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七號首飛
長征七號首飛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2016年進行的一次航天飛行任務,本任務自2016年6月25日20時00分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點火開始[1],至2016年6月26日15時41分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着陸結束[2]。
任務類型 | 運載火箭試驗飛行 |
---|---|
營運方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
任務時長 | 19小時19分 |
太空船屬性 | |
太空船 |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 |
太空船類型 | 技術驗證 |
製造方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
發射質量 | 2,600公斤(5,700磅) |
尺寸 | 高2.3米 最大外徑2.6米 |
任務開始 | |
發射日期 | 2016年6月25日20時00分[1] |
運載火箭 |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 |
發射場 | 中國文昌太空發射場 |
任務結束 | |
着陸日期 | 2016年6月26日15時41分[2] |
着陸地點 | 東風着陸場 |
軌道參數 | |
參照系 | 地心 |
軌域 | 低地球軌道 |
近拱點 | 200公里 |
遠拱點 | 394公里 |
該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二階段的首次任務,是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首次試驗飛行和位於海南省的中國文昌太空發射場的首次發射任務,任務取得圓滿成功[3]。
任務經過
2016年6月22日,長征七號遙一運載火箭被轉運至文昌太空發射場發射區。[4]
2016年6月25日20時00分,長征七號遙一運載火箭從文昌太空發射場發射升空。604秒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1]
6月26日15時41分,載荷之一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西南戈壁區安全着陸。[2]由於着陸時風力較大,且返回艙未設置主動切除降落傘的功能,返回艙被大風帶動主降落傘拖行了大約1公里才最終被搜救人員停住。[5]
中央電視台對發射和返回過程進行了直播。
飛行載荷
本次試驗飛行搭載的載荷有:[6]
遠征一號甲太空擺渡車
遠征一號甲上層級,採用了泵壓式起動技術後,推力為衛星變軌引擎的10餘倍,能夠加速飛行器的入軌,快速把飛行器送到預定軌道。[6]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是為了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研製而製造的試驗飛行器。高約2.3米,最大外徑2.6米,重約2600公斤。
該次試驗飛行的主要目的是獲取返回艙飛行氣動力和氣動熱數據,驗證可拆卸防熱結構設計、新型輕量化金屬材料製造等關鍵技術,並開展黑障通信技術試驗。[2]
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
裝載一台機械臂,將模擬在太空抓取廢棄衛星和一些其它大碎片,並帶到大氣層進行燒毀,用於驗證空間碎片清理技術。[6]
天鴿飛行器
共兩個,將組網進行相互通信以驗證空間組網通信技術。[6]
在軌加注實驗裝置
用於驗證在軌推進劑補加技術。[6]
翱翔之星
翱翔之星是由西北工業大學主持研製的立方星。此次發射主要驗證偏振光導航技術。[6]
意義
該次任務是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首次試驗飛行,長征七號被設計用於發射貨運飛船以對太空站進行貨物運輸與推進劑補加[7],此次任務的成功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首戰告捷,中國進入太空空間的能力大幅提升[3]。
此次發射是海南文昌太空發射場系統的首次發射,考核了文昌太空發射場的系統執行任務能力[1]。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6-06-25 [202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4).
- ^ 2.0 2.1 2.2 2.3 长征七号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安全着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6-06-26 [202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4).
- ^ 3.0 3.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贺电.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6-06-27 [202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5).
-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转运至发射区 将于25日至29日择机发射.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6-06-22 [202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8).
- ^ 长征七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的四个关键词-搜狐新闻. news.sohu.com.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8).
- ^ 6.0 6.1 6.2 6.3 6.4 6.5 李國利; 曾濤; 陳曦; 梅常偉.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6类7项新型载荷 均为首次发射验证. 新華網. 2016-06-26 [202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7).
-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