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衛團

罗马尼亚极右翼组织(1927—1941)

鐵衛團羅馬尼亞語Garda de fier),是在1927年至1941年間羅馬尼亞的一個極右組織。鐵衛團的意識形態包括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反猶太主義反共主義等。[1]

鐵衛團
Garda de fier
領袖科諾留·澤列亞·科德里亞努
霍利亞·西馬
成立1927年
解散1941年
分裂自全國基督徒防禦聯盟英語National-Christian Defense League
總部羅馬尼亞王國布加勒斯特
意識形態反共主義
反猶太主義
法西斯主義
民族主義
政治立場極右翼
宗教信仰羅馬尼亞正教會
官方色彩綠色黑色
黨旗
羅馬尼亞政治
政黨 · 選舉

揚·安東內斯庫上台繼任羅馬尼亞總理後,鐵衛團分子開始擔當政府官員職務,如時任黨首霍利亞·西馬,任副總理。鐵衛團上台後開始公開進行反猶太活動,並且在國內進行各種恐怖活動。安東內斯庫開始對鐵衛團員懷有不滿,在1941年1月將其取締。

歷史

建立與興起

 
霍利亞·西馬
 
科諾留·澤列亞·科德里亞努,鐵衛團創始人

1923年,法西斯主義者科諾留·澤列亞·科德里亞努建立「國家基督教防衛聯盟」,並逐漸發展壯大,羅馬尼亞民族主義開始被瘋狂地傳播。1927年,科德里亞努退出此聯盟,另立「大天使米哈伊爾軍團」,此組織的宗教信仰是羅馬尼亞正教會,具有明顯的宗教特點,這一點和其它國家的法西斯組織不同。[2]

此組織的支持者依然不斷的傳播反猶太主義、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且其成員大多身着綠色制服,從事各種暗殺行動,且受到德國納粹主義者支持。1930年,大天使米哈伊爾軍團逐漸重組為鐵衛團,成為了羅馬尼亞境內規模最大的極右翼組織。 1933年12月10日,羅馬尼亞國家自由黨成員、羅馬尼亞總理揚·G·杜卡英語Ion G. Duca下令對鐵衛團實施禁令,鐵衛團轉入地下活動。12月29日,將總理揚·G·杜卡刺殺,僅十九日後,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

權力鬥爭

1937年,鐵衛團參與羅馬尼亞選舉,獲得了15.5%的選票,名列國家自由黨及國家農民黨之後。但是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對非常反對鐵衛團的政治手段,1938年2月10日將其強制解散,在9月將科德里亞努等鐵衛團頭目處決,霍利亞·西馬英語Horia Sima繼任黨首,鐵衛團再次進入地下活動。1940年,揚·安東內斯庫上台並罷免了國王卡羅爾二世,改立米哈伊一世。安東內斯庫曾是鐵衛團成員,他徵用了部分鐵衛團成員作為內閣成員,使鐵衛團重回政壇,霍利亞·西馬英語Horia Sima任副首相。

鼎盛與終結

派別內戰

鐵衛團及安東內斯庫的法西斯政府主政下,羅馬尼亞和德國結盟,成為了軸心國成員。鐵衛團在國內進行高壓統治,被指涉及多宗暗殺、掠奪,及屠殺猶太人共產黨共濟會成員)等活動。羅馬尼亞的商業和金融部門受到鐵衛團干預。期後,鐵衛團的名聲越來越威脅到安東內斯庫的政權。安東內斯庫與鐵衛團的西馬等人矛盾越發尖銳(例如:「軍團精神」的爭議),最終西馬等鐵衛團成員於1941年1月21日發動叛亂,使得羅馬尼亞陷入大混亂。鐵衛團軍隊和安東內斯庫的政府軍隊進行了戰鬥,並導致國內基礎設施嚴重受損,多處教堂被毀。最終,鐵衛團沒能奪取政權,西馬派逃向德國,鐵衛團覆滅。[3]

二戰之後

1944年,蘇聯攻入羅馬尼亞,羅馬尼亞投降並加入盟軍向德國宣戰。在1944至1947年間,羅馬尼亞建立臨時聯合政府,直至1947年12月親蘇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當年年初,流亡的鐵衛隊領導人及隊員可以返國,但必須與羅馬尼亞共產黨簽署一項秘密協議。馬克思主義執政者尋求那些前法西斯軍人成為暴徒,以恐嚇手段打擊反共的民主人士,作為回國和安排在內政部工作的代價。[4]他們對外宣稱,在羅馬尼亞共產黨與軍團之間達「不侵犯條約」共識後數個月,成千上萬的鐵衛兵返回羅馬尼亞並展開工作,對羅馬尼亞共產黨統治起了穩定作用。[4]

參見

腳註

  1. ^ The World Reacts to the Holocaust -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de. [2013-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3). 
  2. ^ Ioanid, "The Sacralised Politics of the Romanian Iron Guard".
  3. ^ Holocaust Encyclopedia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4.0 4.1 Behr, Edward Kiss the Hand You Cannot Bite, New York: Villard Books, 1991 p. 111.

參考文獻

  • The Green Shirts and the Others: A History of Fascism in Hungary and Rumania by Nicholas M. Nagy-Talaver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70).
  • "Romania" by Eugen Weber, in The European Right: A Historical Profile edited by Hans Rogger and Eugen Web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5)
  • "The Men of the Archangel" by Eugen Weber, in International Fascism: New Thoughts and Approaches edited by George L. Mosse (SAGE Publications, 1979, ISBN 0-8039-9842-2 and ISBN 0-8039-9843-0 [Pbk]).
  • Fascism: Comparison and Definition by Stanley G. Payne, pg. 115-118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0, ISBN 0-299-08060-9).
  • Fascism (Oxford Readers) edited by Roger Griffin, Part III, A., xi. "Romania", pg 219-22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19-289249-5).
  • The Legionary Movement by Alexander E. Ronnett (Loyola University Press, 1974; second edition published as Romanian Nationalism: The Legionary Movement by Romanian-American National Congress, 1995, ISBN 0-8294-0232-2).
  • The History of the Legionary Movement by Horia Sima, (Legionary Press, 1995, ISBN 1-899627-01-4).
  • The Suicide of Europe: Memoirs of Prince Michael Sturdza by Michel Sturdza (American Opinion Books, 1968, ISBN 0-88279-214-8).
  • Dreamer of the Day: Francis Parker Yockey and the Postwar Fascist International by Kevin Coogan (Autonomedia, 1999, ISBN 1-57027-039-2).
  • The Sword of the Archangel, by Radu Ioani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0-88033-189-5).
  • Nationalist Ideology and Antisemitism: The Case of Romanian Intellectuals in the 1930s, by Leon Volovici, Pergamon Press, Oxford, 1991.
  • "The Sacralised Politics of the Romanian Iron Guard," by Radu Ioanid, Totalitarian Movements & Political Religions, Volume 5, Number 3 (Winter 2004), pp. 419-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