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大事紀年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本列表所列的是贛榆地區在歷史各個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1]

大事紀年

朝代 年代 事項
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祝其國建都於今贛榆縣班莊鎮古城村。

莒國建都於今贛榆縣中、北部。

東周 魯昭公十九年(前523) 齊國大將高發率軍征伐莒國,莒子逃亡紀鄣城。齊軍攻克紀鄣,莒子逃亡。
魯定公十年(前500) 孔子會齊侯於夾谷
周貞定王元年(前468) 越國遷都琅琊,今贛榆縣地屬越。
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 越國衰弱,遷都於。其後,贛榆縣地或屬,或屬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 秦國奪取齊國地建薛郡,今贛榆縣西部屬薛郡。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齊國琅琊等6郡,贛榆縣地屬琅琊郡。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 薛郡東部置東海郡,治於,今贛榆縣西部屬東海郡。

秦山島上立碑作為秦東門。 征民70萬建阿房宮驪山,贛榆縣被選征者有贛榆距、贛揄得等人

西漢 高帝四年(前203) 十月,齊王田橫兵敗逃往郁洲,漢將艾不在贛揄縣境內築城防田橫。

十一月,漢將韓信平定齊地後稱齊王,贛揄縣屬齊國

高帝五年(前202) 正月,改封韓信為楚王,贛揄縣(治鹽倉城)屬楚國琅琊郡祝其(治古城)、利城(治利城)2縣屬楚國東海郡
高帝六年(前201) 正月,分韓信楚國為楚、齊2國,祝其利城2縣屬劉交楚國東海郡,贛揄縣屬劉肥齊國琅琊郡
武帝元光三年(前132) 五月,黃河決口,朝廷不堵,黃河改道經安東縣(今漣水)入海,又北分經游水臨洪口、紀鄣城入海。
元帝建昭二年(前37) 十一月,齊、楚所屬皆地震、大雨雪,樹折屋壞。
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 二月丙辰,封大司徒馬宮為扶德侯,食贛揄縣二千戶。贛揄縣城遷郁洲
新莽 新莽始建國三年(11) 黃河改道至安東縣入海,贛揄縣受其害。
新莽天鳳元年(14) 七月,王莽分天下為萬國,改琅琊郡為填夷、東海郡為沂平、利城縣為流泉、祝其縣為猶亭,而贛揄縣、扶德侯國如故,至馬宮死國除歸民給縣。
新莽天鳳五年(18) 連年久旱,百姓缺糧,官吏貪酷,官逼民反,琅琊樊崇逄安呂母東海徐宣謝祿楊音刁子都等相繼起事,2州大亂。
玄漢 玄漢更始元年(23) 琅琊不其張步東海董憲起兵據其郡。

更始帝王閎琅琊太守張步不接納。王閎徵得贛揄等6縣兵數千攻張步,被張步擊敗。

東漢 建武五年(29) 張步兵敗降漢,琅琊郡歸東漢。
建武六年(30) 二月,董憲龐萌朐縣城被漢兵久圍缺糧,突圍襲取贛揄縣城,漢琅琊太守、強弩大將軍陳俊攻取贛揄城,董、龐2人敗走,東方郡縣全歸漢有。
建武十五年(39) 四月丁巳,封劉陽為東海公、劉京為琅琊公,祝其利城2縣屬東海國,贛揄縣屬琅琊國
建初五年(80) 贛揄縣劃歸東海國
光和六年(183) 夏,大旱。冬,大寒,東海琅琊2郡井水結冰厚尺余。
光和七年(184) 二月,太平道張角率眾暴動,8州之人,莫不相應。
中平五年(188) 六月丙寅,大風,東海琅琊大水。
建安三年(198) 十二月,曹操利城郡,廢贛揄縣,以地歸利城郡。
三國(魏) 黃初六年(225) 六月,利城郡兵蔡方等暴動,殺太守徐質(或作徐箕),推郡人唐咨為主。曹丕派屯騎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青州刺史共同征討。唐咨兵敗,自海道奔吳,吳封其為將軍。

