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幕府
鎌倉幕府(日語:鎌倉幕府/かまくらばくふ Kamakura bakufu,1185年—1333年),是日本第一個幕府政權,政治中心在鎌倉。鎌倉幕府存在的約150年也被稱作鎌倉時代。鎌倉幕府建立者為河內源氏棟樑源賴朝,後演變成以北條時政、北條義時等為中心的坂東武士政權。 初代「鎌倉殿」源賴朝死後,由於御家人之間殘酷的權力爭奪,以致賴朝嫡流斷絶,此後北條義時的嫡流、得宗家成為鎌倉幕府的實際統治者。後期御家人與得宗家御內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動搖鎌倉政權的統治基石,最終為各路反鎌倉勢力所攻滅,取而代之的是室町幕府。
鎌倉幕府 | |||||||||||
---|---|---|---|---|---|---|---|---|---|---|---|
1185年—1333年 | |||||||||||
首都 | 京都(皇室駐地) 鎌倉(幕府駐地) | ||||||||||
常用語言 | 日語 | ||||||||||
宗教 | 神道教 佛教 儒學 | ||||||||||
政府 | 幕府 | ||||||||||
天皇 | |||||||||||
• 1183年-1198年 | 後鳥羽天皇 (首) | ||||||||||
• 1318年-1339年 | 後醍醐天皇 (末) | ||||||||||
征夷大將軍 | |||||||||||
• 1192年-1199年 | 源賴朝(首) | ||||||||||
• 1308年-1333年 | 守邦親王(末) | ||||||||||
執權 | |||||||||||
• 1203年-1205年 | 北條時政 (首) | ||||||||||
• 1327年-1333年 | 北條守時 (末) | ||||||||||
歷史時期 | 鎌倉時代 | ||||||||||
• 建立 | 1185年7月12日 | ||||||||||
• 終結 | 1333年5月22日 | ||||||||||
貨幣 | 宋錢、元錢 | ||||||||||
|
概述
幕府成立過程概述
1180年(治承4年),源賴朝選定鎌倉大倉鄉設置大倉御所為將軍的居所,並設置此後具備幕府原型的「侍所」,構建起武家政權。為迫使賴朝出兵抗衡上洛的木曾義仲,朝廷於壽永二年十月(1183年)宣旨認可鎌倉對東國的實際支配權,條件是鎌倉保證東國各地莊園及公領繼續向朝廷納以官物和年貢。 壇之浦之戰(1185年)平氏滅亡後,朝廷又頒佈文治勅令(1185年),允許鎌倉在諸國設立守護及地頭職位。1190年(建久元年),源賴朝受命為權大納言兼右近衛大將,並於同年開設政所,繼於1192年受命為征夷大將軍,標誌着鎌倉武家政權正式成立。 起初,幕府在各國設置守護,並負責各地的治安,御家人所能掌管的土地相當有限。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幕府所控制的土地範圍逐漸增大,並隨着承久之亂及元寇時期幕府對各地莊園的強制支配,在得宗家專制時期,最終確立了幕府對全國土地的支配權。
歷史詳述
源平合戰與鎌倉政權的建立
在治承三年政變之後,平清盛雖然「挾三皇(後白河、高倉、安德)以令天下」,開創了平氏政權,但朝野上下一片憤慨,從1177年鹿谷陰謀開始,全國不乏出現反對平氏專權的聲音。1180年、後白河法皇三子以仁王舉兵宣佈討伐平氏,雖然迅速敗亡,但以此為契機,全國反平氏的勢力瞬間一發而不可收。
