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嶼是位於新加坡南部5.6公里外海的島嶼,面積約8.5公頃。島上目前僅有一間華人廟宇和一間馬來聖跡,每年農曆九月吸引大批進香客。島上沒有公路,遍佈羊腸小徑,設有兩個碼頭來往濱海南碼頭聖約翰島

龜嶼
Kusu Island
ஆமை தீவு
Pulau Tembakul
Aerial perspective of Kusu Island, Singapore. Shot in 2016.
龜嶼在新加坡的位置
龜嶼
龜嶼
龜嶼在新加坡的位置
詞源「烏龜之島」
地理
位置東南亞
坐標1°13′22″N 103°51′40″E / 1.22278°N 103.86111°E / 1.22278; 103.86111
群島馬來群島
面積0.085平方公里(0.033平方英里)
管轄
RegionCentral Region
人口統計
人口不適用(禁止居住在島上)
其他資料
官方網站官網
龜嶼在新加坡位置圖
龜嶼

歷史沿革

龜嶼本為珊瑚礁,最早的歷史記載始於17世紀。時任菲律賓總督Dom Jose de Silva 在1616年3月曾經到此一游,故將島嶼命名為「總督島」(英語:Governor's Island),新加坡海峽稱為「總督海峽」(英語:Governor's Straits)。馬來人將島嶼稱之為「Pulau Tembakul」。

180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水文學家霍士堡將島嶼命名為「果阿島」。新加坡於1819年開埠後,萊佛士爵士決定採用本島作為船隻駛入新加坡港的標誌。

龜嶼原面積1.2公頃,1975年政府用填海方式將其增加至現在的8.5公頃。本島曾是新加坡開埠初期,因病在棋樟山病死的移民的葬身之地。

命名

相傳某年農曆九月,一隻神龜為了拯救遇到風暴的船員,將自己變成了一個島嶼。船員獲救後為答謝神明在島上建廟,流傳至今。170年前,一位阿拉伯人和一位華人準備前往龜嶼朝覲。那位華人在島上生了重病,突然間島上出現一艘載有糧食和水的船,救了兩人。兩人最後葬在島上,成為後來的大伯公廟和馬來聖跡。

公共設施

  • 島的中部設有公共盥洗室
  • 島的南北部各自設有個「海灘礁湖」(Lagoon),設有救生員服務。

宗教場地

 
龜嶼大伯公廟
 
島上的大理石烏龜雕像
  • 1923年由一富商建設的華人「大伯公廟」:設有「龜池」、「放生池」、「岩石堤」及涼亭等設施,每年農曆九月舉辦「龜嶼進香」活動;
  • 馬來人的「拿督公廟」(The Kusu Keramat)。

交通

欲到龜嶼的訪客可在位於本島的濱海南碼頭乘船前往,全程大約為1小時。[1]

參見

參考文獻

  1. ^ Kusu Island. 新加坡旅遊局 Visit Singapore. [2021-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英語). 

外部連結