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悟空

唐代僧人

悟空(731年—812年),俗姓,本名奉朝唐朝僧人,京兆雲陽(今陝西涇陽縣)人,北魏拓跋氏後裔。

生平

天寶十年(751年)奉旨隨中使張韜光等40餘人出使西域,因疾遂留居健陀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包括阿富汗附近)。至德二年(757年)拜當地三藏法師舍利越魔為師,正式剃度為僧,法號「達摩馱都」,漢譯為「法界」,時年27歲。

此後,又去迦溫彌羅國(今克什米爾南部)學習佛法,不久,入印度遍游北天竺、中天竺等地,訪師求道,巡禮佛跡,苦心學習梵文,歷經四年之久,因法號「悟空」,他被認為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人物孫悟空的原型之一[來源請求]

由於長年在外,離國日久,思戀故鄉親朋,難以自抑,於是向師父提出歸國請求,師父憐憫其心,准其所求,臨行時送給他三部梵文佛經和佛牙舍利一枚。悟空取道今阿富汗瓦罕走廊進入新疆,在疏勒于闐等地逗留半年多後,抵達安西四鎮治所龜茲(今新疆庫車),應當地蓮花寺僧人之請,譯出《十力經》一卷。隨後,轉赴庭州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當時北庭節度使、御史大夫楊襲古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士,他倡議組織當地龍興寺僧人和西域高僧尸羅達摩,與悟空合譯《十地經》《回向輪經》。悟空在龍興寺的譯經活動,歷時十餘年,至貞元五年(789年)9月13日全部完成。此時他歸心似箭,遂與唐朝庭州官員段秀明、牛昕和程鍔同行入朝,由回鶻路(今蒙古)於貞元六年(790年)2月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因回鶻不信佛法,梵文佛經便藏於龍興寺,將帶回的佛牙舍利及所譯經卷進奉入內,經宦官竇文場的奏請,唐德宗敕命車奉朝住長安章敬寺,並賜法號「悟空」。

自離開國到返回長安,前後共計40年,已年逾60,才返回故鄉雲陽探親,但此時父母、子侄、家人,已無一人在世。永和七年(812年)1月23日,圓寂於長安護法寺,歸葬嵯峨山二台之頂(在涇陽縣北部),建振錫寺紀念。貞元十六年(800年)長安高僧圓照奉敕編撰《貞元釋教錄》,將悟空所譯佛經三部十一卷悉數收錄。圓照所撰《悟空入竺記》詳細記述了悟空求佛事跡。悟空歷盡艱辛,學佛譯經,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相關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