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仲堅(1894年9月11日—1976年),原名彥熙,字輯皆、笈階,號退盦,中共黨內化名鄭堃、鄭坤,祖籍河南滎澤貴州省貴陽市人,書法家、中共特別黨員、抗日將領。1911年參加辛亥貴州首義,1925年經周恩來冷少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在一、二、三次圍剿期間,他將「圍剿」計劃及其它重大軍事情報交冷少農,經冷少農等送達周恩來,為中央革命根據地贏得三次反圍剿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1937年率部抗日,參加了八大會戰。1950年中共佔領全國後,經周恩來批准解甲歸田。

生平

鄭仲堅父親鄭明亮,為清末三品參將。鄭仲堅4歲入私塾發蒙。6歲入小學,父親病逝。1906年入中學。1911年入貴州陸軍小學堂。1911年11月3日,以貴州陸軍小學堂學兵身份,參加辛亥貴州首義。1912年貴州陸軍小學解散,失學。

1913年入唐繼堯所辦之貴州陸軍講武堂;講武堂停辦後編入貴州國民軍第一大隊(大隊長王文華)見習排長。1914年任貴州陸軍第一團(團長王文華)第二營(營長袁祖銘)排長。1916年,跟隨王文華參加護國之役,在攻克蜈蚣關險奪晃州、攻克齊天界決勝芷江等戰役中,身先士卒,勇立戰功。升任貴州陸軍第一團第二營(營長袁祖銘)連長。

1917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何應欽創辦的貴州講武學校第一期,1918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深受何應欽欣賞,任黔軍第四團副官長兼警衛連長。1919年在何任旅長的第五旅任副官長兼警衛連長。1919年,何應欽出任「少年貴州會」會長,鄭仲堅任「少年貴州會」秘書,成為何應欽領導的貴州「五四運動」骨幹。

1921年,貴州發生「五旅之變」。是年,貴州革新派領袖、黔軍總司令王文華(字電輪)在上海遇刺身亡後,谷正倫(字紀常)聯合黔軍第四旅旅長張春圃(宇馥濤)與駐防省會的黔軍警衛團長孫劍峰(字勤梁),壓迫何應欽交出權力。當時,反對革新派的另一勢力——袁祖銘(字鼎卿)的「定黔軍」己迫近貴州。為了抵禦保守勢力,為了防止兄弟鬩牆,何應欽只得離開貴陽。

何應欽離開貴陽時,孫劍峰暗中下令在貴州、雲南兩省交界處謀害何應欽。後經符經甫(字詩鎔)勸說,所以下令追回準備半途行兇的密令,一場流血衝突得以倖免。

鄭護送何應欽繞道威寧於1921年12月抵滇。約半月後,鄭陪同何應欽到昆明安寧溫泉洗浴。洗浴結束進入更衣室準備更衣時,更衣室右側門口忽然有人用貴陽話大喊一聲:「報告旅長!」何應欽聞聲抬頭一望,是一個身着黔軍服裝的人,正舉手向何應欽敬禮。這時,一串槍聲響起。在此人後面的另一人舉着一把衝鋒鎗向何應欽射擊,何應欽應聲而倒。鄭看情況不好,連忙伏在何應欽身上用身體掩護已受傷的何應欽,同時將手中的肥皂盒對準打氣燈用力飛擲過去將打氣燈打掉,使刺客失去射擊目標。鄭趁機起身從衣架上取出自己的佩槍及何應欽的佩槍雙槍還擊,匪徒不支逃去。

何應欽身中兩槍,一槍擊中腿部,但彈頭竄入腹腔。另一槍更加危險,擊中左肺,動手術時,彈頭離心臟僅有一公分多一點,險些斃命。鄭也身中一槍,從肩胛骨旁穿過進入胸腔,所幸未傷及骨頭和內臟。鄭從更衣室的左側門將何應欽背出浴池,上到樓面,將何應欽放置在一張紅木長沙發上。鄭顧不得自己的傷勢,一面用幾塊乾淨浴巾替何應欽包紮止血,一面請浴室老闆叫車把何應欽送到昆明大法醫院,由法籍院長柏黎及越南大夫斐文貴分別為他們做手術,取出他們身上的彈頭。何應欽手術後對外宣稱子彈擊中左肺,因彈頭離心臟太近,無法取出,只能活兩年,以防止政敵繼續行刺。手術後為策安全與治療,鄭與何應欽搬入畢業於雲南講武堂一期,精於醫道,素有「神醫」之稱的滇軍旅長范石生家中養傷。經過范石生的悉心醫治療養,才得以全面恢復健康。鄭與范石生結義,取名「仲堅」,後便以「仲堅」字行。何應欽傷愈後,陪護何應欽赴上海王伯群處。

