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泌(?—?),字安期唐朝官員,祖先是陽平(應為平陽)人,路博德的後裔。曾祖父路節,唐高宗時為越王府東閣祭酒。祖父路惟恕,官至睦州刺史。父親路俊之,官至太子通事舍人。

路泌以博識好學聞名,通《五經》,尤嗜好《詩經》、《易經》、《左氏春秋》。能通過章句深究其旨。博涉史傳,工五言詩。性情端正寡言,以孝悌聞名宗族。建中末年,以長安縣尉提拔,推舉李益韋綬等書判同居高第,路泌授任城門郎。唐德宗避禍至奉天縣,路泌時在京師,棄妻子暗中投奔行在。又跟隨皇帝至梁州,為流矢所中。以計策勸說渾瑊,渾瑊看重他,徵辟為從事。渾瑊討伐李懷光,表奏他為副元帥判官、檢校戶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平定河中後,貞元三年(787年),路泌陪渾瑊與吐蕃大相尚結贊在平涼會盟,因吐蕃劫盟,路泌和崔漢衡、中官俱文珍、劉延、李清朝,崔漢衡判官鄭叔矩、渾瑊掌書記袁同直,大將軍扶餘准、馬寧、神策將孟日華、李至言、樂演明、范澄、馬弇等六十餘人,都被吐蕃俘獲。路泌被俘並被帶到吐蕃首都邏些。在邏些期間,他通曉佛學,為吐蕃贊普所重待以賓禮,但至死未能獲准返回中原。唐德宗以其子路隨恩授八品官。路泌被俘時,路隨還是孩童,長大後得知父親被吐蕃所俘,日夜哭泣,坐時面向西面吐蕃方向,為哀悼父親被俘而不吃肉,也不婚娶(後來還是娶妻)。母親告訴他,他長得像父親,他便終身不照鏡子。元和五年(810年),吐蕃送還路泌及其同僚判官鄭叔矩的棺材、墓石和手書。唐憲宗追贈路泌絳州刺史,用公費安葬,累贈至太子太保

參考文獻

  • 舊唐書》卷159 列傳第109
  • 《舊唐書》卷14 本紀第14
  • 《舊唐書》卷134 列傳第84
  • 《舊唐書》卷196下 列傳第146下
  • 新唐書》卷142 列傳第67
  • 《新唐書》卷75 宰相世系表
  • 《新唐書》卷216下 列傳第141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