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之(?年—1939年),字鎮堃。湖南省湘陰縣顯慶鄉排二峰人。他為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抗戰軍人忠烈錄》(第一輯)中的邵一之烈士遺像

生平[1]

軍校第六期畢業,陸軍200師600團上校團長,民國28年在崑崙關戰役中不幸彈中要害,壯烈成仁。

1958年,湘陰縣「大躍進」肥料緊缺,竟想出了「挖死人熬肥料肥農田」,在社隊幹部指揮下,挖開抗日英烈邵一之將軍的墓穴,把尚未腐爛的遺骸扔進早已支起的大鐵鍋里,熬起了特殊的「肥料湯」,邵將軍墓前的紀念碑、牌坊及紀念柱則被村民搬回家做了建築材料[2]

註釋

  1. ^ 《抗戰軍人忠烈錄》(第一輯),曾國傑編輯,戰史叢刊第十二種,國防部史政局編,民國37年3月
  2. ^ 「抗日英烈遺骸熬肥料,史無前例大悲劇」,老馬雜談,「……1958年,疾步跨入共產主義的「大躍進」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華夏大地,因全國各地爭放糧食「特高產」衛星,肥料的需求量急劇增長。不甘落後的湘陰縣,面對肥料緊缺的困難,不知道是哪位「大躍進」積極分子竟創新出了「挖死人熬肥料肥農田」奇招,金岳大隊「國民黨反動軍官」邵一之將軍的遺骸自然而然就成了第一批「肥料」來源。在一片激越的革命口號聲之後,貧下中農群眾在社隊幹部指揮下,舞動鋤頭鐵鍬快速挖開了抗日英烈邵一之將軍的墓穴。因十八年前選用的棺木質地優良,撬開棺木後發現包裹邵將軍遺體的紅布竟然還色澤鮮艷。革命群眾再接再厲把英烈尚未腐爛的遺骸扔進早已支起的大鐵鍋里,熬起了特殊的「肥料湯」;邵將軍墓前的紀念碑、牌坊及紀念柱則被村民搬回家做了建築材料。當晚,一場瓢潑大雨席捲了方圓幾十公里的鄉村。面對「挖英烈墓煮英烈屍」革命行動,有人歡喜,但也有人心痛。當年追隨邵將軍奔赴抗日戰場的同村村民多達37人(包括將軍的弟弟邵次平,其中有12人也和將軍一樣英勇犧牲在抗日沙場上),其中一位叫白風五的青年參軍後一直擔任邵將軍的衛士,抗戰勝利後回鄉務農。目睹自己鄉親掘墳煮屍的惡行,曾與邵將軍朝夕相處過的他痛心萬分卻只能在心中默默哭泣。深夜,不忍看自己老長官暴骨荒野的白風五獨自在大雨中潛去白天的「煮屍」現場,摸黑在附近的荒野中尋找到四塊將軍的遺骨裝進事先帶去的陶罐,迅速埋在了自己父親的墳墓旁邊。此後幾十年,忠心耿耿的衛士每年都會悄悄去父親墳前哀悼祭掃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