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卡
達卡(孟加拉語:ঢাকা),是孟加拉首都,達卡專區首府。達卡坐落於恆河三角洲布里甘加河北岸,[4]是孟加拉最大的城市,也是南亞主要城市之一,其都會區有1200多萬人口。[2]達卡有着豐富的歷史,被稱為「清真寺之城」,其頗具民族風情的穆斯林紡織品非常聞名。[4][5][6]
達卡 ঢাকা | |
---|---|
首都 | |
Dhaka | |
綽號:清真寺之城 | |
坐標:23°43′44″N 90°23′40″E / 23.7289°N 90.3944°E | |
國家 | 孟加拉 |
行政區 | 達卡專區 |
建立 | 公元1608年 |
獲得城市地位 | 1947年 |
政府 | |
• 類型 | Dhaka City Corporation (North and South) |
面積 | |
• 首都 | 360 平方公里(140 平方英里) |
• 水域 | 48.56 平方公里(18.75 平方英里) |
海拔[1] | 4 公尺(13.12 英尺) |
人口(2008)[2] | |
• 首都 | 7,000,940人 |
• 密度 | 23,029人/平方公里(59,640人/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16,623,000(2,011年) |
• 居民稱呼[3] | 達卡人(Dhakaiya或Dhakaite) |
• 識字率 | 62.3% |
時區 | BST(UTC+6) |
• 夏時制 | BDST(UTC+7) |
郵遞區號 | 1000 |
國家電話區號 | +880 |
電話區號 | 02 |
網站 | 達卡市政府官方網站 |
達卡舊稱賈罕吉爾納加爾(孟加拉語: জাহাঙ্গীর নগর),1608年由莫臥兒帝國孟加拉地區總督蘇貝達·伊斯蘭汗建立,[4]在17世紀是世界性的穆斯林貿易中心。然而,達卡的現代城市建設主要始於19世紀英國殖民時期,並迅速成為僅次於加爾各答的孟加拉地區第二大城市。1947年印巴分治後,達卡成為東巴基斯坦的行政首都,並在1972年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的首都。此間的20多年,達卡經歷了各種混亂,包括強制推行戒嚴、孟加拉宣佈獨立、軍事鎮壓、戰爭破壞,以及自然災害等。
達卡是孟加拉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7]和最多樣的經濟結構。達卡仍面臨着環境污染、交通堵塞、供應短缺等多方面的挑戰。最近幾十年來,達卡增加了許多外來人口。
這座城市在17世紀崛起,成為莫臥兒帝國的省會和商業中心。作為孟加拉平紋細布貿易的中心,它是印度次大陸最繁榮的城市之一。達卡中世紀的榮光在17世紀和18世紀達到頂峰,當時它是歐亞大陸各地商人的故鄉。穆加爾人以精心佈置的花園,清真寺,宮殿和堡壘為城市裝飾。這座城市曾經被稱為東方的威尼斯。在英國殖民治下,這座城市引進了電力,鐵路,電影院,西式大學和學院以及現代化的供水系統。 1905年後,它成為孟加拉東部和阿薩姆邦的重要行政和教育中心。 1947年,英國殖民統治結束後,它成為東巴基斯坦的行政首都。 1962年被宣佈為巴基斯坦的立法首都。 1971年,它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的首都。孟加拉國憲法第5條宣佈達卡為共和國首都。
歷史
達卡所在的區域最早成為有人定居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這一地區曾被佛教王國迦摩縷波和帕拉帝國統治,直到公元9世紀時被印度森納王朝所控制。[8]
許多人認為該城得名於巴拉爾·森納12世紀時在此修建的達嘎濕瓦力神廟。達卡及周邊地區在那一時期被劃界為「孟加拉地區」。該城由Lakshmi Bazar、Shankhari Bazar、Tanti Bazar、Patuatuli、Kumartuli、Bania Nagar和Goal Nagar等貿易中心組成。森納王朝之後,達卡相繼被德里蘇丹國的突厥和阿富汗統治者統治,直到1608年莫臥兒人的到來。
地理及氣候
達卡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26 (79) |
30 (86) |
34 (93) |
36 (97) |
35 (95) |
34 (93) |
33 (91) |
33 (91) |
33 (91) |
32 (90) |
30 (86) |
27 (81) |
32 (90) |
平均低溫 °C(°F) | 14 (57) |
19 (66) |
24 (75) |
27 (81) |
29 (84) |
28 (82) |
27 (81) |
27 (81) |
26 (79) |
25 (77) |
20 (68) |
15 (59) |
23 (73)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10 (0.4) |
20 (0.8) |
58 (2.3) |
140 (5.6) |
260 (10.1) |
360 (14.1) |
400 (15.8) |
320 (12.5) |
290 (11.3) |
230 (9.2) |
30 (1.2) |
7.6 (0.3) |
2,120 (83.6) |
數據來源:weather.com[9] |
文化
建築
達卡擁有2000多座建於16世紀至19世紀的建築,它們是達卡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例如拉爾巴格堡、阿赫桑曼濟勒、星清真寺、查克清真寺、侯賽尼達蘭、亞美尼亞教堂、達卡門、達蒙迪、玫瑰園宮、大驛站、小驛站、達克什瓦里寺、斯瓦米巴格神廟、時母廟、達瑪拉吉卡佛寺、聖玫瑰堂和波戈斯學校。在舊達卡的達卡薩達爾加特、阿瑪尼托拉和法拉什干地區,仍有許多殖民建築。比納特比比清真寺位於納林達地區,建於1454年,孟加拉蘇丹馬哈茂德·沙阿(1435-1459)統治時期,[10] 是該市現存的最古老的磚結構建築。[11] 英國統治期間建造的重要地標建築包括舊高等法院大樓、孟加拉廳、寇松廳和米特福德醫院。
建築師路易·康備受讚譽的現代主義建築國民議會廳,植根於孟加拉的地理和遺產,於1982年在達卡落成,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立法建築群之一,佔地800,000 m2。[12] 卡馬拉普爾火車站由美國建築師羅伯特·布希設計,是另一個建築奇蹟。獨立紀念碑是這座城市的新地標,是為了紀念孟加拉解放戰爭期間發生的歷史事件而建造的[13]。
教育
達卡的學校數量為全孟加拉之冠[14],大學共52所,包括該國最古老的大學達卡學院(1841年建立)[15],而達卡大學(1921年建立)則是該國最古老的公立大學[16][17]。
交通
達卡面臨世界上最嚴重的交通擁堵。這座城市缺乏有組織的公共交通系統。三輪車和嘟嘟車是該市的主要交通方式,每天運行的人力車接近40萬輛,居世界各城市首位。[18][19][20]但是,其中只有大約85000輛人力車獲得市政府的許可。[21]相對低成本、無污染的三輪車優於私家車,後者才是達卡擁堵的主要原因。[22] 2022年12月28日,孟加拉首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達卡地鐵6號線一期開通[23]。
參考資料
- ^ Dhaka, Bangladesh Map.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2009-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7).
- ^ 2.0 2.1 Statistical Pocket Book, 2008 (PDF). Bangladesh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9-08-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11-21).