利城郡,其祝其利城2縣復歸東海郡。 十月,大寒,淮、泗以北河水皆冰。

西晉 太康元年(280) 復置贛榆縣(自此作贛榆),治艾不城,尋移治郁洲,仍隸於東海郡
太康六年(285) 三月,東海郡屬隕霜殺桑麥。
東晉十六國 晉元帝初年(317-322) 淮北流人相繼過江淮,晉僑立郡縣以司牧之,以江乘置南東海、南琅琊、南東平、南蘭陵等郡。割吳郡海虞(今常熟)北境,立郯、朐、利城、祝其、厚丘、西隰、襄賁7縣,寄居曲阿(今丹陽)。
太寧元年(323) 三月,晉東海太守以郡降後趙
後趙石勒六年(324) 正月,後趙都尉石瞻攻取晉東莞東海
隆安三年(399) 八月,南燕慕容德攻取晉青州琅琊幽州等地,東海為南北兩國交爭之地。
南北朝 劉宋元嘉年間(424-453) 祝其縣
劉宋泰始三年(467) 夏,垣崇祖據朐山歸宋,魏東徐州刺史成固公據團城,贛榆縣為2國交爭之地。

十一月乙卯,宋分徐州置東徐州治團城,東海郡隸之。

北魏皇興二年(468) 正月,宋東徐州刺史張讜降魏,仍為東徐州刺史治團城(後徙下邳),領東安東莞2郡。自此,贛榆縣地入於魏,郁洲(贛榆縣治)仍歸宋。
劉宋泰始六年(470) 宋在贛榆縣(郁洲)僑立2州,共1刺史,郡縣十無八九,僅有名存案而已。後又僑置齊郡治贛榆縣。
劉宋泰始七年(471) 宋割贛榆縣地立東海縣,屬東海郡;又割贛榆縣置郁縣,立海西郡,並隸於僑青州
蕭齊建元二年(480) 八月丁酉,魏軍10萬大舉攻齊,圍朐山。齊朐山戍主玄元度、青冀2州刺史盧紹之協同固守。閏十月庚寅夜,齊援軍至,魏軍敗回。
蕭齊建元四年(482) 蕭齊以北海郡齊郡(原贛榆縣分置),領都昌(劉宋郁縣)、廣饒(劉宋東海)、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等縣,皆在郁洲上。
蕭齊建武二年(495) 二月,齊軍主杜僧護攻拔魏虎坑、馮時、即丘3城,擁百姓、物資還青冀。青冀2州刺史王洪範派軍主崔延秀攻克魏紀城(即紀鄣),據之。
蕭齊建武四年(497) 十二月己卯,齊將王曇紛率軍萬餘人攻魏南青州黃郭戍(在今贛榆縣境),被戍主崔僧淵打敗,所部皆降魏。
北魏景明元年(500) 魏罷鹽池之禁。
北魏景明四年(504) 七月庚午,魏因鹽利為豪強所專,復禁私鹽。
北魏正始三年(506) 四月乙未,魏復罷鹽池之禁。
北魏永平四年(511) 自三月十四日始,梁、魏兩國軍於朐山相距,至十二月庚辰,魏軍大潰敗,會大雪,士兵死傷三分之二,200裏間殭屍遍野。
蕭梁天監十二年(513) 二月庚辰夜,郁洲徐道角(《魏書》作徐玄明)等因不堪官吏敲詐,襲殺2州刺史張稷,割其頭送請降,魏派南青州刺史樊魯接應,樊用饑民為兵,餓死數萬。梁司馬霍奉伯率軍打敗徐道角,郁洲平。
北魏熙平元年(516) 魏復鹽池之禁。
蕭梁普通五年(524) 大舉攻,自八月庚子至十一月丙辰,攻佔琅琊(今臨沂)、東莞以南各郡縣。
東魏武定七年(549) 三至四月,北兗州、青冀2州、東徐州、北青州刺史相繼舉州降東魏,魏於是盡有淮北之地。