1922年與范石生堂妹范淑君訂婚。1923年,陪護何應欽赴廣州參謁孫中山先生。1924年,孫中山先生任命何應欽任黃埔軍校總教官後,鄭仲堅任總教官辦公室參謀。何應欽任教導第一團團長,鄭任教導第一團團部參謀。

1925年2月參加第一次東征。4月升任任黨軍第一旅(旅長何應欽)旅部中校參謀。8月升任黨軍第一師(師長何應欽)師部中校參謀。10月參加二次東征,途中於1925年11月7日經周恩來和貴州同鄉冷少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奉周恩來之命,潛伏在何應欽身邊,冷少農擔任周鄭之間的單線聯繫人。

1926年奉何應欽令回黔勸說策動袁祖銘參加北伐,任袁祖銘部陸軍三十四師(師長袁祖銘)六十八旅一三五團團長。袁祖銘宣誓北伐,通電就任國民革命軍北伐左翼軍總指揮。陸軍三十四師六十八旅一三五團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北伐左翼軍總指揮部警衛團,鄭仍任團長。袁祖銘北伐途中,在湖南常德被唐生智周瀾謀害身亡後,率警衛團隨王天培一路廝殺,回到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軍部參謀,後升任國民革命軍東路軍總指揮部(總指揮何應欽)中校參謀、第一路軍總指揮部(總指揮何應欽)參謀。親歷鬆口、徐州、龍潭等役。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與范淑君女士在南京結婚,主婚人范石生,證婚人何應欽。1928年任訓練總監部(總監何應欽)中校步兵監員。1929年開始乃至中原大戰國共內戰期間,任武漢、開封、廣州、鄭州各行營主任何應欽辦公室中校參謀。1930年任鄭州行營中校參謀(行營主任何應欽)。

1931年,經何應欽向蔣介石推薦,鄭仲堅參加了國民黨軍事情報系統的創建,擔任了國民黨軍事情報系統的首個領導機構南昌行營調查科(對外稱南昌行營參謀處第二科)的首任上校科長。不久,蔣介石派自己的心腹鄧文儀接任調查科長,鄭仲堅改任南昌行營作戰科少將科長。在一二三次圍剿期間,鄭仲堅數次直接參與擬制國民黨軍「圍剿」紅軍的計劃。他按冷少農的佈置,將「圍剿」計劃和其它重大軍事情報交給冷少農,再由冷少農等按秘密通訊方式報送上海,最後送達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處,為中央革命根據地贏得三次反圍剿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1932年,單線聯繫人冷少農被叛徒出賣被捕,拒絕誘惑,不畏酷刑,堅不吐實,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鄭仲堅。蔣介石查明鄭仲堅是冷少農的舉薦人後,本欲殺害,一因查無實據,二因鄭仲堅已請假回貴陽探視母病,當時的貴州軍閥多是鄭仲堅的貴州講武堂同學,恐激起貴州兵變,又經何應欽用全家生命作保後,鄭仲堅被記大過兩次,連降三級,逐出權力中心,貶斥到黔軍第二十五軍第2師(師長猶國材)任參謀處長。

在貴州軍閥的「王猶之戰」中,鄭仲堅站在貴州講武學校第一期同學猶國才一邊,任猶蔣聯軍參謀長(猶蔣聯軍總指揮吳劍平),一度攻克貴陽。後因猶軍失利,退守盤江八屬,鄭仲堅被猶國才任命為第二師參謀長兼盤八剿匪司令兼盤縣縣長。鄭仲堅與范淑君女士離婚。在紅軍長征過貴州到達鄭仲堅防區北盤江渡口之時,鄭仲堅暗中派員與紅軍先遣部隊紅三軍團第11團團長鄧國清、團政委張愛萍聯繫,放開北盤江渡口,紅軍得以順利渡江北上。

1935年,蔣介石借追擊紅軍之名,奪取貴州軍政大權,黔軍被改編。猶國才部被改編為121師,吳劍平任少將師長,魏金榮任少將副師長,鄭仲堅任上校參謀長。魏金榮調離121師後,鄭仲堅升任121師少將副師長兼參謀長。與周馥女士在貴陽中山公園舉行婚禮。主婚人為周馥小姐姑父、北伐左翼軍總司令部秘書長陳廷策,證婚人為原貴州省主席兼二十五軍軍長猶國材,介紹人為周馥小姐表哥、八十五師參謀長馬學波及夫人唐明英。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吳劍平與鄭仲堅率該師編入第八十六軍參加「八一三」 淞滬會戰防衛江陰要塞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田家鎮戰役。6月26日,在長江北岸進犯之日軍第3師團在七十架飛機、二十八艘艦艇掩護下,從小池口登陸,向廣濟以東猛攻田家鎮要塞。用飛機、艦炮狂轟濫炸,並施放毒氣。一二一師攻敵側背,在竹瓦店、松山口一帶重創日寇精兵金村旅團。此役一二一師和友軍與敵浴血拚搏,斃敵約7000人。

