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美國關係
阿爾巴尼亞-美國關係是指阿爾巴尼亞和美國目前和歷史上的關係,兩國外交關係首先建立於1912年,當時阿爾巴尼亞從奧斯曼帝國獨立,直到1939年由於德國和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佔領而結束,並在1991年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垮台和蘇聯解體後兩國重新建立外交關係。
阿爾巴尼亞 |
美國 |
---|
這兩個國家都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同時雙方也是西方國家中的堅定盟友。
冷戰時期,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在霍查路線和孤立主義下曾長期與美國對立,但在1990年代政治制度變遷後,如今的阿爾巴尼亞被認為是全世界最親美的國家之一。無論是阿爾巴尼亞政府的執政黨、絕大部分的反對黨乃至國民都對美國政府和美國各種文化帶有強烈好感,而且他們都對美國克林頓政府於科索沃戰爭中伸出援手表示感激。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態度項目的數據於2020年高達83%的阿爾巴尼亞人表示喜歡美國政府和美國文化,即使是冷戰時期視美國為盟友的一眾西歐陣營國家(如法國、西班牙、英國),其親美的國民比率也沒有阿爾巴尼亞那麼高。
歷史
從1800年到1939年的關係
阿爾巴尼亞移民第一次來到美國是在19世紀中期,主要集中在波士頓。在波士頓,第一份阿爾巴尼亞周報於1906年開始發行。阿爾巴尼亞-美國泛阿爾巴尼亞聯邦-瓦塔成立於1912年,由范諾利發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政治上非常活躍。戰後,巴黎和會召開,國際社會就阿爾巴尼亞的分治問題展開辯論。[1][2]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介入此事,否決了該計劃,並在1919年5月6日聲明「阿爾巴尼亞應該獨立」,以支持阿爾巴尼亞的領土完整。[3][1][2]
1920年1月舉行的盧辛賈大會是一個兩院制的議會,它任命自己級別的成員進入上院。還有一個經選舉產生的下議院,在阿爾巴尼亞每12 000人有一名代表,也有一名代表阿爾巴尼亞裔美國人社區。攝政委員會宣佈:「衷心感謝威爾遜總統捍衛阿爾巴尼亞人的權利。他們仍然相信,偉大的美利堅共和國將繼續支持他們合法的建國要求。」[4]
美國支持阿爾巴尼亞目前的邊界,阿爾巴尼亞在1920年12月成為國際聯盟的正式成員。[5]1922年,美國與阿爾巴尼亞正式建立了雙邊外交關係,[6]並計劃向美國石油公司讓步。[7]1925年2月艾哈邁德·索古成為阿爾巴尼亞總統,並派法伊科尼卡作為阿爾巴尼亞公使訪問華盛頓,法伊科尼卡是阿爾巴尼亞政府訪問美國的第一個官方代表(他的第一個辦公室設在華盛頓特區的五月花飯店)。1928年,艾哈邁德·索古成為阿爾巴尼亞的國王,美國政府悄悄地承認了這一政治轉變。[8]索古國王的政府與美國關係密切。索古王在紐約為阿爾巴尼亞總領事開設了一個辦事處,該辦事處也是阿爾巴尼亞在世界博覽會組織的代表,並在波士頓設了一個領事館。從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阿爾巴尼亞與美國簽署了4項雙邊條約和11項多邊協議。
被佔領時期
意大利對阿爾巴尼亞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導致參議員羅伯特·R·雷諾茲於1937年訪問了地拉那。但是,由於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引起了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的批評,兩國關係很快中斷。[9]儘管赫爾繼續支持解放阿爾巴尼亞,但阿爾巴尼亞在華盛頓的公使館被正式關閉。在德國佔領阿爾巴尼亞期間,美國支持阿爾巴尼亞人共同前進,反對他們的佔領者,[10]但在巴爾幹地區幾乎沒有軍事影響。盟軍指揮部譴責阿爾巴尼亞的民族主義者是納粹的合作者,並向共產黨提供武器,導致共產黨逐漸完全控制了阿爾巴尼亞抵抗運動。[11]1944年5月4日,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部隊在佩爾梅特召開會議,禁止索古國王重返阿爾巴尼亞,並廢除了佔領前簽署的所有國際條約。[12]
一個名為「阿爾巴尼亞軍事聯絡處」的美英聯合小組,協調解放阿爾巴尼亞的平民救濟工作。共產黨領導人恩維爾·霍查還要求派遣一名軍事代表到華盛頓,協調美國和阿爾巴尼亞之間的軍事合作。他還想派一名財政代表來協調美國的援助。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也向阿爾巴尼亞派遣了一個美國代表團。
阿爾巴尼亞解放後,由於霍查堅持要將民族主義團體的成員送回受審,美阿關係變得十分緊張。相反,盟軍軍事當局把他們安置在聖瑪麗亞迪盧卡的一個營地。這些團體的領導人米德哈特·弗雷謝里宣佈霍查是非法的,並致信說,「應該為屬於我們阿爾巴尼亞人的地區舉行公正的全民公投,因為阿爾巴尼亞不應該因為帝國主義和不公正而被分為兩部分。」然而,共產黨統治的最初幾年得到了美國政府的認可,他們公開宣佈了他們的民主原則和尊重人權,並在1945年12月2日舉行了一次大選,民族解放陣線以97%的優勢獲勝。同盟國最終在1945年11月10日承認了恩維爾·霍查政府。
阿爾巴尼亞政府很快就進入了蘇聯的陣營,使得美國很難維持自己的地位。[13]這很奇怪,因為共產主義政府的許多人都是在國外接受教育的,比如說在哈佛接受教育的科索·塔什科。1946年11月2日,當美國使團的經濟顧問哈里·福爾茲和美國使團的僱員,以及聯合國善後救濟署的代表被指控破壞馬利克湖的排水工程時,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美國認為這種情況是不能接受的,並希望撤回這個任務。[14]總而言之,與阿爾巴尼亞脫離接觸的決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對美國的政治或經濟利益並不重要。美國在該國的貿易差額為28萬美元,資產總額為130萬美元。
冷戰結束後至今
20世紀90年代阿爾巴尼亞政治制度變遷、廢除鎖國政策後,無論左翼或右翼政黨皆實行與美國友好的外交政策,並且開始對美國威爾遜政府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談判中幫助阿爾巴尼亞獲得主權獨立進行高度評價。此外,出於政治制度變遷帶來的意識形態變遷,部份阿爾巴尼亞國會議員更視美國和台灣為阿爾巴尼亞人的「榜樣」。