是年,東魏置南青州於團城,領東安東莞義塘3郡9縣。義塘郡治黃郭戍,領義塘(郭下)、歸義(有盧山、鹽倉)、懷仁(有吳山、魏山、莒城)3縣,共764戶2265人。改海州龍沮,領6郡19縣:東海郡領贛榆(郭下)、安流(劉宋郁縣、蕭齊都昌)、廣饒(劉宋東海)、下密4縣,共有1242戶5904人;武陵郡上鮮(郭下)、洛要(蕭齊高密)2縣,共273戶733人。

太建五年(573) 三月,大舉北伐,至十一月克朐山郁洲,遂駐止不進,朐山、黃郭戍一帶滿布兵營。
太建六年(574) 四月辛丑,派大使撫恤朐山黃郭戍一帶流民,賑給種籽,勸課農桑。
北周建德七年(578) 北周攻陳,至四月壬戌克清口城,盡有淮北州郡,海州屬周徐州總管府。
北周大象二年(580) 廢青冀2州為海州朐山,領朐山、東海武陵沭陽海安5郡。東海郡領廣饒(郭下)、東海2縣;武陵郡領上鮮洛要2縣。置莒州東莞,領東安義塘2郡。義塘郡治古辟陽城,領義塘(郭下)、歸義懷仁(治黃郭戍)3縣。
開皇三年(583) 十一月甲午,東海郡縣為海州,廢武陵郡及所屬2縣,廢義塘郡歸義義塘2縣,以懷仁縣隸於海州。
大業三年(607) 四月壬辰,改州為郡,海州改為東海郡,領朐山東海(廣饒改)、漣水沭陽懷仁5縣,有民27858戶。
大業九年(613) 九月己卯,東海郡彭孝才聚眾數萬暴動,天下群雄並起。
大業十三年年(617) 秋,臧君相(臧霸)據懷仁縣,築新城於海邊(今羅陽鄉大沙村、宋莊鄉范口村之間),十一月又據海州
武德四年(621) 六月乙卯,臧君相舉5州降,拜海州總管,領海、漣、環、東楚4州。海州領朐山龍沮新樂曲陽沭陽厚丘懷仁利城祝其9縣。環州東海青山石城、贛榆4縣。
武德六年(623) 新樂祝其
武德八年(625) 祝其利城2縣入懷仁縣。廢環州青山石城、贛榆3縣入東海縣
至德元載(756) 十月,江淮租庸使第五琦作榷鹽法,置監院專管,舊鹽戶、遊民願業者為亭戶,免雜徭,敢私煮、私賣者論以法。懷仁縣亭戶屬東海監。
元和十四年(819) 淄青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十三年公開叛,朝廷興兵進討。二月,楚州刺史李聽襲取海州懷仁東海2縣望風而降。丙辰,淄青12州皆平,遂分為3道,沂海兗密等州都團練觀察使治沂州
會昌五年(845) 七月十七日至二十日,日僧園仁訪問懷仁縣
五代十國 南唐中主保大七年(949) 十二月,後漢密州刺史王萬敢攻克懷仁縣荻水鎮
北宋 開寶三年(970) 開鹽禁,廢海州東海監。
天禧末年(1017-1021) 江淮湖荊制置發運使張綸海州洛要、板浦、惠澤3鹽場,洛要場在懷仁縣南境。
熙寧十年(1077) 七月乙丑,黃河決於澶州曹村,東南入泗、淮,至楚州(今漣水)又沿鹽河北泛,海州懷仁縣受害。
元豐八年(1085) 蘇軾常州登州任,十月上旬經懷仁縣,作《懷仁令陳德任新作占山亭》2絕。
崇寧三年(1104) 正月壬辰,增縣學弟子員額,懷仁縣學增至40人。
政和二年(1112) 懷仁縣胡松年以太學上捨生補濰州教授。
先秦時期
秦漢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
宋元時期

參考文獻

  1. ^ 贛榆縣縣誌編纂委員會. 赣榆县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