此後武將出身的源賴朝打敗了貴族階級的實權派平宗盛一族(平清盛在源賴朝舉兵起事不足一年便死於熱病,平宗盛繼任平氏當主;平家先遭源義仲討伐軍重創退往西國,之後源氏討伐軍內鬨,先行進京的源義仲因為介入皇室繼承權力鬥爭,遭受源賴朝麾下源義經軍團攻擊而覆滅),並逼迫在源平之戰中為自己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兄弟源義經自殺,達到了自己一手遮天的目的。另一方面,源義經因討伐源義仲及平宗盛的戰功,形成和坐鎮東國監控奧州藤原氏的源賴朝分庭抗禮之政治勢力,在有心人士的政治擺弄下,再度上演源氏討伐軍政戰內鬨的悲劇;源義經在京遭源賴朝遣軍討伐敗走遁依奧州藤原氏,奧州平泉新任當主藤原泰衡一反先主藤原秀衡遺命,不願介入源氏內鬨而討死源義經希求和解。但源賴朝鑑於割據地方稱雄近百年的奧州藤原氏政勢潛在威脅,避免奧州藤原氏質變成另一個伊勢平氏(平清盛政團),遂發動奧州合戰討滅藤原家,大體完成當時日本各地割據勢力的統一。源賴朝之所以企圖一手遮天,主要是為了避免自己在皇族公家的政治擺佈下,成為另一個平宗盛或源義仲。
源平會戰在日本可謂家喻戶曉,作家信濃前司行長據此寫成歷史小說《平家物語》。鎌倉幕府的建立標誌着日本中央貴族掌握實際統治權的結束,而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歷史舞台。武士階層鄙視平安朝貴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13世紀元軍侵日戰爭客觀上使幕府進一步加強了對日本的統治。鎌倉幕府的建立也標誌着天皇成為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中心(但是早在藤原北家創立攝關政治體制起,皇室便已喪失實權;平清盛與源賴朝先後崛起,代表日本政治中心從公卿朝臣家族集團過渡至地方武士家族集團,即指政治實權從藤原公家過渡至平源武家操控)。
建久3年(1192)3月,後白河院駕崩,關白九條兼實成為朝廷實質掌權者。源賴朝向朝廷表示欲被任命為「大將軍」;朝廷提出惣官、征東大將軍、征夷大將軍、上將軍四個方案,經過討論,決定任命源賴朝為征夷大將軍。九條兼實的女兒九條任子是後鳥羽天皇的中宮但未生下皇子。1195年源通親的養女源在子為天皇誕下一子為仁(即後來的土御門天皇)之後,次年京都就發生了政變,九條任子就被廢去中宮之位,其父兼實也被罷免官職。源賴朝也為政變的幕後主謀之一。
建久9年(1198年)1月11日,後鳥羽天皇禪位給了兒子為仁親王,是為土御門天皇。此後,後鳥羽上皇開設院政,輔佐土御門、順德、仲恭三代天皇。他積極對院政進行改革,並在1199年源賴朝死後對鐮倉幕府持強硬態度,試圖將鐮倉幕府控制在自己手裏。
年表
- 1180年(治承4年), 源賴朝在流放地伊豆國舉兵討伐平家(源賴朝與關東武士形成初步的主從關係)。
- 1183年(壽永2年),朝廷賦予源賴朝東海道與東山道的軍事・警察・行政權(壽永二年十月宣旨)。
- 1184年(壽永3年),源頼朝在鎌倉建立公文所(後改稱為政所)和問注所,確立行政與司法機構。
- 1185年(文治元年),平家滅亡(敵對武家勢力滅亡)。
- 1189年(文治5年),源賴朝發動奧州征伐,討滅奧州藤原氏(消滅有能力與鎌倉對抗的最後一個武家勢力)。
- 1190年(建久元年),源賴朝上洛,朝廷任命其為右近衛大將(律令制所規定的武官所能擔任的最高官位)。後,源賴朝確立其日本國總追捕使、總地頭的地位。
- 1192年(建久3年),源賴朝被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