- ^ The Daily Star Web Edition Vol. 5 Num 23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dailystar.net (2005-01-19). Retrieved on 2010-12-18.
- ^ 4.0 4.1 4.2 清真寺之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 新華網. [2008年12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2月28日) (中文).
- ^ Dhaka Calling Card Tourism. 2007-10-22 [2007-10-22]. (原始內容 (PHP)存檔於2008-03-05).
- ^ Bangladesh Online tourism (PHP). 2007-10-22 [2007-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7).
- ^ Dhaka District. Banglapedia. [2008年12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月22日) (英語).
- ^ History. Dhaka City Corporation. 2006-09-05 [2006-09-05]. (原始內容 (PHP)存檔於2008-04-10).
- ^ Weatherbase: Historical Weather for Dhaka, Bangladesh. weatherbase.com. [2008-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3).
- ^ Binat Bibi Mosque. ArchNet Digital Library. [18 Sept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1 March 2006).
- ^ From Jahangirnagar to Dhaka by Faruque Hasan in The Daily Star. [22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October 2012).
- ^ Ali, Meer Mobashsher; Rouf, Md Abdur. Jatiya Sangsad Bhaban. Islam, Sirajul; Jamal, Ahmed A. (編). Banglapedia: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angladesh Second. Asiatic Society of Bangladesh. 2012 [27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4 August 2017).
- ^ সোহরাওয়ার্দী উদ্যান. Dhaka District. 18 July 2014 [24 Ma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1 February 2015).
- ^ T. Neville Postlethwaite. The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and National Systems of Education. Pergamon Press. 1988: 130. ISBN 0-08-030853-8.
- ^ Kamal Siddiqui. Growth of academic institutions. Social Formation in Dhaka City: A Study in Third World Urban Sociology. Dhaka: University Press Limited. 1990: 42.
- ^ Dhaka teachers on violence charge. BBC News. 11 December 2007 [15 May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4).
- ^ University of Dhaka.03710. Univ. Facts. 10 September 2006 [10 September 2006]. (原始內容 (PHP)存檔於4 September 2006).
- ^ Lawson, Alastair. Dhaka's beleaguered rickshaw wallahs. BBC News. 10 May 2002 [17 Dec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1 July 2015).
- ^ rickshaw: Dhak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7 Dec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January 2009).
- ^ Cervero, Robert. Informal Transpor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Nairobi: UN Habitat. 2000: 25 [17 May 2018]. ISBN 92-1-13145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January 2017) (美國英語).
- ^ Rizanuzzaman Laskar. Rickshaw pullers get licences. The Daily Star. 4 March 2007 [25 Jan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6 March 2007).
- ^ Mohammad Al-Masum Molla. Ban on rickshaw: How logical is it?. The Daily Star. 7 July 2019 [24 Ma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7).
- ^ 孟加拉国达卡地铁开通.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 2022-12-28 [2022-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30).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 Pryer, Jane. Poverty and Vulnerability in Dhaka Slums: The Urban Livelihood Study. Ashgate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0-7546-1864-5.
- Rabbani, Golam, Dhaka, from Mughal outpost to metropolis, University Press,Dhaka, 1997, ISBN 9840513745
- Ahmed, Sharifuddin. Dhak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Asiatic Society,Dhaka, 1991. ISBN 984-512-335-0.
- Sarkar, Sir Jadunath. History of Bengal (II). Dhaka, 1948.
- Taifoor, S.M. Glimpses of Old Dacca. Dhaka, 1956.
- Karim, Abdul. History of Bengal, Mughal Period (I). Rajshahi,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