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堡太極拳
明末萬曆二十三年(1596年),蔣發向山西王林楨(王宗岳)學藝,功成之後在河南溫縣趙堡鎮擇人而授,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一代宗師。自此之後,太極拳便在趙堡鎮世代流傳。[1]。
宗師
根據清雍正年間王柏青《太極秘術》及1935年杜元化《太極拳正宗》所述:
拳不出村
從歷史上看,趙堡太極拳素有「拳不出村」之說。然其歷代不乏傳人,從學者亦眾,但流傳不廣,為世人所知不多。至民國時期,趙堡太極拳傳人始於西安等地向外傳播,逐漸走向全國,並跨出海外,傳播到全世界。
歷代不乏傳人
- 杜元化(杜育萬)《太極拳正宗》,「……陳敬柏。人品端正。凡事可靠。所以將此術全盤授之。其後陳欲擴張此術。收門徒至八百餘。能得其一技之長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統其道者惟張宗禹一人。其後傳給其孫張彥。又傳給陳清平。清平傳給其子景陽。及本鎮其少師張應昌、和兆元、牛發虎、李景顏、李作智、任長春、張敬芝。歷代傳人很多。不能備載。以上所錄諸老夫子。皆有事蹟可考。另註有冊。……」[2]。
特點
- 動作圓活。趙堡太極拳式式走立圓(立體圓),先以手領身,後以丹田帶動全身,要求身圈、手圈、腿圈三圈相合,周身上下一動皆動,身手足上下相隨,處處步隨身轉,體現出拳論上「一動無有不動」的特色。形體的「背絲扣」特點與其他太極拳以平圓為主有明顯的不同。正如古人所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 步伐輕靈。趙堡太極拳的步伐輕柔靈活,沒有「呆滯」之相,符合拳論「舉步輕靈神內斂」的要求。
- 動分陰陽。趙堡太極拳在鍛煉時要求每一個動作要分出虛實,在身體身體上充分表達和體現出太極拳的「陰陽」特色。
- 柔蓄剛發。趙堡太極拳的鍛練過程中力求全身鬆柔,打通周身關節血脈,而後以柔促剛,剛柔並濟,「外柔內剛,捲之則柔,發之成剛,柔為長勁,剛為瞬間」。
- 蓄轉丹田。趙堡太極拳的外形動作與丹田的轉動方向一致。在練習過程中由表及裏,由外帶內,帶動丹田轉動,久而久之功夫自然上身。
各地傳人
趙堡太極拳現今流傳有四大支,分別是和兆元的代理架、李作智的騰挪架、張敬芝的領落架及李景延的忽雷架,其中又以和氏系為大宗。
- 中國
- 侯春秀、鄭悟清、鄭錫爵(一侯兩鄭)
- 侯爾良
- 劉瑞
- 宋蘊華
- 侯戰國、侯轉運、李隨成,劉瑞,閻存文,牛西京,鄭琛,和保國;陳國芳,山新樓,余穗,黎朝安,李小春;
- 吳忍堂,
- 王海洲、侯鑫、李灃(青島)、艾光明、吳江、張昱東、石善沖、陳國強、劉松普、權六一、付兵、趙斌
- 和定乾 和有祿
- 香港
- 趙軍
- 紀昌秀
- 關榮光
- 臺灣
- 美國
參見
參考資料
- 杜元化《太極拳正宗》,1935年5月初版。
- 《近代(趙堡)太極拳發展階段》 http://www.chinesetaiji.com/blog/html/51/n-451.html[永久失效連結]
- 《趙堡太極拳宗師傳列之九》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9220938/http://www.hellotaichi.com/origins/15/subpages/1
- 《趙堡太極拳宗師傳列之十》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9220603/http://www.hellotaichi.com/origins/16/subpages/1
- 歐陽學忠,《北派太極第二代宗師蔣發生平考》,武當師行功夫館。 http://wdgf.cn/wdgf/taiji/fa1.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宋蘊華《趙堡太極拳圖譜》, 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 7536909144, 1991年
- 鄭琛、山新樓《太極拳道》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1月
- 鄭琛《太極拳道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年2月
- 王海洲、王長青《趙堡太極劍、太極拳、太極棍、太極單刀、太極春秋大刀、太極散手合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 牛西京《傳統太極拳108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