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筠
資中筠(1930年6月22日—)[2],祖籍湖南耒陽,出生於上海,中國翻譯家,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美國研究》雜誌主編[3]。資中筠精通英語及法語,是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4]
資中筠 | |
---|---|
性別 | 女 |
出生 | 中國上海市 | 1930年6月22日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語言 | 漢語、英語、法語 |
教育程度 | 耀華學校 燕京大學 清華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配偶 | 陳樂民 |
親屬 | 父:資耀華 母:童益君 妹:資華筠、資民筠[1] |
經歷
| |
生平
資中筠5歲時隨父親資耀華和母親童益君遷到天津,於天津租界內長大,居住於昭明里。[5]資中筠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期間,除高小即小學五年級、六年級兩年在上海就讀以外,均在天津就讀於天津英租界的耀華學校,1947年從耀華學校(今天津耀華中學)高中畢業,考入燕京大學,就讀一年後轉入國立清華大學,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6]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於「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從事民間外交活動,作國際會議的英語及法語翻譯,因工作原因訪問過亞洲、非洲、拉美的多個國家。[6]1956年至1959年作為世界和平理事會中國書記的助手及翻譯常駐維也納。[7]在從事外交工作期間,曾經擔任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非專職翻譯。[6]
文革期間,資中筠作為知識分子曾被下放至河南省鄲城縣五七幹校勞動。[6]從「五七」幹校調回之後,參與尼克遜訪華的接待工作。之後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管對美工作。
1970年代末,在資中筠主動要求下轉入學術工作,首先在外交部下屬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研究室從事美國研究。[8]
1985年起,資中筠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先後出任副所長、所長。1992年任《美國研究》主編。1993年發起了「中美關係史研究會」,並且任第1、第2屆會長。1996年,資中筠退休,此後繼續從事學術活動,同時寫一些雜文及隨筆,諸多文章均是在退休之後完成的。
2000年至2005年擔任南京大學-約翰·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國際問題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中方主任及客座教授。[9]2002年出版第一部隨筆作品集《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2004年被中國翻譯協會評為「資深翻譯家」。[10]2011年10月8日發佈了新書《資中筠自選集》。2009年,資中筠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8]
言論觀點
政治觀點
2012年7月18日,她在香港書展上說:「在權力不受監督的情況下,官員必然腐敗,以德治國不再適用於現代中國。對於中國的海外形象,中國宣傳軟實力,只要發生幾宗『被自殺』事件,在國外開多少間孔子學院,都救不了中國的面子!」[11]
有記者對資中筠提出:「中國社會除了腐敗問題,也會有一個階層固化的現象,『富二代』、『官二代』佔據最好的資源,上升渠道的阻塞,會讓很多人對未來喪失信心。」她答覆說:
你說的社會流動性問題,確實是現在中國社會一個很大的問題。一個國力比較強、有活力的社會,應該是流動性比較強的社會,假如要是哪個階層的子子孫孫永遠就屬於哪個階層,年輕人認為沒辦法通過努力就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停滯不前。中國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是社會的不幸。 當然也不能說現在完全都是這樣,現在社會上並不是說你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就永遠沒有出路,通過自己的努力,上升的空間還是有的。年輕人不能以此為藉口,覺得一切都是白搭,用不着努力,等到機會來了的時候,你又沒有準備好,這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11]
教育觀點
資中筠對於中國教育深感痛心和擔憂。曾表示,中國目前的教育方式傳授的就是完全扼殺人的創造性和想像力的極端功利主義。同時對中國大陸大學的課題制提出批評,認為其完全破壞了教育最本質的東西。對985工程和211工程提出了質疑,並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放開思路,允許私人辦學。[11]
資中筠認為中國重官輕學、官本位的教育現狀不改變的話,中國人種會退化,她舉例稱1991年清華80年校慶還算正常,到90周年校慶時,江澤民要來參加校慶,而且校慶上第一位講話的人不是清華畢業生,而是江澤民,從那時起,返校節開始變味。到了100周年校慶時,完全變味,在人大會堂的活動完全變成官方活動,不在校園,按級別講話。[12]
著作
著作
資中筠自轉入學術研究後,出版過多部學術著作。1987年資中筠出版過《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和發展:1945-1950》,2001年再版時更名《追根溯源》。書中有關美國對台政策一章於1982年先行發表並被《人民日報》刊登,新華社將其摘錄並譯成多國文字發表,引起中美等世界多國注意,獲1977-1991社科優秀著作獎。[13]