1939年隨棗會戰。一二一師編入第五戰區第九十四軍序列,擔任長江北岸至襄河(襄樊附近漢水河段)間沙洋、荊門、沙市、宜昌一帶之守備。1939年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中國各戰區發動「四月攻勢」,積極襲擾牽制日軍。第五戰區從東、西兩面向平漢鐵路南段進攻。日軍為解除中國軍隊對平漢交通之威脅,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以第3、第13、第16師團和騎兵第2、第4旅團等,由信陽、應山、鍾祥一線向湖北省西部隨縣、棗陽地區進攻,企圖殲滅我第五戰區主力部隊,以解除困擾。九日晚,日寇騎兵第4旅團徒涉渡過唐河,十日拂曉徒涉渡過白河,中午攻佔新野。一二一師與友軍在襄河東岸大洪山區及鍾洋地區展開游擊戰,連日發動進攻,襲擊日軍後方,切斷交通,重創日寇騎兵第四旅團,收復新野。完成任務後於二十一日撤回襄河西岸。二十二日,向隨縣迫進,二十三日收復隨縣。日軍退回鍾祥、應山等原駐地,恢復戰前態勢,會戰宣告結束。

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1940年參加棗宜會戰。該師奉命擔任襄河東、荊河右岸及荊門、江陵、沙市、宜昌一帶守備。日軍主力在襄陽東、唐白河一線會合,對我形成包圍態勢,我軍轉移外線,致敵撲空。並以第二軍、第三十一集團軍及第九十二軍由北向南,第三十三、第二十九兩集團軍由南向北;以第九十四軍進出漢宜公路,深入京山、皂市、應城、雲夢等地,攻擊敵之後方聯絡;將敵約四個師團包圍於襄東平原。鄭指揮一二一師在友軍配合下,在鍾祥、沙洋一帶作戰,在古老背截擊敵之主力,猛襲日寇第六、第十三師團、第三十九、第四十等師團,致敵重大傷亡,繳獲大量武器彈藥。日軍崩潰後東逃,我軍跟蹤追擊,克復棗陽。戰後,一二一師在大巴山高地防衛戰時首都重慶門戶,堅守長江咽喉南津關,阻止敵人前進。

1941年第二次長沙戰役。1941年12月進入陸軍大學特六期將官班。1943年12月陸軍大學畢業,升任第九十四軍(軍長牟廷芳)少將參謀長後,參加了防衛芷江機場。1945年參加湘西會戰。日軍為了佔領湖南芷江飛機場,維護湘桂、粵漢兩鐵路的交通,於4月初集結七個師團約七八萬人的兵力,在第20軍司令官板西一良中將率領下,採取分進合擊的戰略,向湖南西部發起進攻。國軍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統一指揮下,以主力在新寧、武岡間與日軍決戰。鄭奉命率編入二十七集團軍序列之第九十四軍,由湘黔邊境向武陽地區急進,準備夾擊進攻的日軍。4月30日,第九十四軍展開武陽戰役,由長子向東北攻擊,克武陽後,與日軍增援部隊激戰,日軍不支,向武岡、花園市撤退。日寇第58師團、第34、第68師團被我軍分別在武岡北側、高沙市、瓦屋塘、茶鋪子等地追擊、截擊和圍殲。5月16日,日軍付出重大傷亡後向東北潰退。湘西會戰後,何應欽調鄭仲堅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少將高參,參與「桂柳反攻作戰計劃」的策劃。

1945年,任雲南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何紹周)少將副參謀長、參謀長。

抗戰勝利後,何應欽調鄭仲堅輔佐何的侄子何紹周。194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補充兵集訓處少將參謀長(處長何紹周),後調任雲南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何紹周)少將副參謀長兼辦公廳主任。滇黔綏靖公署工兵獨立營駐永勝縣八年,名怨極大,中央派第二軍第九師第二十五團解除工兵獨立營武裝。在雲南警備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兼辦公廳主任內,為處理滇黔綏靖公署工兵獨立營問題,兼任雲南永勝縣長。1948年升任雲南警備總司令部少將參謀長。次子天賜在昆明出生。1949年任第六編練司令部(司令何紹周/李彌)少將參謀長,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何應欽)中將部附(未到任)。請求辭職回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經周恩來批准解甲歸田。在貴陽經營貴州花紗布公司,華濟藥號。1955年「肅反運動」時因「歷史反革命」罪行被判十五年,入貴州第一監獄。1965年71歲保外就醫出獄。「文化大革命」爆發後被批鬥收監繼續服刑。1970年76歲刑滿釋放,被管制於貴陽金華農場。1975年年底全部釋放全國國民黨高級軍政人員並落實統戰政策,被安排到北京任職。1976年1月6日赴京前夕,鄭仲堅在睡夢中無疾而終,享年八十三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