後來親美的阿爾巴尼亞與親俄的塞爾維亞互相敵對仇視情緒在冷戰結束後再次浮現,以至南斯拉夫解體戰爭中科索沃直接被米洛舍維奇為首的塞爾維亞軍隊入侵,大部份的阿爾巴尼亞人以至政府都認為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科索沃戰爭中的人道支援乃至軍事培訓幫助他們很多,因此親美的情緒在阿爾巴尼亞各地區非常普遍且強烈。到了2009年4月阿爾巴尼亞加入北約組織後,除了讓美軍使用庫喬韋基地作訓練用途外還不時與美國參與北約軍演,特別是防範俄羅斯的軍事勢力。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阿爾巴尼亞多次與美國在聯合國會議共同發起追究俄羅斯的戰爭罪行以及制裁俄羅斯政府高層議案,其目的是希望團結西方陣營一起與俄羅斯政府割席。
除了政府層面外,美國人與阿爾巴尼亞人的民間交流亦頗多,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美國學府進駐阿爾巴尼亞為當地國民提供私營教育選擇;在經濟方面也有美國私營銀行在阿爾巴尼亞建立經營權,便利了阿爾巴尼亞人兌換外幣或申請信用卡(阿爾巴尼亞人信用卡使用普及率為歐洲最低)等事宜;在文化方面不時有美國歌手和演員到阿爾巴尼亞參與歌劇、演唱會或其他演出,這促進了美國流行文化在阿爾巴尼亞發展。
參考文獻
- ^ 1.0 1.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Hart212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2.0 2.1 Chun, Kwang-Ho. Kosovo: A New European Nation-State? (PDF).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 2011, 18 (1): 94 [2021-01-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03).
- ^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1919. Volume V.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19: 483 [2021-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8).
- ^ Nationalism in Eastern Europe. / Edited by Peter F. Sugar and Ivo J. Lederer. – Version details. Trove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9 [2017-05-05]. ISBN 9780295973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1) (英語).
- ^ Akhund, Nadine. The Two Carnegie Reports: From the Balkan Expedition of 1913 to the Albanian Trip of 1921. Balkanologie. Revue d'études pluridisciplinaires. 2012-12-31, (Vol. XIV, n° 1–2) [2021-01-27]. ISSN 1279-7952. doi:10.4000/balkanologie.2365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 (法語).
- ^ Albania.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7-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0).
- ^ Library Images (PDF). [2021-01-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7-05).
- ^ Recognition of Zog I, King of Albanians (PDF). [2021-01-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7-05).
- ^ ATTACK ON ALBANIA ASSAILED BY HULL; DIPLOMATS INVOLVED BY INVASION. The New York Times. 1939-04-09 [2017-05-05].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7).
-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1944,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Europe, Volume III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history.state.gov. [2017-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英語).
- ^ Rothschild, Joseph. RETURN TO DIVERSITY: A Political History of East Central Europe Since World War II.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1945, Europe, Volume IV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history.state.gov. [2017-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英語).
-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 Eastern Europe, The Soviet Union, Volume VI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history.state.gov. [2017-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英語).
- ^ Efforts to reach a satisfactory basis for the re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Albania; withdrawal of the informal Albanian mission. (PDF). [2021-01-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