1991年,出版《美台關係四十年》(與何迪合編)[14][15],1994年,出版《戰後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里根》[16][15]《二十世紀的美國》[17] 《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18][15] 2003年,出版《散財之道:美國現代公益基金會述評》,2006年再版更名《財富的歸宿》。該書英文版在2007年在美國出版,書名為《The Destiny of Wealth: American 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19] 2015年,出版《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美國百年公益發展的啟示》,這是第一本由中國學者撰寫的綜合介紹和分析美國公益事業發展的著作。[20]
隨筆:《斗室中的天下》、《錦瑟無端》、《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學海岸邊》(與丈夫陳樂民合著)、《有琴一張》。
文集:《資中筠集》、《資中筠自選集》。
回憶錄:《蜉蝣天地話滄桑:資中筠九十自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9年6月)。
譯著
資中筠翻譯過多部著名經典著作。法國巴爾扎克的《公務員》[21]、《浪蕩王孫》、《農民》[22];美國羅伯特·占士·沃勒所著的《麥迪遜之橋》[23];美國薇拉·凱瑟所著的《啊,拓荒者》[24];英國艾倫·狄·波頓所著的《哲學的慰藉》[25]等。
評價
參考資料
- ^ 著名舞蹈家资华筠病逝 与学者资中筠是亲姐妹. 中國新聞網. 2014-12-09 [2015-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 ^ 《资中筠:生活中“有琴一张”》:“6月22日是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先生88岁生日”.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
- ^ 名家专栏——资中筠. 和訊讀書.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5) (中文(中國大陸)).
- ^ 资中筠. 大公網. [2013-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8).
- ^ 5.0 5.1 资中筠:“不要上缴独立思考的权利”. 金融界. 《環球人物》. 2011-12-07 [2013-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
- ^ 6.0 6.1 6.2 6.3 资中筠:关于我的简历的一点说明. 愛思想.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 (中文(中國大陸)).
- ^ 学者专栏-资中筠. 社科苑.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7) (中文(中國大陸)).
- ^ 8.0 8.1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资中筠. 國務院參事室.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7) (中文(中國大陸)).
- ^ 2000年大事记. hnchome.nju.edu.cn. 2014-5-22 [2024-04-29].
- ^ 杨绛等118位资深翻译家获表彰. [201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中文(中國大陸)).
- ^ 11.0 11.1 11.2 11.3 资中筠: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 騰訊網. [2012年8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2月22日) (中文(中國大陸)).
- ^ 教育篇之一:同中小学校长谈教育. 搜狐. [2016-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1) (中文(中國大陸)).
- ^ 資中筠. 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ISBN 9787208035065.
- ^ 資中筠. 美台关系四十年. ISBN 9787010009674.
- ^ 15.0 15.1 15.2 資中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圖書對外推廣網
- ^ 資中筠. 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 1994. ISBN 9787501205851.
- ^ 資中筠. 二十世纪的美国. ISBN 9787108027627.
- ^ 資中筠. 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 ISBN 9787208028562.
- ^ 資中筠. 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ISBN 9787208060425.
- ^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在京首发. 瀟湘晨報網. [2015年9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中文(簡體)).
- ^ 1991再版,ISBN 978-702-000-808-7,[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1989,ISBN 702-000-811-9,[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2010,ISBN 978-754-470-846-3;2011,ISBN 978-7-5447-1683-3;2012,ISBN 978-7-5447-2814-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1989,ISBN 702-000-570-5,[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2009-04-01,ISBN 978-753-274-749-8,[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资中筠:最值得珍惜的是“独立人格”. 網易. [2015年11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1月27日)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