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良寺

北京市历史建筑

賢良寺位於北京東城區金魚胡同校尉胡同煤渣胡同一帶,寺廟建築已基本不存在。清朝時賢良寺因為臨近皇宮,許多外省官吏進京述職多居於此,是內城中一座著名寺院。

從怡王府到賢良寺

賢良寺在明朝時為諸王府,清初為怡親王允祥府邸。允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怡王府地處帥府園一代,面積很大,據繪於乾隆年間的地圖,怡王府西臨王府井大街,東至校尉胡同,北到金魚胡同,南至帥府園胡同,包括了中央美術學院等一大片地方。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死後,尊其遺願舍宅為寺,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成。允祥死後諡曰賢,並世襲罔替,寺名由雍正皇帝欽賜,並依其諡號取名「賢良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於賢良寺內設藏經館,廣集經本,校勘編纂《大藏經》。

歷史見證

乾隆二十年(1755年),賢良寺遷移建至冰渣胡同(有稱冰盞胡同),正門開在冰渣胡同北邊。移建後的賢良寺面積減少,但仍規模不小,主要建築有山門、碑亭、前殿、正殿、經樓、東西配殿、寮房等。正殿前有兩座碑亭,正殿面闊五間,為綠琉璃瓦歇山頂,懸木額「賢良寺」。其餘建築均為大式硬山灰筒瓦頂,還有乾隆皇帝御書心經塔碑。因賢良寺距皇宮很近,外省官吏進京述職多居於此,如康有為沈子培王病山等維新派人物進京時都居住於此,左宗棠進京也多次在此居住。

李鴻章與賢良寺

李鴻章第一次進京時便住在這賢良寺,與當時外省官吏一樣,之後多次進京,李鴻章也居於賢良寺。庚子事變之後,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從廣州被調回北京與八國聯軍議和,就住在賢良寺。當時的北京已被八國聯軍控制,賢良寺因有李鴻章居住而成為當時「由清國政府管轄的兩個小院」之一(另一個是與聯軍議和的慶親王府)。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賢良寺死於欽差大臣任上。

民國時期

民國時賢良寺對普通遊人開放。據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記載,院中古柏參天,老槐蔭地,房舍寬敞,十分幽靜。寺中有畫工精緻生動的壁畫,「實臻上乘,藝術之佳,洵為近代所罕見」。由於寺內建築寬敞,民國時,在配殿設有民眾小學校。清朝時,這裏還是許多富貴人家操辦喪事的場所,民國時,這裏開設國殯儀館,是北京最大的殯儀館之一,靈柩多停於北牆內,使用到1950年以後停止。

1949年以後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賢良寺內還有僧眾。後來僧眾被遣散,部分房屋被作為校尉小學的校舍,當時賢良寺的主持吳金鼎成為小學校長。寺院的前殿、東西配殿及後罩樓一層被用做教室,正殿和後罩樓二層存放經書和法器,寺中石碑被移至五塔寺石刻博物館。賢良寺也深處於居民的大雜院之中。1988年賢良寺所在地區開始進行拆遷改造,金魚胡同、校尉胡同、冰渣胡同的居民房被拆除以拓寬馬路、改造街道、修建豪華飯店。1990年代,校尉小學改建,賢良寺的大部分建築被拆除,現只剩下寺東邊的一進小院,深藏在校尉小學的高樓東邊。

參考

  • 原北平市政府秘書處編 《舊都文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