- 1221年(承久3年),以北條氏為中心的鎌倉軍於承久之亂中大敗後鳥羽上皇所領導的朝廷軍,徹底確立對朝廷以及西國的掌控。
北條氏的崛起與攝關將軍
正治元年(1199),源賴朝薨去,嫡子源賴家繼任家督,但御家人相互爭權,梶原氏、比企氏等有力御家人相繼失勢。建仁3年(1203),源賴家被廢黜後,千幡為鐮倉幕府第三代將軍,後鳥羽上皇賜名「實朝」,試圖擴大朝廷對幕府的影響力。在源實朝擔任將軍的時期,朝廷和幕府之間的關係十分親睦。幕府曾提出「宮將軍」的構想,也就是讓親王出任將軍。建保7年(1219),源實朝被暗殺,朝廷和北條氏控制下的幕府關係惡化,後鳥羽上皇拒絕了幕府宮將軍的構想。爾後,朝廷與幕府達成妥協,由既有藤原北家九條流血統,又是源賴朝遠親的三寅(之後的四代將軍藤原賴經)下向鐮倉。
承久之亂
承久元年(1219),大內守護源頼茂被在京御家人與西面武士等在京武士追討,包括仁壽殿、宜陽殿、校書殿在內的許多宮殿被燒毀。後鳥羽上皇下令向全國徵收重建宮殿的費用,但鐮倉幕府轄下的東國地頭一部份拒絕向朝廷繳稅。這使朝廷和幕府的關係急劇惡化。
承久3年(1221)5月15日,後鳥羽上皇下達了討伐時任幕府執權北條義時的院宣及官宣旨,並召集畿內、近國的武士討伐幕府,史稱承久之亂。北條義時率軍反擊,朝廷軍大敗。北條義時的兒子北條泰時率大軍入京,將後鳥羽上皇流放隱歧島,順德上皇流放佐渡島,土御門上皇流放土佐國。後鳥羽上皇的皇子雅成親王流放但馬國、頼仁親王流放備前國。同時廢黜了順德上皇的兒子仲恭天皇,擁立後鳥羽上皇哥哥守貞親王的兒子茂仁王為新的天皇,是為後堀河天皇;守貞親王則以太上天皇的身份執掌院政,是為後高倉院。自此後,幕府開始干預天皇皇位繼承。
後鳥羽上皇方的貴族及武士所領有的3000餘處土地遭幕府沒收,賜予東國御家人;幕府也沒收多位在京御家人的守護職,並分配給東國御家人。其後,幕府於京都設置六波羅探題,作為幕府統御西國御家人的駐外機構。
執權統治的確立
元寇來襲
得宗專制
二統迭立
鎌倉幕府的末日
文保2年(1318),後醍醐天皇即位,決心恢復皇室權威,排除武家政治對朝廷的干涉。正中元年(1324),後醍醐天皇密謀倒幕,但計劃被幕府得知,後醍醐天皇心腹日野資朝遭到流放,第一次倒幕運動失敗,史稱「正中之變」。元弘元年(1331),後醍醐天皇再次密謀倒幕,倒幕軍被幕府軍打敗,史稱「元弘之亂」,後醍醐天皇被流放,第二次倒幕運動失敗。
元弘之亂後,近畿、四國、九州等各地武士的倒幕運動此起彼伏。正慶2年(1333),幕府派足利高氏前去西日本平亂,途中足利高氏倒戈天皇方,領兵反抗幕府,攻擊六波羅探題部隊。於此之機,新田義貞於關東起兵,立下大功攻下了鎌倉,最後一代執權北條守時與得宗北條高時相繼自殺,東勝寺一役標誌着鎌倉幕府的滅亡。九州鎮西探題則在少貮貞經、大友貞宗、島津貞久等反幕府勢力攻擊下敗亡。
建武新政與南北朝
後醍醐天皇於鎌倉幕府敗亡後,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由於新政未能滿足部分武士的要求,故引來其不滿。其中,倒幕大將足利高氏雖然被賜予後醍醐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其與失勢的持明院統及反後醍醐天皇的公家勢力結合,擁立新天皇,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是為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