina (May 14, 2014), Billionaires Help Christie’s to Record $745 Million Sa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loomberg.
外部連結
外部影片連結 | |
---|---|
Morisot's The Mother and Sister of the Artist, (3:35) | |
YouTube上的Video Postcard: Woman at Her Toilette (1875/80), (1:58)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